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医生计划”正式发布,基因科技助力精准医学》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4-20
  • 4月18日,“基因医生计划”(GeneDoctor Project)发布会在杭州良渚新城召开。据悉,该计划是由树兰医疗集团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树兰医疗”)、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联合发起。树兰医疗发起人、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华大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余杭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如根,副区长许玲娣,华大执行副总裁杨爽,华大执行副总裁、国内区域规划与发展中心主任路军,树兰医疗集团总裁郑杰,树兰(杭州)医院院长叶再元,华大国际高级副总裁、董事长特别助理何亦武等相关领导出席发布会。

    本次发布的“基因医生计划”将以开放性项目平台致力推动包括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免疫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在内的跨组学(Trans-Omics)数据的获得与解读纳入临床常规,建立临床标准与指南,发现疾病新知,促进临床转化与应用,实现平台、技术、人才的共同发展,实现医疗模式的创新。

    陈如根在致辞中表示,余杭将全力支持“基因医生计划”的实施与推广,推动基因科技成果在余杭的转化和应用,并提供一流的服务和环境,推动合作不断深化。

    李兰娟院士指出,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在近期结束的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中,习总书记也提出大力发展健康事业的指导意见。树兰医疗希望通过“基因医生计划”践行总书记改革开放的要求,创建一些新的医学模式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未来,“基因医生计划”将构建个人生命健康云,提供全人全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

    汪建强调,此次华大与树兰医疗合作,双方均具备优秀的团队和领先的科研技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能够为余杭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精准医学的发展起到核心支撑作用,继续助推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在发布会上,还进行了三项签约活动——余杭区政府、树兰医疗、华大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在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共同建设民生、科研、产业三环联动为承载的国际基因谷。树兰医疗与良渚新城管委会、良渚新城管委会与树兰旗下杭州医景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签署了合作协议。

    基因科技应用临床 推动医疗模式创新转化

    近年来,以基因检测为基石的“精准医学”愈发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这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与医疗模式正在逐渐兴起。据了解,自2015年我国将“精准医学”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相关产业及市场正在基因组测序技术、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驱动之下不断快速发展。而相比全球,不少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肿瘤为主要对象,覆盖从早期筛查、辅助诊断、伴随诊断到精准治疗全流程的精准医学产业。

    业内人士则建议,我国“精准医学”应借助基因测序技术锁定个人病变基因,实现精准的预测预防、治疗和康复,同时结合“基因+质谱+临床”大数据,发现疾病新知,促进临床转化,推动医疗模式创新转化,为我国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发展抢占先机。

    “基因医生计划”启动 助力我国精准医学快速发展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精准医学成果需要通过医院及医生等载体实现转化与应用,为普通民众、医院、医生和患者等提供辅助诊断的工具与平台,争取在全球推进的“精准医学”大产业中拥有话语权,最终为民族大健康事业服务。

    此次树兰医疗与华大首提的“基因医生计划”在国际竞争中独树一帜。该计划的发起旨在推动精准医学新技术在医院转化应用,将通过多方共同参与,构建跨组学工具与平台,推动基因组学等检测纳入临床常规,通过对样本和基因组学等数据进行标准化存储、分析与解读,促进数据共享,为医生与患者提供个人健康状况的完整数据。同时,也将通过实践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基因医生”人才,实现平台、技术、人才共同发展,实现医学模式的创新,为成果的快速转化“破局”,为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抢占先机。

    树兰医疗将为“基因医生计划”提供平台支撑

    据悉,树兰将依托自身的医疗资源优势为“基因医生计划”提供平台支撑。同时,该计划将在余杭国际基因谷、良渚先导基地开展“健康余杭”万人队列研究项目,开展人群大样本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生物信息、临床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研究。

    树兰医疗作为医疗领域中国社会化办医的标杆,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大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创新和孵化,培养以健康医学为核心的跨学科人才,建立“临床、科研、教学、产业”四位一体的生态体系,积极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生态的数据开放。目前已集聚了50余名临床医学院士级专家及20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目前已建设和委托管理的医院已达8家,运行良好,其中2家医院已通过国际JCI标准认证,托管的博鳌超级医院更是外界备受关注。树兰医疗建立专业的实验诊断中心和医疗智能信息化服务闭环,发起OMAHA联盟,推动健康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及共享,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医疗数据使用的完整性、可及性和可用性。

    华大将为“基因医生计划”提供技术驱动

    透过“基因医生计划”发布会得知,此次计划开启后,华大将提供工具、科技与人才支撑,并将推动跨组学数据与临床实践的全面融合,从提高就医个性化、精准化程度等多方面助推“基因医生计划”的开展。

    据了解,作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近年来在基因测序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科教、科研、科服、科普四大支柱服务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方面,华大已开发出一系列基于跨组学技术的检测服务,形成了贯穿生命孕育、出生、发育、成长、衰老等全过程的全时全景产品图谱,可用于出生缺陷防控、肿瘤精准诊疗与康复、传染感染性疾病精准治疗、心脑血管及代谢类疾病防控等。华大将充分发挥基因测序技术优势,为我国“精准医学”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基因医生计划”的正式发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促进“基因医生”群体的蓬勃发展,帮助国家在精准医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国家基因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腾飞,并共同探索有效的医学模式,为人类健康服务。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0872.html
相关报告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3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6
    • 2024年1月9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2024“十大突破性技术”。其中生物资源相关如下: 1. 用于高胆固醇的 CRISPRCRISPR for high cholesterol 新形式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帮助治疗常见疾病。 主要研究者:Verve Therapeutics, Beam Therapeutics, Prime Medicine, 伯劳德研究所 成熟期:10-15 年 去年,一名新西兰女性成为第一个接受基因编辑治疗以永久降低胆固醇的人。她患有心脏病,同时也有遗传性高胆固醇风险。但这项实验性治疗背后的科学家认为,任何人都可能从该疗法中受益。在治疗中,他们使用了编辑工具 CRISPR,这是该工具的潜在转折点。大约十年前,该技术首次被编程用于编辑基因组,如今我们已看到 CRISPR 从科学实验室转移到了临床。但最初的实验治疗集中在罕见遗传疾病上,高胆固醇治疗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潜力。 由 Verve Therapeutics 开发的降胆固醇疗法,依赖于一种被称为碱基编辑或“CRISPR 2.0”的基因编辑形式。科学家现在可以用一个 DNA 碱基来替换另一个,这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切割来“关闭”特定基因。理论上,这应该更安全,因为可以减少错误地切割一个重要基因的可能性,并且避免 DNA 被切割后修复自身时可能发生的潜在错误。一种更新形式的 CRISPR 可能会发挥更大作用。Prime 编辑或“CRISPR 3.0”使得科学家可以将大片段 DNA 插入基因组。如果它在人身上有效,就可以让科学家替换掉致病基因。 总之,这些新形式的 CRISPR 可以扩大基因编辑的范围,使其用于治疗更多疾病,包括遗传疾病以外的疾病。总有一天,人们可以选择在基因密码中添加被认为可以预防高血压或其他某些疾病的基因。目前所有 CRISPR 治疗都是实验性的,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安全。同时一些人认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治疗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但是,如果这些新形式的 CRISPR 能够奏效,它们就可以帮助其他许多人。——杰西卡·哈姆泽鲁 2. 按需器官制作 Organs on demand 工程化器官可以终结器官移植的等待名单。 主要研究者:eGenesis、Makana Therapeutics、United Therapeucs 成熟期:10-15 年 在去年的两个月里,一位名叫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的 57 岁男子体内有一颗猪心在跳动。马里兰大学的外科医生们把它植入人体内,并希望了解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是否能救人。 需要器官移植才能活下来的人,远远多于能够得到器官移植的人。全世界每年约有13万例器官移植,但更多的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时死亡,或者他们可能从未进入移植等待名单。使用动物器官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但要克服人体对它们的排异并不容易。例如,猪组织表面的糖会使我们的免疫系统进入攻击模式。药物可以帮助抑制反应,但这还不够。因此,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猪组织,去除这些糖分子并添加其他基因,使猪组织看起来更像人的组织。 通过以这种方式编辑猪的 DNA,几家生物技术公司现在已经创造出了器官与人体更兼容的动物。尽管贝内特去世了,原因是在移植的器官中发现了病毒,但他的医生们声称,移植的猪心从未出现典型的器官排异症状。现在,他们正在计划招募更多患者进行研究。在未来,器官工程可能根本不需要动物。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从头开始设计复杂组织,目前处于早期阶段。其中包括肺部形状的 3D 打印支架,还有从干细胞中培养出的泛用“类器官”,用来模仿特定器官。从长远来看,研究人员希望在工厂里培育定制器官。无论是在动物体内生长,还是在制造工厂内培育,可以无限供应的人造器官都会使移植变得更加普遍,让更多的人获得替代品。——安东尼奥·雷加拉多 3. 远程医疗堕胎药 Abortion pills via telemedicine 药物流产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美国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的决定带来了新的紧迫感。 主要研究者:Choix, Hey Jane, Aid Access, Just the Pill, Abortion on Demand, Planned Parenthood, Plan C 成熟期:现在 在美国,获得堕胎护理的机会急剧减少,但一个重大转变出现在了另一个方向上:不需要离开家就能堕胎。2021 年疫情期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临时允许卫生保健提供者向患者邮寄两种药物,即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当两者一起服用时,可以导致堕胎。几年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现这些药物在终止早期妊娠方面是安全有效的。至 2020 年,这些药物导致的堕胎占美国堕胎总数的一半以上。2021 年底,FDA 将上述临时举措变为永久。 六个月后,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堕胎不是宪法权利。随着禁止堕胎的州“触发法”生效,人们对堕胎药的兴趣和需求激增。Aid Access 等非营利组织,以及 Choix、Just the Pill 和 Hey Jane 等初创公司都准备提供应对法律变化的方式。尽管流程因服务而异,但符合条件的女性通常使用带照片的 ID 注册,然后通过视频通话、短信或应用程序与医疗提供商咨询。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为孕妇开药,并将药送到她们手中。 如何获得用于流产的药物,这个问题并未解决。总部设在欧洲的 AidAccess 拥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堕胎药运送到美国的任何一个州。但大多数通过邮寄方式提供堕胎药的初创公司都要遵循州法律,这意味着生活在禁止堕胎的 13 个州,或另外 7 个州(要求医生必须给孕妇当面开具处方药)的人必须跨州旅行或设置其他邮寄地址才能使用这些服务。尽管如此,帮助人们远程获取堕胎药的组织,在关键时刻为许多人带来了关爱。他们的远见和不懈努力意味着,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这些解决方案已经准备就绪。——雷贝卡·阿克曼 4. 古代 DNA 分析Ancient DNA analysis 新的方法使商业测序仪可以看清受损的 DNA,这让深埋于历史的惊人发现终于得见天日。 主要研究者: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哈佛大学 David Reich 实验室(David Reich Lab at Harvard) 成熟期:现在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工具来研究古代人类的牙齿和骨骼。在过去,他们不得不搜索许多古代遗迹,以找到保存完好的样本进行分析。现在,更便宜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使商业测序仪可以看清受损的 DNA,这为古代 DNA 分析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如今,科学家甚至可以不需要牙齿或骨骼,仅仅在尼安德特人尿过的泥土中就能分析他们的 DNA 微观痕迹。2022 年 11 月,古遗传学成为了关注焦点,因为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因其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 通过古代 DNA 分析,我们发现了两种已灭绝的人种“吕宋人(Homo luzonensis)”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还知道了现代人类携带大量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 DNA。同时现在我们拥有全基因组数据的古代人类个体的数量迅速增加,从 2010 年的 5 个增加到了 2020 年的 5550 个。 这些技术表明了印度人的祖先是多种多样的,对种姓制度造成了冲击。西西里岛一个有 2500 年历史的战场中的 DNA 显示,古希腊军队比历史学家认为的更为多样化。古老的样本也可以解开现代健康之谜。去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基因的单一突变,这种突变使人们在黑死病中存活的可能性提高了 40%,但它同时也是可能导致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因素。不同文化对待人类遗骸的方式不同,这将继续为寻求研究古代 DNA 的学者们带来伦理和后勤方面的问题。但古代 DNA 研究带来的发现已经改写了历史。——哈纳基罗斯
  • 《北京基因组所发布原核生物泛基因组数据库》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相比于传统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泛基因组学为开展物种基因组动力学、分类及鉴定、致病性和环境适应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开发的原核生物泛基因组数据库(ProPan)正式上线,旨在提供多物种的基因组动力学特征,为物种关键抗性和代谢相关基因鉴定及其演化规律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相关研究成果以ProPan: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for profiling prokaryotic pan-genome dynamics为题,在线发表在Nucleic Acid Research上。   ProPan剖析了多个原核生物物种的基因组动力学特征,并进行了基因簇核苷酸多样性计算、COG功能富集分析、31个关键代谢循环过程及图谱构建、126种物质(包括杀菌剂、抗菌药物和金属)抗性基因预测和基因存在/缺失变异分析等。目前,ProPan收集了432个属的1504个物种(23个古细菌物种、1481个细菌物种)的51,882个基因组(295个古细菌基因组、51587个细菌基因组)和182867222个基因簇。用户可以以物种作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的浏览、搜索和下载。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