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近海管理局利用遥控潜水器开展深海采矿测绘》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6-30
  • 6月19日消息,挪威近海管理局联合卑尔根大学于年初在格陵兰海开展深海勘探,重点围绕J?tul、Gr?ntua和Deep Insight矿床及邻近海底山脉区域。此次任务旨在继续绘制深海海底矿物图,并同步收集海底矿产资源数据与生态环境信息,为评估采矿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考察队利用遥控潜水器(ROV)严格执行标准化协议,拍摄高清视频、采集岩芯样本及大型生物标本,并通过抓斗获取含生物体的岩石,以进一步了解矿物的形成及其在北海的分布、矿产开采可能对深海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挪威近海管理局已从国家预算中获得1.5亿挪威克朗的资助,用于资源和环境测绘工作。

    挪威近海管理局多年来一直参与研究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挪威大陆架及其地下资源。

  • 原文来源:https://oceannews.com/news/science-technology/the-norwegian-offshore-directorate-participates-in-seabed-mapping-expedition/
相关报告
  • 《11000米深海潜水器将在2020年前完成开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2
    • 已获国家重点研发支持的上海交通大学“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团队日前公布最新科研进展:1.1万米深海潜水器将在2020年前完成开发,并进军素有“挑战者深渊”之称、水深超过1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一项目,将填补我国在深海无人潜水器应用上的技术空白。   抢占深海科技制高点,迈向海洋强国,我国在高新船舶和深海装备领域发展迅速,捷报频传。   深潜器“兄弟连”将迎来征战万米海斗的新成员   “深海资源的开发关乎国家利益,目前,各国争夺非常激烈。”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柳存根教授一语道破玄机,但这是一个典型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领域。没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要想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中分羹几乎没有可能。   在上海交大,由葛彤教授团队牵头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目前进展顺利。水深从6000米到11000米左右的海域,被科学家们称为“海斗深渊”,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区域。而海斗深渊科学研究,则是国际海洋科学的最新研究前沿。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启动了海斗深渊科学研究计划。   但,这万米深渊,人类目前所触及到的也只是零星点点。此前,由日本研制的无人探测器到马里亚纳海沟深潜几次后失踪,美国研制的无人深潜器在执行几次考察任务后也因技术故障而“陨落”。   葛彤所在的上海交大水下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水下装备重要的研究基地。3500米海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6000米重载ROV、万米级龙皇号ROV,还有各种水下作业机器人……这个研究所迄今已完成了十余个大型潜水器和水下装备的研制,这些探索深海的能手,组成了一个“兄弟连”。而他现在正研发的全海深潜水器要能在万米深海行动自如,必须具备全面组合导航系统,保证即使在陌生的深海,依旧不迷路。   “深海潜水器还要有精准调查和避障的能力,高效、及时地将它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转化为信息,穿透万米水深,知晓于世人。”葛彤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发的深海探测利器还将有效支撑我国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海上应用,助力国家深海战略。   海洋装备,与世界海洋强国站在同一梯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徐芑南,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全面实施国家深海战略,作为进入深海、探索深海前沿技术的装备和应用,过去五年取得了飞跃发展。”徐芑南介绍,蛟龙号有力支撑了国家五大重点任务,在七大重点海区进行了下潜,并且获得了多个“国际上第一次”的新发现。比如,蛟龙号首次在南海1400米深的冷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贻贝、毛瓷蟹等;在西南印度洋水深3500米的地方首次实现了对海底11米高黑烟囱顶部、直径5厘米喷口内379.7℃热液的保压取样和连续温度测量等。   除了深海装备,在高新船舶领域,为了适应国防需求,我国新型水面舰艇过去五年来也取得了跨越式提升。去年4月,国产航母001A正式下水,这是我国继“辽宁舰”之后的第二艘航母,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两个月后,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下水,由此,我国驱逐舰发展迈上新台阶。   “通过这几年努力,我国水面舰船研制水平和能力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说,我国水面舰艇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在技术和能力体系上已经与世界海军强国站在了同一梯队。而下一步,中国的新型舰船若要实现“弯道超车”,需在智能化技术、绿色技术、综合电力技术、远程综合保障技术等方面发力,继续攻占制高点。(作者:樊丽萍)
  • 《“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ARV)研制与海试”项目通过详细设计评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7
    • 2 月 1 日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 重点专项 “ 全海深自主遥控潜 水器( ARV ) 研制与海试 ” 项目 详细设计评审会。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孙清、项目主管揭晓蒙、总体专家组丁抗研究员等 10 位评审专家、项目监理专家以及项目参与单位主要成员,共计 50 余人参会。   评审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关于“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 ARV )研制与海试”项目详细设计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技术材料,进行了质疑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提交的设计资料完整,根据任务书要求、总体方案设计和方案设计评审意见,完成了全海深 ARV 系统的性能、结构、电气、材料、器件及加工、组装、检测和水面支持系统的详细设计,形成了全套的详细设计技术文件和图纸,设计深度满足本阶段要求。专家组同意通过详细设计评审,可转入加工建造阶段。   与会专家组重申了该项目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对“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 ARV )研制与海试”项目组的前期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着重指出,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使命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系统科研项目,项目组要突出项目重点,明确技术状态,重视质量管控,抓紧进度安排,加速单元部件的海试验证,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有中国特色的实用化深海潜水器装备。最后,孙清对项目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希望项目组做好项目的细节工作,加速设计验证、科学严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目标。   “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 ARV )研制与海试”项目,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任务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作为项目总体单位,联合国内 9 家具有技术优势的科研单位共同研制。该项目目标是面向深渊科考研制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海斗深渊探测与作业一体化设计和多种操控模式相结合的全海深 ARV 装备,并通过海上试验验证,开展试验性应用,为我国在海斗深渊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