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团队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临床结果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26
  • 3月24日,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联合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ZF2001)1 期和2期临床试验结果(Yang et al, 2021,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性良好,没有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接种3剂次25μg疫苗的97%入组者产生了可以阻断活病毒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超过康复患者血清。

    目前,全球已经有多种针对COVID-19的疫苗,但它们仍不能满足人们接种的需求(Dai and Gao, 2021,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因此,大范围、多元化地广泛开发疫苗才可能有效控制COVID-19在全球的传播。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具有产量高、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运输等优势,是预防和阻断COVID-19传播的重要选择之一。

    ZF2001 疫苗基于以往MERS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受体结合区(RBD)的二聚体理念(Dai et al, 2020, Cell),将新冠病毒RBD进行串联重复设计成二聚体(RBD-dimer)抗原,成功保留了疫苗的效力,且小鼠免疫后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单体免疫效果。

    ZF2001 疫苗在国内的两期临床实验共招募950名、18至59岁的健康成年人,采用了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案,试验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和湖南省湘潭疾控中心完成。试验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估,包括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滴度以及血清阳转率。

    结果表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免疫原性。大多数入组者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或者为轻度或中度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红肿、注射部位疼痛、骚痒等,为重组蛋白疫苗接种后常见反应。没有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接种2剂次疫苗后,76%的人可以产生中和抗体。接种3剂次疫苗后97% 的人可以产生中和抗体。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达到102.5,超过89份新冠康复病人血清中和抗体水平(GMT, 51)(图1)。此外,疫苗能产生适度和平衡的Th1/Th2细胞免疫应答。

    1期临床(A)结合抗体阳转率(B)结合抗体滴度(C)中和抗体阳转率(D)中和抗体滴度;2期临床(E)结合抗体阳转率(F)结合抗体滴度(G)中和抗体阳转率(H)中和抗体滴度。

    此外,今年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团队在bioRxiv发布正在国际开展3期临床试验的部分结果,显示国产重组蛋白亚单位新冠疫苗ZF2001对南非新变种(501Y.V2)的中和效果。

    结果显示,虽然该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南非新变种的中和效果稍有下降,但是依然保留大部分中和活性,提示该疫苗对南非新变种依然有保护效果(Huang et al, 2021, BioRxiv)。

    但是,由于动物源性冠状病毒的长期流行及相互重组 (Su et al, 2016, Trends in Microbiology),未来仍需要研制通用的冠状病毒疫苗。

    目前,该疫苗正在乌兹别克斯坦、印尼、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开展国际多中心3 期临床试验,且于2021年3月1日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批准注册使用,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该疫苗亦于2021年3月10日获得中国紧急使用批准。

    安徽智飞龙科马杨世龙,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李燕、戴连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剑峰、何鹏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孟淑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严景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胡忠玉,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立冬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药物研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和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公司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ttxw/202103/t20210326_5984991.html
相关报告
  • 《Cell:高福院士团队在新一代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及合作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研究者们开发了针对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RBD串联形成,与同源的RBD二聚体相比,嵌合RBD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以此策略设计的prototype-Beta嵌合RBD二聚体蛋白疫苗免疫的小鼠和恒河猴在攻毒实验中显示出对多种变异株的保护效果,设计的Delta-Omicron嵌合RBD二聚体疫苗高效保护小鼠预防Delta和Omicron的感染及引起的肺炎。 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S)蛋白负责病毒的受体识别和膜融合,S蛋白上的RBD是一个重要的疫苗靶点,它激发中和抗体的产生,具有免疫聚焦的优势。前期该团队提出了β冠状病毒S蛋白的RBD二聚体疫苗设计理念,发现将新冠病毒RBD进行串联重复设计成的二聚体抗原免疫小鼠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单体的免疫效果(Dai et al, 2020, Cell)。基于该理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与智飞生物联合开发了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ZF2001,该疫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Yang et al, 2021,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接种ZF2001三剂次后,该疫苗对18周岁及以上人群预防任何严重程度的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81.43%,其中对于重症及以上病例的保护效力为92.87%。该疫苗于2021年3月获得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批准紧急使用,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之后在印度尼西亚和哥伦比亚也获批进行紧急使用,此外,ZF2001于今年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及作为新冠灭活疫苗的序贯加强针。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具有产量高、安全性高、易于存储和运输等优势,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选择之一。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在全球范围内仍很严峻,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和流行,其中有些会逃逸现有疫苗的抗体免疫反应,引起突破性感染。特别是Delta和Omicron变异株依次席卷全球,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研发一款对包括Omicron在内的变异株具有广谱预防效果的疫苗十分关键。 研究者们基于已经上市的原型毒株同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ZF2001)的设计基础,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流行变异株的异源RBD二聚体蛋白疫苗设计方法,以此首先设计了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在小鼠体内验证了其诱导比prototype和Beta的同源RBD二聚体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和保护效果,且prototype-Beta嵌合蛋白疫苗免疫恒河猴可提供对多种新冠毒株的保护作用。之后,研究者们设计了Delta-Omicron嵌合蛋白疫苗,与prototype同源RBD二聚体疫苗相比,其免疫小鼠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对Delta和Omicron变异株的攻毒均表现出更好的保护效果,这些研究数据支持开发适应变异株的多价疫苗以预防流行变异株,该研究在当前Omicron变异株流行的背景下给疫情防控提供极大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及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主任王培毅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戴连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彭小忠研究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及病毒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主任武桂珍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高萍、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博士后刘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鲁帅尧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雷雯雯及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郑天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金、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卓越博士后等经费支持。
  • 《我国重组蛋白新冠病毒疫苗I期、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26
    • 我国已批准紧急使用的重组蛋白亚单位新冠病毒疫苗,I期、II期临床试验结果日前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发布。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性良好,接种3剂次25微克疫苗的97%入组者产生了可以阻断活病毒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水平超过康复患者血清。 该疫苗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今年3月10日经有关部门评估论证同意紧急使用。 据介绍,疫苗在国内的两期临床试验共招募950名18岁至59岁的健康成年人,采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试验方案。试验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估,包括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抗体滴度、中和抗体滴度以及血清阳转率。 结果表明,没有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接种2剂次疫苗后,76%的人可以产生中和抗体。接种3剂次疫苗后,97%的人可以产生中和抗体。 目前,该疫苗正在乌兹别克斯坦、印尼、巴基斯坦和厄瓜多尔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并于3月1日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注册使用。 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在工程细胞内表达纯化病原体抗原蛋白,然后制备成疫苗。有别于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这是一种新技术路线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 截至目前,我国有4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1个新冠病毒疫苗获批紧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