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交控首个跨地域绿电远送交能融合示范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20
  • 近日,江苏交控首个跨地域绿电远送交能融合示范项目——苏通大桥南主线收费站智能微电网项目一期工程一次受电成功实现并网,标志着云杉清能围绕“源随荷动”发展理念,在拓展交能融合新应用场景、推动交通能源更高质量融合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该项目充分利用已经拆除的苏通大桥南主线收费站闲置空地和水面建设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为4MW,其中一期项目容量为400kW,通过2回10kV电缆输送至3.5公里外的常熟经济开发区收费站,实现常熟经济开发区收费站开闭所所辖范围内(包含苏通大桥、常熟港互通、南主线站、南岸桥区)跨地域绿电输送。该项目也是江苏交控首个跨江大桥交能融合项目,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达430万千瓦时,可有效降低苏通大桥日常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绿电自洽率可达100%。
    下一步,云杉清能将紧紧围绕江苏交控交能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源随荷动”发展理念,精心谋划并稳步推进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持续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力度,深度挖掘高速路网资源潜力,进一步优化交能融合典型场景设计,不断创新“交通+能源”自洽解决方案,为实现江苏交控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319/1432829.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石化首个地热发电示范项目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4
    • 10月22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近日,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咸阳中深层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取得咸阳电网的接入许可,并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集中低温发电、水溶氦气提取、供暖于一体,是中国石化首个地热发电示范项目,也是我国首个“热电氦”集成先导性试验项目,对于拓展地热能产业链、优化能源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该项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属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是一个大型中低温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地热资源以其规模大、温度高、水质优而独具特色。该项目选取了一口位于宝石佳苑小区的地热井,井深3000米,井口水温约102℃,供暖季时,地热水取上来后进行低负荷发电,同步提取地热水中的氦气,发电后的地热水再利用热交换进行供暖;非供暖季时,项目全时段满负荷发电,并同步提取氦气,使用后地热水通过回灌井回注到原热储层再加热。项目供暖能力达17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70万千瓦时。 攻关核心技术,获取地热井中的“黄金气体”。氦气是重要战略资源,被称为“黄金气体”,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氦气需求量大,但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目前,氦气提取主要来源于含氦天然气、煤层气、空气分离装置的副产品等。该项目所在的渭河盆地拥有水溶氦和游离态氦及伴生气资源,经分析,专家团队发现该地区多数地热井的氦气含量之高国内外少见。近年来,中国石化在咸阳市持续开展水溶氦气分离提纯试验及关键技术攻关,并成功运用到该项目,通过膜分离和变压吸附耦合工艺已获得纯度99%以上的氦气,为地热水溶氦气进一步产业化积累了宝贵技术经验。 地热能发电具有广阔开发应用前景。地热能是一种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供暖制冷、发电、养殖等领域。其中,地热发电方面,根据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发布的《世界地热发电进展》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已有31个国家有地热发电厂在运行,全球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从1980年的2110兆瓦增长到如今的16260兆瓦。 中国石化持续深耕地热领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中国石化是我国地热开发利用领跑企业,在探索地热能规模开发方面,22座城市地热供暖超百万平米,在全国72个市(县、区)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超1亿平方米,其中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地热供暖项目被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列入全球推广项目名录。在推动地热产业科技进步方面,创新形成了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热储传热机理两大基础理论,攻克了“取热不耗水”工程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钻探了我国最深地热科探井——福深热1井。在服务国家地热产业发展方面,牵头编制了超过50%的行业标准以及我国在全球地热领域第一项国际地热协会标准,并成功举办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
  • 《云南省首个“橙光互补”示范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6
    • 目前,云南省首个“橙光互补”示范项目——云南玉溪新平漠沙13.5万千瓦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持续为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当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项目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境内,预计建设光伏场区总用地面积3200亩,规划装机容量135兆瓦,额定容量约为166.8兆瓦,容配比约为1.24,拟为光伏电站配备10%/2小时储能系统,储能容量15兆瓦/30兆瓦时。项目施工内容包括光伏区、35千伏集电线路、110千伏升压站及监控中心、储能系统、送出工程、对侧变电站改造等工程,规划以110千伏线路电压等级接入电网。 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认真研究区域土质特性,采用无人机吊装光伏组件、支架、混凝土等来提升施工效率,进一步确保了光伏组件的精准安装和电站布局的最优化。同时,项目团队通过农林光互补的“灌区+光伏”模式开展建设工作,将果园种植业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利用成熟果园空间铺设光伏组件,高效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双绿色生态开发模式,这一举措既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又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 项目建成投用后,预计每年可产生约2.1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万吨、二氧化硫约2133.9吨、氮氧化物约2809.99吨,将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推动当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