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审计署首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 "体检报告" _资讯频道_中国城市规划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1
  • 2018-06-20 10:59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刘红霞 分享到:

    端午刚过,审计署19日发布首份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的专项公告,就沿江11个省份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中央决策部署情况出具审计“体检报告”。这份公告有何看点?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审计署资源环境司相关负责人和业内学者加以解读。

    五大角度“问诊”长江

    公告显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审计署对相关省份2016年至2017年生态环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抽查了59个地级市(区)。

    审计署资环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审计主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情况;污染防控情况;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优化调整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实施和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应该说,本次审计是对长江经济带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次‘体检’,既全面覆盖,又重点突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庆龙告诉记者,这有利于及时发现发展中的短板和漏洞,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公告指出,沿江省份和有关部门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有序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关省份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有所增长,水、大气等部分污染治理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这位负责人说。

    以污染防治为例,公告显示,11个省份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近两年分别增加8%和11%。水、大气等污染治理部分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各省共取缔“十小”企业2486户,占已公布取缔名单的99.84%,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约9成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三条“诊断”亟待关注

    肯定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审计署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开发管控不够到位,生态修复未达预期;二是污染治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三是部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和项目绩效不高。

    具体而言,审计发现,有的地方小水电过度、无序开发问题突出,有的还形成了生态破坏;有些开发区未经审批自行设立,有的还与基本农田或者禁止开发区域重叠,有些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持续整治的5个国家重要湖泊2017年水质仍为IV类及以下。

    记者注意到,公告提及,截至2017年底,长江经济带有10个省份已经建成2.41万座小水电,最小间距仅100米,开发强度较大。过度开发致使333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

    在污染治理方面,审计发现,部分敏感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未按要求在2017年底前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个别城市垃圾填埋场或者焚烧厂超负荷运行;有些地方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储存、转运和处置不合规;有些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存在违规建设项目;部分地下储油罐未完成防渗改造。

    在资金使用方面,审计发现,部分项目未按期完成,造成大量资金结存,有的项目建成后未发挥预期效益。

    “此次审计反映出的问题既有长江经济带的专属特点,有些也反映全国的共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说,“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也凸显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审促改助力发展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利器。查摆问题是审计监督的主要方式,但不是根本目的。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要通过督促整改,完善体制机制,进而维护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对小水电过度开发问题进行专项整改,相关地方对违规占用岸线等问题已制定整改措施。”

    另外,有关单位已收回部分财政资金,关闭或拆除9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淘汰10蒸吨以下(含)燃煤锅炉275台。

    谷树忠认为,此次审计有助于揭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问题的责任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通过整改助推长江经济带在正确、科学的轨道上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包括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内的生态环保类审计工作业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专业要求高,不仅需要审计机关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充分配合、主动配合,共同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关报告
  •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怎样联动发展_资讯频道_中国城市规划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2
    • 2017-10-25 08:57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郁鸿胜 分享到: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经济形势分析,一般主要从一个行政区域内,如一个省或市、地区,通过本行政区域经济要素的“三驾马车”来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新形势下,我们从行政区经济转变到经济区经济,把实施区域性发展战略作为提升发展质量的手段。在此背景下,实施区域协调体制和机制、制定区域性措施和政策,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能够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上中下三大城市群 抓准各自优势落实功能定位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象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比如,2016年,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0.7%,贵州是10.5%,在全国各个省市发展速度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二。为什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样快? 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重点可围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城市群展开。长江经济带由5个城市群构成,分别是长江下游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上游成渝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的云南滇中城市群、贵州黔中城市群。在2016年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中,有一个阶梯性发展态势:下游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到8%,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是8%到9%,上游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到10%。这里面有两大因素起到了作用:一是落实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功能定位,二是实施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协调体制机制。 在指导意见中,国务院提出了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问题。首先,长江上游城市群抓住航电一体化的发展问题,以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规划建设航运发展战略,统筹水力发电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关系,对长江上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整个长江经济带承担了我国内河运输任务的55%。又如,长江上游的绿色发展,如贵州的大数据建设,体现了既要保护又要发展的理念。其次,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更好地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丘陵地带,依江傍水,建有40万家化工厂,其化工产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同时,我国的钢铁基地、石化基地都按长江流域布局。如果长江干流的黄金水道遭受污染,治理难度就会非常大。最后,长江下游城市群,抓住江海联运的关键点,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江海联运打通,就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未来。 另一个很关键的是城市群的协调体制机制一体化建设。区域合作一体化是一个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区域合作可以按照合作的不同内容和阶段,由低向高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布局合作阶段,二是要素合作阶段,三是制度合作阶段。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达到10%,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江上游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合作进入要素合作发展阶段。所谓要素合作指的是生产要素,如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区域合作。这一阶段通常由政府“搭台”,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让企业“唱戏”。长江上游城市群功能定位一旦成熟,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环境一旦改善,经济发展的速度就立马加快。 “政府搭台、政府唱戏” 推动经济社会资源全面合作 那么,又该如何来看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低于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城市群呢? 从经济总量来看,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20%。这是长江中游和上游城市群所比不上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长三角正处于区域协调的制度合作阶段。这个制度合作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合作,而且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系统全面合作,合作的主体是政府。某种意义上是“政府搭台、政府唱戏”,解决的是政府资源的一体化问题。 政府的制度资源,包括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生态、科技等。这个高起点水平的合作,是改善社会治理水平的区域合作,意味着合作进入深水区。但是,它不一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而不开展这一合作,区域一体化就很难真正实现。不过,经验表明,这些政府资源的制度合作一旦产生效能,发展的环境基础打好了,其产生的厚积薄发效能将会在若干年后显示出来。这是区域合作的一个发展规律。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为什么要制度合作?这是由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生产的经济要素就要流动,就要从成本高的地方向成本低的地方流动。通常来说,地方政府从保护地方财政收益角度出发,是不希望本地盈利企业大规模流动的。可现实挑战是,如果在长三角的盈利企业,没有生产要素流动,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就会降下来,这样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长三角城市群的地方政府看到了这个弊端,由此逐渐达成共识,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的生产关系,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生产关系,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加强城市群的制度合作。长三角的制度合作是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协调体制机制。长三角的区域协调从原来的公路时代、高速公路时代向大桥时代、高铁时代不断深化,从交通一体化向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递进。这为奠定长三角城市群的布局合作、要素合作和制度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参加亚信会议的时候,曾对长三角的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给予充分肯定。近来,长江经济带区域城市群的政府,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的协调体制和机制。 有人建议,运用长三角城市群的“三级运作、统分结合”体制机制。其实,长三角的协调体制是根据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实际,以制度合作为前提量身定制的。这个体制机制有它的自身特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处于布局的合作阶段,长江上游城市群正处于要素合作的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 当然,一些好的观点和方法可以复制和推广,进而使得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高效有力的协调体制机制。比如,加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顶层设计与统筹发展,建立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黄金水道的利益共同体,等等。 总的来看,长江经济带“三大二小”城市群发展阶段、合作条件各异,故合作机制和内容可以灵活些;可以鼓励城市群内各级政府的跨行政区合作,形成更紧密的都市圈体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
  • 《南京四大区域定位清晰未来城市格局确定_资讯频道_中国城市规划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05
    • 2017-09-04 13:44 分享到: 南京出台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 将南京划为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4个区域 今天,市政府公布的《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将南京划分为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以及禁止开发区域四个部分。其中, 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面积约941.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3%; 重点开发区域面积2351.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7%; 限制开发区域面积329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0.0%)。 此外,禁止开发区域共106处,与生态红线区域范围基本一致,其中一级管控区424.28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1126.38平方公里,均点状分布于全市域。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优化开发区域: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人文绿都魅力的标志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现阶段性饱和的地区,主要包括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的全部,雨花台区雨花街道、赛虹桥街道、铁心桥街道、西善桥街道,栖霞区尧化街道、迈皋桥街道、燕子矶街道、马群街道、仙林街道,江宁区东山街道、淳化街道、秣陵街道、麒麟街道,浦口区泰山街道、沿江街道以及六合区大厂街道。其主要功能定位是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人文绿都魅力的标志区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主要载体;集聚高端要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区。 其中,老城区域主要包括玄武区、秦淮区(不包括红花街道、光华路街道)、鼓楼区(不包括江东街道、凤凰街道),栖霞区迈皋桥街道、燕子矶街道、马群街道,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铁心桥街道、西善桥街道,以及浦口区泰山街道、沿江街道,六合区大厂街道。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模式,推动创新功能与城市核心功能融合,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与创新经济,强化区域的经济文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商务商贸中心地位。 河西新城主要包括建邺区、鼓楼区江东街道、凤凰街道,将促进金融服务、商务商贸、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职住匹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宜居品质,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 南部新城主要包括秦淮区红花街道、光华路街道、雨花台区雨花街道。该区域注重“智慧、生态、低碳”和“枢纽”功能,增强优质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突出总部经济功能,打造市域新兴增长极。 此外,该区域还包括仙林副城、东山副城、麒麟科技创新园(生态科技城)等板块。 城镇化格局示意图 二、重点开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雨花台区梅山街道、板桥街道,栖霞区龙潭街道、栖霞街道、西岗街道,江宁区禄口街道、汤山街道、江宁街道、湖熟街道,浦口区顶山街道、江浦街道、桥林街道、盘城街道,六合区雄州街道、龙池街道、葛塘街道、长芦街道、龙袍街道,溧水区柘塘街道、永阳街道、东屏镇、石湫镇和高淳区淳溪街道、古柏街道。该区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区;支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承载高强度、多功能国土开发的战略空间和新增长极。 其中,国家级江北新区主要包括浦口区江浦街道、顶山街道、桥林街道、盘城街道等,六合区雄州街道、龙池街道、葛塘街道、长芦街道、龙袍街道等。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重点开发区域还有溧水副城、高淳副城、空港枢纽经济区、江海港枢纽经济区、板桥新城、汤山新城等。 农业发展格局示意图 三、限制开发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包括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江宁区谷里街道、横溪街道,浦口区汤泉街道、永宁街道、星甸街道,六合区马鞍街道、横梁街道、程桥街道、冶山街道、金牛湖街道、竹镇镇,溧水区洪蓝镇、白马镇、晶桥镇、和凤镇,高淳区东坝镇、桠溪镇、固城镇、漆桥镇、阳江镇、砖墙镇。其中,在部分镇(街道)实施点状集聚开发。该区域是城市生态功能维护、全市农产品供给和加工生产的重要保障区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的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产业高地;空间集约紧凑、生态人文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镇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域。 该区域将分别打造重点产业载体与集聚区、特色新市镇、农业生产片区、生态保育区域等片区。 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 四、禁止开发区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重要河湖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地质遗迹保护区、洪水调蓄区、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其他不宜建设区域。该区域是城市生态涵养、永续发展和体现代际公平、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区域;优势自然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区,保障饮用水水资源安全、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 该区域风景优美,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公园)、重要渔业水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