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海岸工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编译者: 孙红军
  • 发布时间:2024-09-29
  • 日前,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发布,《海岸工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GB/T 51464-2024)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按照军民融合国家标准立项,由广西大学牵头主持编制,是广西在工程建设领域主持编制的首部国家标准,实现了广西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标准》适用于海岸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维护及拆除,以保障海岸工程混凝土结构达到预定的设计工作年限为目标,做到技术先进、安全耐久、经济合理、低碳环保、确保质量。该《标准》采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理论和技术,成功破解了传统设计技术在计算模型和设计参数取值上难以兼顾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难题;有效解决了现行标准中耐久性定性设计有时偏保守造成经济浪费,有时偏危险导致耐久性不足的技术缺陷,推动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行业技术进步,实现了海岸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量设计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该《标准》涉及的技术已在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喀麦隆、坦桑尼亚等7个国家推广应用,涉及滨海建筑、跨海桥梁、海港码头、核电站、平陆运河(青年水闸)等领域35个重大工程项目,工程应用前景极其广阔,能有效为南海的油气、渔业、旅游等资源的开发以及军事国防基础设施等军民建设提供坚实技术支持。

    据了解,该《标准》涉及的相关技术成果已荣获202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该《标准》制定团队在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Structural Concrete、《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6篇,研究成果得到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正面引用和评价800多次,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

  • 原文来源:http://zjt.gxzf.gov.cn/xwdt/btdt/t18932736.shtml
相关报告
  • 《重磅 | 首个量子信息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06
    • 6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了解到,我国首个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国家标准《量子计算 术语和定义》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已于近日正式发布,将于今年12月1日实施。该标准是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个获批发布的国家标准,其规范了量子计算通用基础、硬件、软件及应用方面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为量子计算领域相关科研报告编写、标准制定、技术文件编制等工作提供规范指导。 2020年11月,《量子计算 术语和定义》国标制定项目正式立项,由中国科技大学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牵头,科大国盾量子技术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中国信通院等2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 据介绍,该标准的发布,有利于避免本领域术语使用的歧义和误解,减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混淆问题,为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企业、潜在客户等提供共同语言,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研究、交流与应用,为未来实现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提供重要支撑,为量子计算技术标准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量子领域专门研究机构,率先布局量子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2019年初,该院牵头组建了我国首个量子信息技术领域标委会——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承担秘书处工作。上述标委会已在术语定义、光学频率梳、随机数产生器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目前归口在研国家标准8项,发布国家标准1项。 据了解,未来,该院将依托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继续发挥标准化引领带动作用,打造集标准制定、标准验证和标准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支撑平台,构筑国家量子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级“量子+”标准应用示范基地,以标准助推量子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 《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填补了该领域国家标准的空白,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和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具有极佳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使得近海海洋动物的栖息、产卵、育幼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近海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急剧减少,同时进一步引起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极大阻碍了全球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标准牵头起草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告诉《中国科学报》,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度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严重破坏,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因此,如何加快海草床生态恢复成为我国海洋环保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共9章,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以及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8家单位完成。 编译来源:https://www.cas.cn/cm/202306/t20230621_48998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