《江西理工大学新型动力电池车载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0
  • 江西理工大学锂电实验室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车载试验现场验收,取得满意效果,标志着装配该校研发的新型导电剂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试车成功。 据了解,该科研项目是由江西理工大学锂电池实验室与日本电化株式会社合作研究的项目,采用新型导电剂来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性能。据该实验室创建人钟盛文教授介绍,目前电池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续时里程长等特点,比起使用传统燃油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而新型导电剂的使用能增强动力电池传输功能,增强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江西理工大学锂电池实验室2010年被省科技厅批准授予“江西省动力电池及其材料重点实验室”,2015年12月由省发改委批准授予“江西省高功率动力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重大产业化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5项、企业委托合作项目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高容量三元正极材料、无人机用高倍率动力电池、风光电储能电池等领域拥有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

相关报告
  • 《江西理工大学“锂想绿行”科研团队:“以废治废”攻克锂电池回收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锂想绿行”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废旧锂电池短流程绿色回收技术,攻克锂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难题。目前,该技术已在江西多家企业应用,累计处理废旧电池1.7万吨,新增产值超1.7亿元。 传统锂电池回收面临湿法工艺试剂消耗量大、火法熔炼中锂易挥发损失、联合工艺流程复杂三重困境。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废废协同”理念。 针对传统湿法工艺试剂成本高、锂提取选择性不足的问题,该团队首创了烟气资源化技术。该技术将电池焙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直接通入正极材料的浸出液中进行碳化水浸,使锂的选择性浸出率超过了97%。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工艺相比,该技术成功将提锂成本降低了约20%,为锂的高效低成本回收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火法回收钴酸锂电池时,常因结构破坏不彻底导致后续工序复杂。团队研发了“分层焙烧术”,通过在焙烧过程中利用黄铁矿分层释放硫蒸气,精准且高效地破坏钴酸锂的稳定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使得水浸渣量减少了66.71%。渣量的降低,意味着后续钴、镍等有价金属的回收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大幅下降。 在处理磷酸铁锂电池和含硫废弃物方面,团队创新性地将废弃铅酸电池回收产生的废铅膏,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协同熔炼。这不仅高效回收了有价金属,使锂回收率高达96%、铅回收率达98%,同时还利用废铅膏高效固定熔炼过程中产生的硫,固硫率达到99%。 市场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团队与江西天奇金泰阁钴业等企业深入合作,应用废铅膏协同熔炼技术,两年内帮助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超4000万元;团队研发的三元电池优先提锂技术,在赣州亿海星公司处理废旧电池1.2万吨,创造经济效益达1.7亿元。 “我们不仅破解了锂回收率低的行业难题,更通过‘以废治废’降低了二次污染。”团队指导老师严康介绍,目前团队在电池回收领域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2项获得授权,还申请了国际专利1项。 “让每一块退役电池‘重生’是我们的承诺。”团队主要负责人陈清说,这项技术有望为江西省锂电回收产业注入新动能。
  • 《鹰潭市与江西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24
    • 4月19日上午,鹰潭市与江西理工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鹰潭市委书记郭安,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出席签约仪式并分别致辞。鹰潭市市长于秀明主持仪式。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杨斌,副校长钟健生、温和瑞;鹰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福庆,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怀孝,鹰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鹏,市长助理雷旭,市委秘书长黄忠,市政府秘书长俞奇等出席。 郭安代表鹰潭市委、市政府对江西理工大学长期以来给予鹰潭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对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成功签署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江西理工大学是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工业科研和教育机构,综合实力江西一流、优势学科国内领先、特色领域国际知名。长期以来,江西理工大学与鹰潭市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尤其是2014年3月签订“合作建设江西省鹰潭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以来,江西理工大学在制定铜产业发展规划、共建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面与鹰潭市开展了积极深入而卓有成效的合作,为鹰潭打造“世界铜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有力促进了鹰潭铜产业转型升级。 郭安指出,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让鹰潭有了“国字号”科研平台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坚定了鹰潭打造“世界铜都”的信心。江西理工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是中国“有色冶金人才摇篮”,在有色金属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当前,鹰潭特别需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市校双方的合作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希望江西理工大学在双方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大力关注新兴、高端的铜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鹰潭将按照双方合作协议的要求,全力做好最新科研成果的承接和转移转化,让科研人员的价值和成果在鹰潭铜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签约为新的起点,创新合作方式,健全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市校合作迈向更大舞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 罗嗣海在致辞中说,希望双方以此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新的起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围绕鹰潭市“把铜产业做精”的战略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合作形式,优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和鹰潭市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同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于秀明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鹰潭打造“世界铜都”,离不开江西理工大学这样国内顶尖的有色冶金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此次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在既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铜加工装备研究院等领域的全面战略合作,必将推动鹰潭市“世界铜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续写新的辉煌。 签约仪式上,于秀明、杨斌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关负责同志签署了《共建江西省鹰潭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补充协议》《共建鹰潭市先进铜加工装备研究院合作协议》;同时,5个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当天,杨斌等江西理工大学领导、专家到江西省鹰潭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泰尔实验室、移动物联网产业园等地参观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