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院解锁人胚胎干细胞命运转化的奥秘》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17-10-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PRC2 specifies ectoderm lineages and maintains pluripotency in primed but not naive ESC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研究发现PRC2复合物决定人胚胎干细胞是否能向整个外胚层谱系分化,并在维持naive(幼稚态)和primed(始发态)两种状态的胚胎干细胞多能性中发挥不同作用。

      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组蛋白修饰,通过抑制基因表达,在X染色体失活,胚胎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均发挥作用。H3K27me3的形成是由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2(PRC2)介导的。PRC2的核心组分是EED、SUZ12、EZH1和EZH2,其中EZH1和EZH2具有H3K27甲基转移酶的功能。PRC2和它修饰的H3K27me3已被证明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它们在细胞命运转变过程的作用机制,尤其是介导人胚胎干细胞多能性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潘光锦课题组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编辑技术,在人胚胎干细胞中分别敲除PRC2的核心组分,发现敲除PRC2的不同组分,人胚胎干细胞的形态不一致。完全缺失PRC2(SUZ12或EED或EZH1/EZH2)将导致人胚胎干细胞退出多能性状态,发生倾向于产生中内胚层的逐渐自发分化;缺失EZH1或EZH2的人胚胎干细胞保持未分化状态,但不能有效地产生神经外胚层。这说明PRC2维持人胚胎干细胞多能性是必需的,并特化神经外胚层的产生。

      课题组通过构建可诱导性敲除PRC2的人胚胎干细胞,确认BMPs蛋白激活是PRC2缺失引起人胚胎干细胞自发分化的原因。课题组进一步展示缺失PRC2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以维持自我更新状态,但转变成始发状态的小鼠上胚层干细胞发生自发分化;将人胚胎干细胞转变成幼稚态时,发现缺失PRC2可以维持其多能性状态。以上结果揭示PRC2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谱系特化和不同多能性状态的特异性作用,对人胚胎干细胞是否能向整个外胚层谱系分化起决定作用,并在维持naive(幼稚态)和primed(始发态)两种状态的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发挥不同作用。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及广州市科技项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1710/t20171011_4871866.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调控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相关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8
    • 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CGF5 is required for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工作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调控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相关分子机制。 表观遗传修饰在维持干细胞特性及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梳蛋白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因子首先在果蝇中被发现,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调控因子。在高等动物中,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 简称PRC1)组成复杂,根据PRC1复合物组成成分不同,PRC1复合物可分为经典和非经典两大类,其功能表现多种多样。该课题组于2017年4月在《Cell Stem Cell》发表的文章中曾报道了非经典多梳蛋白RYBP分别存在于PRC1复合物和含有多能性因子OCT4的两种复合物中;RYBP通过PRC1依赖和非依赖两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体细胞重编程。 通过筛选影响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因子,该课题组发现PRC1复合物的非经典亚基PCGF5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研究发现敲除PCGF5虽然不影响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自我更新,但却显著抑制了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在干细胞向神经外胚层定向分化过程中,PCGF5可以通过RING1B依赖的泛素化负向调控SMAD2/TGF-β信号通路,而敲除PCGF5导致分化过程中SMAD2/TGF-β信号通路被激活,使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受到抑制。此外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敲除PCGF5使组蛋白H2AK119ub1和H3K27me3修饰在神经分化相关基因启动子区不能够有效消减。而且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PCGF5在全基因组的分布不仅与基因抑制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2AK119ub1和H3K27me3共定位,更多的PCGF5结合在高表达的基因上,并与基因激活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3K27ac和H3K4me3存在共定位。该研究进一步揭示PCGF5可能具有激活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转录的功能。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神经分化过程中,PCGF5一方面通过发挥PRC1复合物的功能抑制SMAD2/TGF-β信号通路,另一方面参与激活神经分化相关基因,进而调控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进程。该研究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在胚胎干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突出了多梳蛋白不仅仅在基因转录调控抑制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也在特定的时空具有激活基因转录的功能,对于后续研究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发生过程中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为阐明相关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姚明泽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姚红杰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王华婷、孙昊课题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 《广州生物院首次实现化学方法高效诱导多能干细胞》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06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揭示了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标准化制备干细胞的方法,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相关成果于2018年4月6日零时在线发表在国际干细胞权威杂志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上。 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细胞“变身”的奥秘,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个窥探生命本质的窗口。多能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再生新的组织和器官,为疾病治疗和再生医学提供“种子”细胞来源。日本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利用病毒载体进行基因运送,具有潜在的致癌隐患,对于以后的临床应用有较大风险。为了将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各国科学家不断地开辟新方法。后期,科学家们利用化学小分子替代山中伸弥因子诱导出了多能干细胞,但存在步骤多、时间长、效率低、机理不清楚等缺点。 裴端卿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5年的努力,开发出一套高效、简单的化学小分子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简称为CIP(Chemic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即化合物诱导干细胞多能性。裴端卿指出,该方案只需要给细胞用两种不同的“药水”依次“洗澡”,便可以将体细胞“返老还童”到干细胞的状态。这一方法比之前的方案简单、高效,所需的初始细胞量少。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多种体细胞类型“返老还童”,包括在体外极难培养的肝细胞。 这些神奇的“魔法药水”是如何将成体细胞诱导到胚胎发育早期的多能干细胞状态的呢?裴端卿说,在个体中,所有的细胞都拥有同样的染色质,为什么会形成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各种细胞呢?原来,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就因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确定了其未来的发育命运。团队研究发现,细胞的命运受到细胞核内部的“信息中枢”染色质的状态控制。细胞染色质的开放(1)与关闭(0)状态总和,构成了决定细胞命运状态,这种情况就犹如计算机二进制的“密码串”,进而将细胞“锁”在了特定状态。 由于没有引入外源基因,该方法操作简便、诱导过程条件均匀、所有成分明确、标准化,将为干细胞应用提供安全、高效的制备方法,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为开辟药物诱导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方向,将极大推动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的发展,服务于我国的医疗与卫生事业。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谢欣表示,该研究方法与常规的诱导方法有显著区别,Brdu这一小分子直接整合入DNA,重塑染色质结构,从而改变基因表达,这是一个全新的机制。且本研究极大提高了诱导的效率,使化学诱导有望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常规方法。同时,这一机制可以指导科学家有目标地设计化合物小分子来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更加优化化学诱导重编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科学家在化合物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领域上互为补位,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裴端卿研究员、刘晶研究员。广州生物院博士生曹尚涛、李东伟博士、余胜勇硕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