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交控首个跨地域绿电远送交能融合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20
  • 近日,江苏交控首个跨地域绿电远送交能融合示范项目——苏通大桥南主线收费站智能微电网项目一期工程一次受电成功实现并网,标志着云杉清能围绕“源随荷动”发展理念,在拓展交能融合新应用场景、推动交通能源更高质量融合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该项目充分利用已经拆除的苏通大桥南主线收费站闲置空地和水面建设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为4MW,其中一期项目容量为400kW,通过2回10kV电缆输送至3.5公里外的常熟经济开发区收费站,实现常熟经济开发区收费站开闭所所辖范围内(包含苏通大桥、常熟港互通、南主线站、南岸桥区)跨地域绿电输送。该项目也是江苏交控首个跨江大桥交能融合项目,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达430万千瓦时,可有效降低苏通大桥日常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绿电自洽率可达100%。
    下一步,云杉清能将紧紧围绕江苏交控交能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源随荷动”发展理念,精心谋划并稳步推进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力度,深度挖掘高速路网资源潜力,进一步优化交能融合典型场景设计,不断创新“交通+能源”自洽解决方案,为实现江苏交控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319/1432829.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石化首个地热发电示范项目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4
    • 10月22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近日,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咸阳中深层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取得咸阳电网的接入许可,并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集中低温发电、水溶氦气提取、供暖于一体,是中国石化首个地热发电示范项目,也是我国首个“热电氦”集成先导性试验项目,对于拓展地热能产业链、优化能源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该项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属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是一个大型中低温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地热资源以其规模大、温度高、水质优而独具特色。该项目选取了一口位于宝石佳苑小区的地热井,井深3000米,井口水温约102℃,供暖季时,地热水取上来后进行低负荷发电,同步提取地热水中的氦气,发电后的地热水再利用热交换进行供暖;非供暖季时,项目全时段满负荷发电,并同步提取氦气,使用后地热水通过回灌井回注到原热储层再加热。项目供暖能力达17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70万千瓦时。 攻关核心技术,获取地热井中的“黄金气体”。氦气是重要战略资源,被称为“黄金气体”,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氦气需求量大,但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目前,氦气提取主要来源于含氦天然气、煤层气、空气分离装置的副产品等。该项目所在的渭河盆地拥有水溶氦和游离态氦及伴生气资源,经分析,专家团队发现该地区多数地热井的氦气含量之高国内外少见。近年来,中国石化在咸阳市持续开展水溶氦气分离提纯试验及关键技术攻关,并成功运用到该项目,通过膜分离和变压吸附耦合工艺已获得纯度99%以上的氦气,为地热水溶氦气进一步产业化积累了宝贵技术经验。 地热能发电具有广阔开发应用前景。地热能是一种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供暖制冷、发电、养殖等领域。其中,地热发电方面,根据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发布的《世界地热发电进展》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已有31个国家有地热发电厂在运行,全球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从1980年的2110兆瓦增长到如今的16260兆瓦。 中国石化持续深耕地热领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中国石化是我国地热开发利用领跑企业,在探索地热能规模开发方面,22座城市地热供暖超百万平米,在全国72个市(县、区)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超1亿平方米,其中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地热供暖项目被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列入全球推广项目名录。在推动地热产业科技进步方面,创新形成了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热储传热机理两大基础理论,攻克了“取热不耗水”工程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钻探了我国最深地热科探井——福深热1井。在服务国家地热产业发展方面,牵头编制了超过50%的行业标准以及我国在全球地热领域第一项国际地热协会标准,并成功举办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
  • 《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19
    • 2021年11月18日4时22分,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并网。至此,该项目46台风电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比计划工期提前了5个月,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攻坚战再添了新动能。 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99.2兆瓦,年发电量约1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1.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3.91万吨。项目于2016年12月获得核准,2019年11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精心组织施工,科学防控疫情,先后攻克了海底地质复杂、水上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多项施工技术难题,守住每个施工窗口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彰显了华电速度、华电精神、华电力量。2020年9月首台风机成功吊装,同年12月底首批两台机组并网发电,2021年10月2日,全部风机吊装完成。 项目建设贯穿“精品工程”理念,坚持基建服务生产,稳步推进基建安全标准化创建,实现全程安全施工,获得基建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评级;加强科技创新,首次成功投运福建公司、国电南自等四方联合研制的“华电睿风”自主可控国产6.2MW海上风电主控系统,研发投运了集团公司首套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及运维系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用六桩直桩高桩承台、“犁沟填埋”海缆敷设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小海滩占用面积以及对近海养殖影响,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打下基础,实现“风电与渔业互补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