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废水治理现状与对策》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6-27
  • 分析了某发电集团火电厂废水排放要求,总结了火电厂水处理系统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火电厂废水治理思路及对策,并指出火电厂废水治理项目应在开展水务查定,完善废水监测系统,加强管理节水和现有水处理设备诊断的基础上,开展可行性研究,优化方案设计,同时应强化立项和工程管理,此外还需加强工程投运后的运行维护。高盐废水治理是火电厂废水治理的难点,本文对高盐废水浓缩软化预处理阶段与浓缩减量阶段的相关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需根据各电厂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

    近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水环境保护:2013 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2015 年施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修订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2016 年印发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即排污许可证制度),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8 年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我国火电行业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比重超过40%,排水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0.4%[1]。火电厂的节水与废水治理工作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国家对火电厂废水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在役电厂逐渐增加使用再生水的比例,新建电厂必须使用城市中水;发电企业需开展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废水达标排放、高盐废水浓缩减量工作;降低取水量、外排水量,排水达到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制度”率先对火电行业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

    某发电集团在对下属火电厂用水现状及存在问题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文献资料,编制了《火电厂废水排放控制指导意见》,使火电厂开展废水治理工作有章可循。火电厂废水治理项目应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开展水务查定,完善废水监测系统;第二步加强节水管理,优化方案设计;第三步强化立项和工程管理及加强运行维护。高盐废水治理是火电厂废水治理的难点,该集团对各类预处理、浓缩和干化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各厂情况不同,还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需根据各电厂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

相关报告
  • 《火电厂全厂末端废水分盐处理工程实例》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0-01-09
    • 摘要:以某发电厂全厂末端废水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化学软化-管式微滤-纳滤-(反渗透)-碟管式反渗透-蒸发结晶工艺在再生水水源发电厂全厂末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经纳滤处理后,末端废水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碟管式反渗透浓缩后进入混盐结晶系统,另一部分经反渗透-碟管式反渗透浓缩后进入精制盐结晶系统。整套工艺的产水全部回收作为循环水补充水,实现全厂废水不外排,精制盐结晶系统产生的结晶盐中NaCl质量分数达98.75%,外售处理。废水处理总运行费用约33.89元/m³,低于同类型处理工艺,可以为相关电厂的改造提供参考。 引言 火力发电厂作为我国工业的耗水大户,用水量约占工业总用水量的40%,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水。为提高用水效率,火力发电厂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节水工作,脱硫废水作为煤场喷淋水、捞渣机补充水和干灰拌湿水等。2000~2016年,全国火力发电厂单位发电量耗水量下降68%,单位发电量废水排放量降低95.7%。但是随着废水梯级利用次数的增加,水质不断劣化,受水质及消纳用户用水量影响,依然有大量末端废水无法继续回用。火力发电厂末端废水难以完全消纳与废水不得外排的矛盾凸显,对末端废水完全消纳处理的需求非常迫切。 火力发电厂末端废水来源及产生量随机组类型、机组数量和容量、生产用水水源及水质、烟气处理工艺、水务管理水平等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来源主要有脱硫废水、树脂再生废水、反渗透浓水、循环水排污水等。目前火力发电厂主要进行脱硫废水的零排放消纳处理,由于其废水量较少,一般在20m³/h左右,主要采取蒸发结晶或烟道雾化蒸发处理,工艺流程相对简短。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火力发电厂将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或全厂生产用水水源替换为再生水,其面临着废水重复利用率降低,无法利用的末端废水量增加等问题,产生的末端废水量可达几百吨,废水中含有的全盐量、氯离子、有机物等是脱硫废水的数倍,完全消纳处理难度更大,本文探讨了全再生水水源火力发电厂末端废水处理消纳情况,可以为相关电厂的改造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采用蒸发结晶处理末端废水的发电厂由于废水水质和水量的差异,以及膜浓缩工艺和蒸发结晶形式的不同,处理成本相差较大。某发电厂采用化学软化-絮凝沉淀-多介质过滤-DTRO-三效蒸发结晶工艺处理规模为20m³/h的脱硫废水,药剂费为27.28元/m³,动力费25元/m³,产生的混合结晶盐中NaCl和Na2SO4质量分数合计>92%,含水率<5%。而采用混凝澄清-双级过滤-弱酸树脂-二级反渗透-正渗透-强制循环蒸发结晶工艺处理18m³/h的脱硫废水和4m³/h的再生废水的发电厂药剂费为14.5元/m³,动力费29元/m³,混合结晶盐中NaCl和Na2SO4质量分数合计>95%;含水率<0.5%。采用化学软化-管式膜-纳滤-SCRO-DTRO-MVR蒸发结晶工艺进行分盐处理的发电厂处理36m³/h的脱硫废水,直接运行费用26.94元/m³(药剂费为9.42元/m³,动力费16.92元/m³,设备清洗费用0.6元/m³),膜系统折旧费9.68元/m³,产生的结晶盐中NaCl质量分数为96.3%。本工程药剂费、动力费、固体废物处置费等直接运行费用21.23元/m³,总运行费用33.89元/m³,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且结晶盐中氯化钠纯度较高。 结论 采用化学软化-管式微滤-纳滤-(反渗透)-碟管式反渗透-蒸发结晶工艺处理再生水水源火力发电厂全厂末端废水是可行的,产生的回用水可全部回收作为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实现全厂废水不外排,且运行费用相对较低。该工程采用纳滤膜将废水中的氯化钠和其他盐类进行部分分离,产生的精制结晶盐中氯化钠质量分数达98.75%,实现了结晶盐的资源化,对相关发电厂全厂废水处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案例解析》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0-07-03
    • 摘要:近年来,燃煤电厂废水的“零排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效解决了电厂高污染脱硫废水中硫化物、氟化物、悬浮物、重金属离子、COD 等污染物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国电汉川电厂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下游,地处长江流域环境敏感区域,国电汉川电厂作为国内首批实践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建成了国内首个百万机组燃煤电厂零排放应用项目并实现平稳运行。开发的基于膜技术的零排放工艺路线成为目前应用最为稳定可靠的零排放技术。基于全膜法的废水零排放处理工程稳定运行 2 年期间,零排放系统的淡水回收率始终超过 93% ,同时实现了水、盐、泥的资源化回收利用,解决了当时淡水回收率低、产出杂盐副产物无法处置并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等零排放技术的瓶颈问题。以汉川电厂零排放工程作为案例,从整体工艺、核心技术、运维管理及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对汉川电厂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进行解析,从工艺和经济角度总结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项目的成功经验,并探索未来废水零排放技术发展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零排放,全膜法,燃煤电厂,脱硫废水,资源化 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长期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煤发电站在电力供应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燃煤电厂使用的脱硫系统中,近 90% 采用石灰石 - 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因脱硫系统产生的废水呈弱酸性且悬浮物和盐含量极高,并含有多种重金属,是电厂废水处理中的难点与重点。由于脱硫废水污染成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强腐蚀性,这部分废水能否达标处理成为制约燃煤电厂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关键。伴随《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火电厂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作为耗水大户的燃煤电厂,在水资源约束与排放限制方面的压力陡然上升: 环保政策要求 2005年后新建电厂的环境评估等级按照电厂废水“零排放”要求进行设计; 同时,水源地保护区及西北等富煤少水地区的电厂也相继要求实施废水零排放处理。我国的零排放技术自 2009 年开始进行工程实践,截止到2015年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建设时,国内的零排放工程案例较少,包括广东河源电厂和华能长兴电厂等,但整体水平仍处于技术起步和探索阶段,零排放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经验不够成熟。国内已投运的两个电厂零排放项目均存在投资与运行费用过高的问题,而且淡水回收率低,产出杂盐副产物无法处置,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这些问题限制了零排放技术的发展应用,因此,同时实现燃煤电厂废水与杂盐的高效回收是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关键瓶颈问题。 目前,多数燃煤电厂以“废水分级、梯级利用、高盐废水最少化”的原则进行全厂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脱硫废水成为火电厂最终末端高盐废水。一般根据脱硫废水的水质和水量情况进行分段处理,构成一套完整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浓缩减量,末端固化三个部分。其中浓缩减量部分是最主要的环节,结合废水量、含盐量大小选择合适的浓缩设备,提高盐浓度,实现废水减量化,降低后续末端固化的投资和运行费用。目前,浓缩减量技术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膜法浓缩和热法浓缩,其中膜法浓缩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浓缩减量处理后最终形成了高含盐浓水,这类废水通常采用末端固化处理。现阶段,脱硫废水末端固化的主流技术有蒸发塘、蒸发结晶、烟气蒸发干燥等。蒸发塘设备也具有占地面积较大、基建费用较高、蒸发的水分无法充分回收利用、蒸发过程中污染物易进入空气造成污染等缺点,从而限制了蒸发塘技术的广泛应用。近两年成为热点的烟气蒸发干燥技术利用烟气热量将末端废水进行汽化,固状形态物析出后随烟气进入除尘器被捕集脱除,烟气蒸发干燥技术分为主烟道烟气蒸发技术、旁路烟道烟气蒸发技术 2 种,但缺点是投资较大、占地面积较大、影响锅炉热效率等,目前仍未见长期稳定运行的案例。因此,现阶段稳定性高、适应性强的末端固化方法仍为蒸发结晶技术。 应用案例最多、稳定性最高的“全膜法 + 蒸发结晶”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基于中国首例“百万机组废水零排放工程”国电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路线,有效提高了火电厂用水效率、节能降耗和减少废水,解决国内近零排放中杂盐固废难处理等环境问题,实现了水资源梯级利用以及盐资源的完全回收,吨水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均远低于现已运行的同类工程。汉川电厂零排放示范工程从2016 年 11 月开始正式投运,率先完成了国内首个百万机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示范,处理量较已有零排放项目扩大 60% 以上,并通过高品质智能化运维管理,淡水产水率保持在 93% 以上,在运行费用、运行情况、资源化利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成功。笔者将从整体工艺、核心技术、运维管理及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对汉川电厂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进行解析,总结汉川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项目的成功经验,探索未来废水零排放技术发展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