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突变赛跑 探索小麦锈病抗性基因的新出路》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8-01-18
  • 过去,研究人员和植物育种专家对抗小麦锈病主要是通过将单个抗性基因引入小麦新品种。这些“主效基因”相当容易处理,在一段不算长的有效期内能提供强有力的保护。而一旦病原体进化,植物就会再次失去防护,有时一次微小的变异就能彻底击溃抗性基因。真菌在每个生殖周期内都会产生大量的孢子,有大量的变异机会,因此打败主效基因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让致病真菌无数次死里逃生,育种者也陷入了令人纠结的死循环。新抗性基因上市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去种植这种新型抗性小麦,而背地里真菌也在不停的进化,直到有一天关键变异种出现,对抗性基因产生了免疫,此时大片的作物就暴露在这种新型变异菌株面前。

    抗性小麦新品种从发布到失效大约要经历三到五年,因此,实行大规模农耕的工业化国家会不断培育新品种。然而,非洲等地的小农户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如有更好的抗性机制,将能在更长时间内保护小麦作物,并抵御几种新出现的小麦锈病。

    专家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彻底改变策略。与其采用全效但不堪一击的单个主效抗性基因,科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多个“微效基因”。单个微效基因只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当多个结合在一起时,效果好比刀枪不入的盾牌,变异菌株必须能同时克服好几种基因才可以彻底击垮抗性。这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时间。这种利用组合微效基因的方法通常可将作物保护期从3-5年延长至10-15年。

    诚然,这种抗性策略对育种者来说相对更难维护,然而一旦成功,就能将负担减轻一个档次,减缓新型病原体的进化。

  • 原文来源:http://news.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25093.htm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小麦隐性抗病毒新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5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发现第二个小麦黄花叶病隐性抗病毒基因,可对小麦黄花叶病完全免疫,该研究为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小麦黄花叶病是我国小麦年均发病面积最大的病毒病害,由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携带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感染引起。土传病毒病防控的唯一手段是培育抗病品种,因此,发掘抗病毒基因资源至关重要。   该团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敲除小麦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基因(TaeIF4E)的小麦编辑材料。通过人工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TaeIF4E三个拷贝均敲除的三突变体株系,以及分别敲除单个或者两个拷贝的单、双突变体株系。接种小麦黄花叶病毒后发现,只有TaeIF4E三突变体表现出对病毒的完全抗性,且能正常结实;单或双突变体仍感病,感病后表现为植株矮小、结实率严重降低。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农艺性状调查发现,TaeIF4E三突变体与其他基因型比较,表现出株高增加5-10cm、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3-5天,对产量和其他性状均没有影响。由此证实,TaeIF4E作为感病宿主因子基因参与小麦黄花叶病毒感染。在主栽小麦品种中编辑该基因,可以改良小麦对黄花叶病的抗病性。该研究为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主创新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bi.14002
  • 《用户侧微能源网成光伏行业新出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531新政之后,光伏行业何去何从?用户侧微能源网是最重要的出口!光伏是微网的主力,微网是光伏最佳的商业场景,两者的融合是天合之作!   从分布式光伏,到微能源网,技术框架怎么做?合作伙伴如何选?政策环境怎么搭?落地项目如何选?光伏到微网,对于光伏企业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一次跨越!   在 2018中国国际能源峰会期间举办的“2018(第三届)中国微能源网(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大会暨展览会(7月26-28日)”将通过政策座谈、技术研讨、产品方案展示,全方位探讨微能源网发展问题,届时业内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共话微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