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冠状病毒Spike蛋白演化规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5-11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剑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题为“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Spike protein in coronaviruses”的论文,发现新冠病毒Spike(S)基因在持续演化以及冠状病毒长期演化过程中均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但是正选择靶点则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冠状病毒S基因的演化规律。

    冠状病毒是一种正义单链的RNA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分为Alpha、Beta、Gamma和Delta四个属,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多个物种。目前已知有七种冠状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包括当前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冠状病毒的Spike(S)蛋白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促进病毒侵染细胞。S蛋白可以分为S1和S2区域,S1识别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S2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S1在决定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分为N端结构域(S1-NTD)和C端结构域(S1-CTD),两者都可以作为受体结合结构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与宿主受体结合。S蛋白还是宿主中和抗体的关键靶点。因此,病毒和宿主之间的演化军备竞赛(evolutionary arms race)将驱动S蛋白序列快速演化。

    大多数冠状病毒的宿主为动物(图1a)。本研究对四个属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子演化分析,发现S1-NTD在四个属的冠状病毒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正选择信号。S1-NTD主要识别宿主细胞的糖受体,也可以识别宿主细胞的辅助蛋白,因此S1-NTD的正选择信号可能来自于受体使用的多样化,反映出冠状病毒在不断探测以适应不同宿主物种和组织的能力。此外,S1-NTD也可作为冠状病毒宿主生物抗体的中和表位,冠状病毒可能迅速演化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图1a)。

    与冠状病毒S基因的长期演化趋势不同,本研究发现在新冠病毒的持续演化过程中,S基因的S1-CTD(RBD)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通过对各突变株基因组序列的比较,正选择信号主要集中在SARS-CoV-2的S1-CTD(RBD)区域,然而新冠病毒的S1-NTD区域并没有检测到正选择信号。研究推测可能是宿主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免疫反应的选择压力导致了新冠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正选择靶点的变化(图1b)。此研究也印证了陆剑团队先前(2022年3月2号)与吴仲义|吕雪梅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的文章“The runaway evolution of SARS-CoV-2 leading to the highly evolved Delta strain”的观点,该研究认为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毒群体大小增加,提高适应性变异出现和固定的概率,加速适应性演化速率加快病毒的扩散,从而形成群体大小和演化速率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导致高度演化变异株的快速涌现(图2)。这两项研究均表明感染人数的急剧增加是促进病毒变异加快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S基因,特别是S1区域,在SARS-CoV-2和其他冠状病毒中都经历了强烈的正选择。虽然S1-NTD在所有四个冠状病毒属中都表现出正选择,但在SARS-CoV-2的持续演化中,主要在S1-CTD(RBD)中检测到正选择信号,这可能是由于宿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群体大规模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压力所致。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病毒演化规律的理解,也为疫苗靶点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陆剑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唐小鹿为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钱朝晖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吕雪梅研究员也为该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启东产业创新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557e7084104.html
相关报告
  • 《Cell子刊详解:冠状病毒是模仿人类蛋白的高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2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冠状病毒善于模仿与COVID-19严重疾病有关的人类免疫蛋白。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 System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Sweep of Earth’s Virome Reveals Host-Guided Viral Protein Structural Mimicry and Points to Determinants of Human Disease”。 许多植物和动物使用模仿的艺术来欺骗它们的猎物或捕食者。病毒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病毒蛋白可以模仿宿主蛋白的三维形状来欺骗宿主,从而帮助病毒完成其生命周期。 论文通讯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瓦格洛斯内外科医生学院系统生物学助理教授Sagi Shapira博士说,“病毒使用模仿的原因与植物和动物一样---欺骗。我们推测,识别病毒蛋白的外观相似物将为我们提供有关包括SARS-CoV-2在内的病毒如何导致疾病的线索。” 冠状病毒是模仿高手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Shapira利用超级计算机,用类似于三维面部识别软件的程序搜索病毒模仿物。他们扫描了地球生态系统中的7000多种病毒和4000多种宿主,发现了600万个病毒模仿的实例。 Shapira说,“模仿是病毒中一种比我们想象中更普遍的策略。它被所有类型的病毒使用,无论病毒基因组的大小,病毒如何复制,或者病毒是否感染细菌,植物,昆虫或人类。” 但有些类型的病毒比其他类型的病毒更多地使用了模仿。乳头瘤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并没有那么多地使用模仿。另一方面,冠状病毒特别擅长模仿,被发现可以模仿150多种蛋白,其中包括许多控制血液凝固或激活补体的蛋白---这是一组免疫蛋白,有助于靶向病原体使之随后遭受破坏,并增加体内的炎症。 Shapira说,“我们认为,通过模仿身体的免疫补体蛋白和凝血蛋白,冠状病毒可能会促使这些系统进入过度活跃的状态,并导致我们在感染患者中看到的病理学症状。” 人类研究支持病毒模仿在COVID-19中的作用 在COVID-19疫情流行的过程中,许多COVID-19患者显然存在凝血问题,目前一些患者已经接受了抗凝血剂和限制补体激活的药物治疗。 在近期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另一篇论文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已发现有证据表明,免疫补体蛋白和凝血蛋白的功能性和遗传性失调与严重的COVID-19疾病有关。他们发现,患有黄斑变性(与补体激活增强有关)的人更有可能死于COVID-19:补体和凝血基因在COVID-19患者中更活跃,补体和凝血基因存在某些突变的人更有可能因COVID-19住院。 自从这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论文今年春天首次出现在预印本服务器上之后,其他研究人员也已发现补体和COVID-19严重程度之间的联系,而且一些关于补体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 Shapira说,对病毒蛋白功能和模仿的调查表明,了解潜在的病毒生物学特性可能是洞察病毒如何导致疾病以及谁可能面临最大风险的方法之一。 Shapira说,“病毒已经知道如何利用它们的宿主。通过研究病毒,我们不仅可以揭示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揭示它们如何扰乱细胞稳态并导致病理。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许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反击。除了COVID-19之外,针对地球上的所有病毒,我们正在收集的关于单个病毒蛋白如何发挥作用的信息可能有朝一日会被用作进行医疗和农业干预的基石。”
  •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Spike糖蛋白在封闭和开放状态之间的构象转变》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20-05-13
    • 目前还没有针对COVID-19的有效治疗方法,迫切需要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冠状病毒突刺糖蛋白在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宿主细胞识别和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它们成为流行和有前途的药物靶标。在最近的2020年3月,穗蛋白的封闭和开放状态的晶体结构得到了解决。这些结构占序列的77%,提供了几乎完整的蛋白质结构。基于受体结合域(RBD)的上、下位置,穗蛋白可以分别处于受体不可达的封闭状态和受体可达的开放状态。从封闭和开放态的晶体结构,以及16种中间构象出发,进行了一套广泛的全原子分子动力学(MD)模拟,包括显式水和离子的存在。仿真结果表明,RBD在下行位置的迁移率明显低于上行位置;可能是由于RBD的6个域间盐桥处于下位,而3个处于上位。基于MD模拟的自由能场揭示了处于封闭和开放状态之间的半开放状态。下行和上行位置之间的最小能量通道包括一个渐变的盐桥转换机制。而RBD的ACE2结合面虽然明显低于开放态,但在封闭状态下仍然存在部分溶剂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