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s Futures】新型固态 ZnI2 电池设计为可持续储能打开大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6-07
  • 可充电锌碘水电池因其安全、成本低、理论容量高而备受关注。锌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820 mAh g-1),而碘则大量存在于地壳中。然而,锌碘电池有限的循环寿命仍然是其市场可行性面临的重大挑战。

    锌电极在水性电解质中的热力学不稳定性总是导致氢的释放,从而使电池膨胀并最终失效。此外,在水性电解质中,碘阴极经常会发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涉及三碘化物、碘化物和多碘化物(I3-/I-/I5-)。氧化锌和 Zn(OH)42- 钝化层可能会进一步与三碘化物相互作用,加剧对锌阳极的不利影响。因此,减轻锌表面的这些寄生副反应对于实现长寿命可充电 ZnI2 电池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AIBN)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类新型含氟嵌段共聚物作为固态电解质,用于开发延长使用寿命的全固态 ZnI2 电池。研究结果表明,在这种固体电解质中循环的锌金属阳极会形成稳定的富氟 SEI 层,从而促进锌在水平方向的沉积,防止有害锌枝晶的生长,以免损坏隔膜并导致电池故障。

    此外,这种固体电解质还能有效缓解 I3- 穿梭问题,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使用这种固体电解质组装的对称电池在 0.2 mA cm-2 的条件下可稳定电镀和剥离约 5000 小时。整块 ZnI2 电池的额定电流为 0.5 C,寿命更长,速率性能令人印象深刻,在超过 7,000 次循环(超过 10,000 小时)后,库仑效率接近 100%。该电解液具有出色的速率性能,即使在 20 C 的超高电流密度下也能提供 79.8 mAh g-1 的可逆容量。

    这些结果凸显了这种全固态电池巨大的商业潜力。这项研究为设计无树枝状锌金属阳极和超长电池寿命的下一代 ZnI2 电池的氟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未来的研究将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探索这种电池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这种固态 ZnI2 电池采用了基于固体全氟聚醚 (PFPE) 的聚合物电解质,在锌上形成了固体电解质相间层 (SEI),促进了锌的水平生长,减轻了枝晶渗透,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此外,固体电解质还能阻碍碘离子穿梭效应,减少锌箔腐蚀。采用这种电解质的对称电池具有出色的循环性能,在室温下可保持稳定约 5,000 小时,而固态 ZnI2 电池的循环次数超过 7,000 次,容量保持率超过 72.2%。

    这项研究为在固态 ZnI2 电池中实现可靠的能量存储提供了一条前景广阔的途径,并为柔性和可穿戴锌电池引入了创新概念。

    原文链接: Yongxin Huang et al, Enhancing Performance and Longevity of Solid-State Zinc-Iodine Batteries with Fluorine-Rich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Materials Futures (2024). DOI: 10.1088/2752-5724/ad50f1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06-lithium-solid-state-zni-battery.html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 能否成下一个储能风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8
    • 镁基储氢材料是金属固态储氢材料中储氢密度最高的材料。 面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压力,氢能有望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氢能作为目前最具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转型中将占据重要地位。而每当聊起氢能源,有一个重要话题总是“如影随形”:储存和运输是氢气大规模应用的前提。 在氢气制、储、运、加、用的产业链环节中,储、运环节是高效利用氢能的关键,也是影响氢能走向产业化的重要环节。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是全球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的重大技术瓶颈。氢能的安全高效储存和运输对国家氢能战略意义重大,特别是对燃料电池汽车、风能光能产业、电力行业、航空航天等领域有重要的直接应用价值。 镁基储氢材料是金属固态储氢材料中储氢密度最高的材料。随着近几年全球镁及镁合金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镁生产国、应用国和研究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镁基储氢材料将迎来怎样的市场发展空间?我国又如何在这个新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今天,请随《中国科技信息》一起来聊聊这些问题。 最有发展潜力的固态储氢材料之一 目前主要的氢储运方式分为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材料储氢。与气态储氢和液态储氢相比,固态储氢既可以大幅提高体积储氢密度,又可以提高储运氢的安全性,因此,寻找性能优越、安全性高、价格低廉且环保的储氢材料是当前固态储氢研究的关键。 将眼光投向广阔的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在一定的温度和较低的压力条件下,这些金属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其后,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它们又会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可实现上万次循环充放氢。这些会“吸放”氢气的金属,即为固态储氢材料。 如此看来,固态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成本低、安全稳定和使用周期长等特点,而金属镁在储氢研究领域具有成本低、质量轻、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固态储氢材料之一。专家认为,镁基储氢材料是金属固态储氢材料中储氢密度最高的,一旦大规模应用,将根本上改变传统储能模式中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差等问题。 成本低、优点多 镁基储氢材料极具应用前景 那么,镁基储氢材料具体有哪些优势?首先,它具有储氢量高、镁资源丰富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一类固态储氢材料。我国在镁资源方面非常有优势,全球大概90%的镁都是生产于中国,镁年产量占全球85%以上,原料来源丰富且成本低,不存在材料被“卡脖子”的问题。因此,镁系储氢合金适合用于氢气的规模储运应用场景,可用于氢冶金、规模储能、加氢站等应用场景的氢气储存与运输。 此外,镁的性能非常好,储氢密度非常高,可以实现长循环寿命。具体来看,镁储氢密度是气态氢的1000倍、液态氢的1.5倍。由于镁及镁金属是常温常压,所以安全性远高于气态和液态储氢。此外,镁储氢还可纯化氢气。据悉,镁固态储氢材料在储氢过程当中可以转化为99.999%的绿氢。镁本身也是绿色制氢材料,如果把镁和水相结合,1克镁相当于2升氢气,它的储氢率可以达到15.2%。 其次,用镁合金来储存氢的技术可以应用到交通领域,如汽车、摩托车等。普通汽车的油箱储油量相当于5公斤至6公斤的氢产生的能量,需要80公斤至90公斤的镁合金容器,这与普通油箱的重量差不多,但体积较小。用氢作为动力并不是通过燃烧氢来获得,而是把氢直接转化为电能,进而为汽车提供动力。汽油燃料的效率在20%-30%,而氢通过能源电池直接转换为电能,效率可达70%-80%。 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面向应用场景的Mg基固态储运氢技术,但技术水平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仍需解决材料的规模低成本制备、大容量储氢罐设计、高温余热耦合集成等技术,实现储氢合金的高效安全吸放氢。 镁基储氢可能成为电池领域的颠覆者 目前,储能行业虽然热度高涨,但资源有限、成本高、安全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尤其是锂离子电池资源短缺、安全隐患、污染等问题凸显。同时,数字显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可以比2020年增加10倍,需要大量的能源储存,按照目前的储能量远远不够,现有储能技术遇到了严重的瓶颈。 相比而言,镁电池成本低、安全性高、燃料密度与锂电池相当,业内认为镁基储氢可能成为电池领域的颠覆者。例如,作为负极来说,镁电池是现在商用锂电池负极的6倍。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入局镁基固态储氢材料领域,相继取得进展。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的发展,将为未来中国能源体系变革、交通运输方式低碳化转变奠定基础。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这将对镁基储氢材料提出了大量市场需求。专家表示,镁领域技术一旦成熟,将带领镁产业由目前的百亿级市场直接升级为万亿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