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用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到2030年达到71.9%》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11-08
  • 随着德国将于2022年逐步淘汰核电产能,全球数据公司(GlobalData)的主要分析师预测,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将几乎完全填补剩余产能,到2030年,将为德国的电力结构贡献逾70%。

    GlobalData上周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称,随着德国逐步淘汰核能技术,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将几乎完全取代核能。该报告称,德国电力结构中已经有相当大比例的能源是由最近的可再生能源增长推动的。具体来说,2017年,陆上风电装机占德国装机容量的比例最大,为24.1%,其次是煤炭占22.1%,太阳能占20.2%。

    总之,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占德国2017年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51.6%)。

    GlobalData的电力分析师Chiradeep Chatterjee说:“预计到2030年,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继续增长,并将成为主要能源来源,届时将占总装机容量的71.9%。”“另一方面,预计到2022年,德国将逐步淘汰核能。”

    展望未来,GlobalData预计德国将专注于扩大其近海风能和地热发电行业,预计这两个行业将分别以8.7%和9.9%的速度增长。相反,预计到2030年,热容量将从目前的38.4%下降到23.2%,这主要是由于燃煤发电能力的减少。

    具体来说,根据GlobalData,下表列出了该公司对截至2030年的陆上风、海上风、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CSP)的预测:

    2017年,煤炭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2.1%,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9.3%。“预计天然气发电能力只会部分填补这一缺口,这解释了热电份额净下降的原因。”

    然而,最重要的可能是,德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行业方面取得的成功——几乎是在不经意间超越和取代化石燃料技术——与德国反对更大的区域性、全欧盟范围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具体来说,今年6月,欧盟的谈判中以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德国把自己设定为一个路障向更高的目标——从35%反对任何要求45%的目标——声称它正在寻求实现一个更“可信的”和“可实现的目标,并将否决任何可再生能源目标在32%以上。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雄心壮志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请GlobalData的Chiradeep Chatterjee谈谈德国在可再生能源问题上的两面派做法的明显分歧。

    德国现任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

    截至2017年,德国在欧盟总装机容量中所占的份额显著达到13.9%。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不包括水电),这个比例甚至更高,为31.5%。它还拥有欧盟最大的投票权。欧盟已经同意到2030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减排32%的新目标。欧盟议会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希望将目标定在33%-35%之间,但这被德国否决了。德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非水力可再生能源的份额从2000年的6.5%增加到2017年的51.6%,复合年增长率为17%。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成功仅限于电力行业。就总能源组合而言,德国的表现一直不那么好。考虑到交通和供暖行业,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的能源结构中仅占13%。

    德国似乎有望实现其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目标18%。然而,根据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于2018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中国将比其设定的2020年全国减排目标高出4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按照德国目前的政策执行水平,2020年的排放量将比1990年的水平低36%,而其设定的目标是40%。德国政府自己也预计,到2020年底,德国的减排目标将比40%高出32%。

    报告还指出,德国将无法实现2020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未涵盖的行业的减排目标。目标是在2005年到2020年之间减少14%的排放量。德国可能达不到这一目标3.3%。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可能会因该国未能实现目标而严厉惩罚该国。

    “如果德国支持提高欧盟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上述说法表明,德国失去这些目标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这促使中国反对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能源转型的成本由最终消费者承担。而且成本急剧上升。2000年至2017年,家庭用电成本翻了一番。然而,德国消费者游说团体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verband)负责人克劳斯•米勒(Klaus Mueller)表示,气候保护的影响并没有立即显现,这在消费者中引发了不满,他们正在抱怨。

    此外还有输电网络的约束。在这个国家的北部和南部之间,没有连续的网格。德国通过连接荷兰、捷克共和国和波兰等国的电网在这两个地区之间传输电力。德国的风力发电大部分发生在该国的北部地区。这需要被送到国家南部主要工业中心所在地。但是,通过上述国家的电网输送电力的问题是,这些电网并不总是能够吸收发电激增。这限制了中国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因为中国无法吸收其将产生的所有能源。

    此外,目前的政治体制热衷于逐步淘汰核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只能通过化石燃料来平衡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天然气比煤炭污染小,但俄罗斯将不得不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然而,俄罗斯可以利用其天然气供应路线,作为其在该地区的潜在地缘政治武器。这限制了德国的天然气选择,使其只能依赖国内可用的煤炭。

    据了解,德国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将煤炭从目前的水平大幅降低。这为德国反对增加欧盟范围目标提供了另一个合理的理由。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6日

相关报告
  • 《书评: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革命》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25
    • 山姆·吉尔认为,约翰·马修斯和谭浩(音)的新书对中国绿色转型背后的政策驱动因素进行了完美阐释,但对政治和电力的论述似乎不够。 Article image 新书强调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全球意义,但忽视了地方创新和政治因素。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苏里 哲学家兼经济学家安安东尼奥·塞拉对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命运进行了研究,并对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进行了对比,前者因为贸易和制造业富裕无比,后者则因只依靠金属采矿而非常贫穷。 在一本关于中国电力体系的专著中,这样一个观点可能显得有些非同寻常,但对于作者约翰·马修斯和谭浩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他们在书中写道,尽管中国身陷各种不利的“地缘政治纠葛”,以及给地区及全球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但它正在从以化石燃料为中心的采掘经济中“解放自我”。 相应的,中国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建设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来打破碳依赖僵局的国家”。 他们认为,这一进程“背后主要的驱动力是对当前的污染状况,以及中长期的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等问题的关切”。 减少造成气候变化的碳排放并非终点,而是这一宏大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十分顺手的副产品”。 认识到这一点,两位作者说,中国花重金建设电网,以更好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可以被视为“21世纪伟大基础设施项目”,能与公元7世纪修筑的大运河相媲美,这给中国摆脱“早期工业化电力”化石燃料依赖创造了良机。 马修斯和谭浩认为,正如德国和英国在19世纪主导了以煤炭为基础的技术,美国在20世纪成为石油基础技术的世界“老大”,中国则将成为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世界领袖,无论是其产品还是技术。用作者的话说,中国注定将创立“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能源范式”。 这些意义深远的结论并非凭空推测,而是作者在研究近年来中国发电、投资、专利等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作者关于创新与产业动力之间的理论基础尤其有价值。马修斯和谭浩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释,例如从“黑色”(化石燃料)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型路径(企业家致力于新的产业,其他人也会跟上)是如何变得“自我强化、自我可持续和不可逆的”。 他们阐释了中国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积累了大量经验,从而有效降低了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的成本,这使得中国的非热源电力已经占到了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 最近的数据表明,太阳能发电量急剧增长。有趣的是,作者还指出,这些数据说明由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都超过了核能发电,中国的非碳电力并不会依赖核电。 这条“学习曲线铁律”,再加上产业战略和在五年规划下“精心设置的目标”,为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做出了贡献。去年,中国的煤炭消费达到峰值,煤炭产量和热电发电量都开始下降,这一年“对世界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三重巨大意义的里程碑”。 电力政治 不过,对于一本力图“专门阐释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政治经济学”的专著来说,马修斯和谭浩在政治方面的分析似乎有所欠缺。偶然出现的矛盾之处以及重要人物和机构名字的拼写错误让这个印象更加深刻。 更实际地说,书中处处提到了各种能源政策,这种提及也是有用和必要的,读者会认为这些政策有一个专家治国式的形成史,并且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如果本书能够对中国的电力政治(包括精英层和基层)进行更多阐释的话,至少会改变行文的架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重点在能源上,但对于电力谈得较少。 在中央层面,本书应该阐明围绕电力部门改革的漫长讨价还价和冲突过程,我很想多读到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在地方层面,读者可能会提出更多问题:如果增长缓慢的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要对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或者应对大规模失业的社会后果,产煤县的省一级官员应该如何适应?为遥远的城市输送电力的可再生能源设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些设施能给电力企业带来收入,却对地方就业鲜有贡献。对此,当地人会有什么感受? 自下而上的创新 此外,这本书自上而下的视野意味着它忽略了产业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正在塑造中国能源转型的许多有趣的自下而上的动力。 这里有不少需求引导的成功案例,比如农村地区广泛采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城市地区到处驰骋的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尽管上网电价常常受到地方电网的抵制,非政府组织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首批光伏设备采用者推动了其落实。 公众的焦虑甚至抗议似乎也在塑造着中国关于低碳能源选择的决策,尤其是在事关核能的情况下。在一些个案中,省或市政府(如山东省,尤其是德州市)为绿色创新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对中央政府研发项目进行了有力补充。 但总的来说,这本《中国可再生能源革命》是关于中国方兴未艾的能源转型的一本很有价值、简明清晰的最新研究专著,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全球气候都很重要。 面临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所带来的竞争威胁,发达经济体力图抵御。对此,本书在结论部分的观点也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书中呼吁发达经济体摒弃贸易报复,转而采取同样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在本国大力推动绿色创新和市场扩展。 但是,与16世纪的意大利一样,今天美国或英国的障碍不在于缺少英明的政策,而在于能源就是政治。
  • 《到2030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826GW,总投资近万亿美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6-17
    • 随着COVID-19冲击化石燃料行业,彭博社新能源财经BNEF一份新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成本效益,为在经济复苏计划中优先考虑清洁能源提供了机会,并使世界更接近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法兰克福学校UNEP合作中心和BNEF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分析了2019年的投资趋势以及清洁能源国家和企业在下一个十年中所作的承诺。 研究发现,承诺到2030年将相当于826吉瓦的新型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其成本可能约为1万亿美元。。要想将全球温度上升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将需要在2030年前增加约3,000GW,具体数量取决于所选择的技术组合。但是,计划的投资也远远低于过去十年用于可再生能源的2.7万亿美元。 但是,该报告显示,安装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达到新的低点,这意味着未来的投资将提供更多的容量。可再生能源容量(不包括超过50兆瓦的大型水电大坝)在2019年增长了184吉瓦(GW)。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度增加量,比2018年投产的新容量增加了20 GW,即12%。但2019年的美元投资仅比上年增加1%,达到2822亿美元。 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激烈的拍卖竞争,风能和太阳能的总成本或平均成本不断下降。2019年下半年新太阳能光伏电站的电力成本比十年前降低了83%。 “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政府使用其COVID-19复苏计划来创造可持续的经济,”环境署执行董事Inger Andersen说,“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是他们可以在这些方案中做出的最明智,最具成本效益的投资之一。” “如果政府利用可再生能源价格不断下跌的优势,将清洁能源置于COVID-19经济复苏的核心,它们可以朝着健康的自然世界迈出一大步,这是应对全球大流行的最安全的政策,” Andersen说。 在过去的十年中,可再生能源一直在蚕食化石燃料在发电中的主导地位。2019年全球新增净发电装机容量的近78%来自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和废物,地热和小型水电。不包括大型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是新化石燃料工厂投资的三倍以上。 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院长Nils Stieglitz表示:“我们看到能源转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同时,化石燃料行业受到COVID-19危机的沉重打击,许多国家对燃煤和天然气的电力需求下降,石油价格暴跌。气候和COVID-19危机尽管性质不同,都是破坏性的。两次危机都表明,有必要增强气候野心,并将世界能源供应转向可再生能源。” 2019年的投资使不包括大型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中的份额从2009年的5.9%上升到13.4%。彭博新能源财经首席执行官Jon Moore说:“清洁能源将在2020年处于十字路口。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进展,但2030年的官方目标远远没有解决气候变化所需的目标。当前的危机缓解时,各国政府不仅需要在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上,而且还要在运输,建筑和工业的脱碳领域上加强措施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