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在锂离子电池转换型电极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22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在锂离子电池转换型电极材料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Epitaxial array of Fe3O4 nanodots for high rate high capacity conversion type lithium ion batteries electrode with long cycling life"(外延Fe3O4纳米阵列电极用于长循环高倍率高容量锂离子电池)为题发表在能源领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纳米能源》,影响因子15.46)上。深圳先进院纳米调控中心钟高阔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纳米调控中心客座博士生任传来、屈可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高鹏教授等为通讯作者。

    Fe3O4纳米阵列及其电化学性能图

    锂离子电池的转换型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通常存在体积变化大、与集流体接触不良、循环过程中积累内部钝化等问题,容易发生容量的快速衰减,同时也较难实现高倍率的充放电,严重限制了转换型电极的实际应用。释放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极的内应力、缓解内部钝化成为了转换型电极成功应用的关键。基于此,深圳先进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在Cu集流体上直接生长Fe3O4纳米阵列,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转换型电极材料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结构破坏、接触失效和内部钝化等问题。Fe3O4纳米阵列电极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保持了稳健的结构和完整的界面,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同时可实现60C的高倍率性能,为转换型电极的优化提供依据。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圳市科创委以及广东省重点地区研究开发计划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高性能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25
    • 3月1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筹)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理论预言苯乙烯材料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基于大量的计算模拟数据指出苯乙烯材料在用作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和非常小的体积膨胀。相关成果以[n]Phenacenes: Promising Organic Anodes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苯乙烯:有前景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题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DOI:10.1021/acs.jpcc.9b10930)上。 因为在成本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钾离子电池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最佳替代者之一,从而被广泛研究;然而在负极材料端,因为钾具有比锂大的离子半径,使得常用的石墨、硅和微纳多孔等负极材料在嵌钾时负极端膨胀过大从而导致储钾容量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深圳先进院博士钟国华与其合作者基于高通量计算、第一性原理材料设计,提出了用苯乙烯材料用作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想法。研究人员在由苯乙烯构成的多孔或层状晶体材料中嵌入/脱出钾离子,研究整个静态和动态过程。大量数据结果指明,在苯乙烯类材料中嵌入钾离子,理论比容量可高达700 mAh/g以上,且在嵌入/脱出钾离子的过程中,材料的体积膨胀率小于50%。另外,该材料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较小的开路电压,使之提供较大电压窗口。这些数据表明苯乙烯比石墨等材料在储钾和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该研究得到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项目和孔雀计划项目的资助支持。 苯乙烯材料(上)在嵌入钾时的理论比容量(左下)和开路电压(右下)与其它材料的对比
  • 《深圳先进院钠基双离子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8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通过一种分子嫁接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高活性材料占比( >95 wt% )的钠电负极材料( SnP 2 O 7 @N-C ),该复合材料在超低碳含量( <5 wt% )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储钠性能。相关研究成果 Molecular Grafting towards High-Fraction Active Nanodots Implanted in N-doped Carbon for Sodium Dual-Ion Batteries 在线发表于著名综合性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s 上( DOI: 10.1093/nsr/nwaa178 , IF: 16.693 )。 由于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性,使得锂离子电池难以满足规模化储能需求。钠基双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低成本等优势,在规模化储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负极材料,钠基双离子电池的倍率及循环性能仍然不够理想。为了提升负极材料的储钠性能,通常的策略是将活性材料纳米化并与碳材料进行复合设计。虽然这种策略能提升负极的导电性和缓解膨胀问题,但过量的碳材料( >15 wt% )将导致活性材料占比下降,从而限制了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因此,在改善负极导电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活性材料的占比,对提升负极材料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 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刘齐荣博士、木赛男等人 提出了一种分子嫁接策略,一步法原位合成了具有高活性材料占比的氮掺杂碳基复合材料( SnP 2 O 7 @N-C )。该策略实现了高比例活性材料均匀地嵌入低含量碳骨架结构,有效防止了活性材料的膨胀剥落。此外,原位氮掺杂有效解决了碳含量较低时倍率及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该复合材料与石墨正极组装成的钠基双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快充 / 慢放特性( 2 分钟充 /20 分钟放),以及长循环性能( 10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96% )。该工作对发展钠、钾等新型储能器件的高效负极材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重点专项、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