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载流子定位工程》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07-05
  • 北京大学已采用深紫外(DUV,波长小于300nm)发光的自组装侧壁量子阱(SQW)结构来改善基于氮化铝镓(AlGaN)化合物半导体合金的二极管的光输出功率性能。侧壁结构起因于在具有不同错切角的(0001)c面蓝宝石衬底上进行多量子阱(MQW)材料生长过程中的聚集效应。

    北京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SQW方法是一种潜在的“颠覆性框架”,另外,SQW结构会产生载流子局部化效应,可以改善重组为光子的过程,并避免载流子被位错俘获,然后转变为基态而无光发射。

    使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c面蓝宝石上生长该材料。样品A、B、C相对于m平面的错切角分别为0.2°、2°、4°。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通过比较室温和10K PL强度来评估内部量子效率(IQE)。对于样品A-C,室温IQE分别确定为46%,54%和59%。通过使用Lorentz曲线拟合将SQW和MQW排放行为分开,样本B的SQW区域的IQE估计为56%,而MQW仅管理45.6%。

    试验后,直接在AlN模板层上生长的MQW的X射线分析表明,对于基材错切角分别为0.2°、2°和4°的线错位密度(TDD)分别为1.56x1010 / cm2、1.17x1010 / cm2和6.4x109 / cm2 。研究人员将4°MQW结构的较低TDD值视为有助于提高IQE的主要因素。

    时间分辨的PL用于确定荧光寿命,结果表明,SQWs的荧光寿命比MQWs显着延长,这表明与MQWs相比,SQWs的非辐射重组得到了更有效的抑制。

    研究人员评论表示,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所提出的涉及SQW的有源区在器件性能方面比仅使用MQW具有更大的潜力,特别是当AlN和AlGaN的材料质量仍处于不良或中等水平时。

相关报告
  • 《紫外发光二极管性能的提高》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04-14
    • 中国研究人员使用薄膜和表面纳米结构将紫外(UV)发光二极管(LED)的性能提高了3.9倍。即在器件的厚铝氮化镓(AlnGaN)n侧上进行纳米结构化,这是通过将LED材料翻转到另一个晶片上并移除硅生长衬底来实现的。纳米结构设计用于减少由于III族氮化物材料(~2.4)和空气(1)之间的折射率的大对比而捕获光的全内反射,发光来自氮化铟镓(InGaN)多量子阱(MQW)。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在(111)晶向上在硅上生长了UV LED结构。并进行了光线跟踪蒙特卡罗模拟,并选择了250纳米直径的SiO2纳米球来制作圆顶。模拟结果表明,最佳高度/直径(H / D)比为0.27,光提取效率为68%,而平坦表面为19%。 具有0.27 H / D比的纳米棒LED的集成电致发光实现了平坦参考设备的3.9倍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增加了3.6倍。研究人员还比较了扁平LED与具有“棒”,“梯形”和“锥形”纳米圆顶结构的器件的性能。通过不用反应离子蚀刻减少250μm直径的纳米球并且仅针对不同的处理时间执行电感耦合蚀刻来实现结构。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远场辐射模式,发现与扁平LED相比,纳米体可以向前发射更多的辐射。研究人员评论说:“这种现象对于H / D = 0.5的纳米体结构更为明显,表明纳米结构将促进沿垂直方向的光提取,这对UV固化和UV LED的其他相关应用特别有用。AlGaN纳米结构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深紫外垂直LED,以增强光提取。”
  • 《271.8nm波长的深紫外铝氮化镓铝激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12-22
    • 该激光二极管由旭化成公司,日本名古屋大学和美国的Crystal IS合作开发,使用了低位错密度的氮化铝(AlN)衬底生长氮化铝镓(AlGaN)层。日本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声称,271.8nm的波长迄是今为止报道的电流注入激光二极管(LD)的最短波长,处于100-280nm的深紫外线(UV-C)范围内,以前的UV激光二极管报告仅限于315-400nm UV-A范围。 该团队在p侧使用了无意掺杂的分布式极化感应掺杂(DPD)包层,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在直径2英寸(0001)的AlN衬底上生长了激光二极管结构。来自晶体IS的单晶衬底中的位错密度在10 3 -10 4 / cm 2的范围内,9nm发光单量子阱设计为发射270nm波长的UV-C光。激光二极管器件是用4μm宽的脊形波导制造的,将其沿<11-20>方向切割成400μm长的腔。所得的(1-100)平面刻面涂有五对介电层,涂层的反射率超过90%。高反射率是降低阈值电流的关键因素。 考虑到梯度结构的松弛也会阻碍极化掺杂,整个结构的假晶生长,包括在单晶AlN衬底上的DPD,可使极化感应电荷最大化以实现高空穴电导率。 在MOCVD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表面上凸出的六边形金字塔形小丘,密度为6x103 / cm2。小丘似乎在278nm波长附近贡献了一个额外的发射峰。 研究人员认为,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小丘起因于AlN基体中预先存在的螺纹位错。螺纹位错为载流子重组提供了非辐射途径,并可能对电流的流向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发射激光,小丘还影响光学结构,将光散射出波导模式。研究小组总结:低位错密度的高质量AlN基板似乎是开发UV-C LD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