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灿课题组:青藏高原地区城镇污水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需求》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 王阳1
  • 发布时间:2023-11-29
  • 相较于东部平原地区,我国高原地区城镇化率较低,高原城镇污水处理的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随着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高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在城镇化率显著提高的同时,城镇生活污水及其他污水产生量急剧增加。由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易造成高原地区水环境污染,城镇污水处理对保护高原地区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高原地区低压低氧、低温、强紫外辐射的自然条件和低碳氮比(C/N)的污水水质,根据高原地区典型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情况,分析高原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原因。再进一步分析低压低氧引起溶解氧浓度低、曝气强度改变、功能微生物变化和气体生成变化的原因,以及对污水处理产生的影响;分析低温引起的微生物活性差、脱氮效果差和污泥膨胀的原因,以及与低压低氧的协同关系;分析强紫外辐射和污水水质可能对污水处理造成的影响,为高原城镇污水处理发展提出建议。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A2MjY1Nw==&mid=2655132245&idx=1&sn=a590a7f28f39e664c046a0981c159bd1&scene=0
相关报告
  • 《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污泥处理分析》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1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可以有效解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对水污染的现况进行改善,生活与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各地区纷纷建设了不同工艺类型和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而且这些污水处理厂大部分采用的是地上式的。城市污水处理的“污水就近处理回用”作为污水厂选址的优先原则具有动迁困难问题。所以能够使污水就近处理回用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成为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污泥处理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 引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已成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文章对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污泥处理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下污水处理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下污水处理厂尽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规划建设要求高,地下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构筑物建于地下,一旦修筑完成再进行改扩建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初期,对地下污水处理厂的整体规划建设要求相对更高;其次,设计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由众多分项工程组成,涉及到地面景观、深大基坑的开挖和支护以及通风照明等,这些分项设施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规模或建设标准提高。相应的设计及施工不论从量上还是内容上难度大大增加,成本也相应增加;再次,风险因素高。地下污水处理厂有可能出现有毒气体、污水泄漏等情况,一旦发生,后果将非常严重;最后,地面景观设计单一。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地上景观建设相对单一,设计理念也较为落后,大规模进行园林、湿地、休闲娱乐场所和公园等的建设相对较少,总体功能不够完善。 二、国内外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建设现状 国外像芬兰、瑞典、挪威、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发建设已经走过很长时间。瑞典拥有大型的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其整个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建设在地下,不论处理效率还是规模都是世界领先的。仅斯德哥尔摩市就有大型排水隧道200km。例如KAPPALA污水处理厂的设计通常采用许多平行的洞室来进行水的净化,一般情况下,污水净化要求洞室长300m,过水断面达到100m2,该处理厂的每个洞室均可满足。日本的地下处理厂也多数采用中隧道式,如神奈川县叶山镇污水处理厂等。其占用土地面积较小,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此外虽然修建隧道造价比较高,但不需基础工程以及回填等,总体费用相差不大。另一方面,隧道密闭的空间对污水排放的有毒气体有着较好的封闭,对环境污染的可能小较小。国内地下污水处理主要是借鉴国外地下污水处理的理念和技术,在国内运用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问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香港赤柱的地下污水处理厂、深圳布吉污水处理厂、广州京溪污水处理厂以及昆明第十污水处理厂的成功应用都证明了地下污水处理厂在解决污水方面的重要发展地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分析 地下污水处理厂在对污水处理排放后常残留大量的污泥,而这些污泥中存在有大量的污染物,包括有害的重金属、致病物质以及不可分解的化学物质等等。而我国每年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将产生的污泥直接填埋或者倾倒,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安全。因此如何合理的处治污泥已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典型的污泥处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六类:厌氧消化即通过多种微生物进行氧化处理,使高能的有机物转化为低分子的物质,降低污泥的毒性。污泥好氧发酵,主要为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各类菌对污泥进行有机物分解,进而转变为腐殖质。污泥的石灰稳定,即在污泥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石灰与污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化合物,从而钝化重金属。另外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的热达到杀菌的作用。热干化技术是污泥通过与热媒的传热作用进行脱水的过程。经过热干化后污泥中的微生物基本灭活,干污泥可用作施肥和建筑原料等。此外污泥焚烧以及生物沥浸也是比较常见的污泥处理技术。污泥焚烧能够最大可能的使污泥无害化和减量化,但是工艺要求如污染气体排放等要求较高。生物沥浸主要依靠硫杆菌为代表的特殊菌对污泥进行深度氧化,除去重金属,进而降低污泥毒性。该技术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已在各大污水处理厂得到应用[2]。 (二)工程实际应用 我国某地下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水处理规模为11万m3/d,污水处理后主要残留的污泥成份为剩余污泥、初沉污泥、水泥区化污泥以及漏失污泥等。经初步统计,污泥量为2346m3/d,污泥含量较大且出产速度较快,因此选择合理的污泥处理技术至关重要。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较多,但是选择适合本处理厂的方法需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如项目的成本、运行情况等相结合,同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衍生。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初步确定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污泥加钙干化和生物沥浸干化3种技术进行比选[3]。 (三)对比分析 从污泥处理前后含水率、污泥含固量以及处理前后对环境的影响等技术性能和工程建设运行等的经济费用两个角度对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污泥加钙干化和生物沥浸干化3种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从技术性能角度分析,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术优于污泥加钙干化技术和生物沥浸干化技术。从经济费用角度,污泥加钙干化技术运行费用最高,但工程费最低,而生物沥浸干化技术工程费最低,运行费最高,调理压榨污泥干化技术则二者相差不大。另一方面考虑到生物沥浸干化与原设计工艺等相较好结合,处理技术以及方式效果等较为符合我国当前环境、法律法规等要求。因此综合分析该处理厂采用生物沥浸干化污泥处理技术[4]。 结论 简而言之,尽管我国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发展日趋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涉及到规划建设、投资运营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今后的建设中宏观远期合理的规划是根本,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是重中之重。此外不断创新加强和合理利用地面资源,优化地面景观设计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广泛应用。另外,通过对不同污泥处理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考虑认为生物沥浸干化污泥处理技术比较适用于本地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城市地下污水处理厂给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人类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大规模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将势必是城市今后至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新型崛起,合理的将地下污水处理厂与综合管廊的有效结合也是一个新的技术革命[5]。
  • 《结合激光雷达和探空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混合层高度特征》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09-28
    • 利用梯度法从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中提取了纳曲地区混合层高度等特征量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混合层在早上发展缓慢,下午发展迅速,在北京时间1400BT左右达到稳定状态。下午混合层高度的波动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存在频繁而强烈的对流活动。通过参数化方法,可以得到对夹带臭氧深度的估计为400-500m,对夹带率的估计约为0.2。根据0800BT的探空资料和日最高表面电位温度,利用包裹法可求出青藏高原7个测站的最大混合高度。MPL数据与探空资料MMHs间相关系数为0.85,平均偏差为0.11km,均方根误差为0.30km,相关系数均通过t检验,相关系数为0.05。7个站的MMH S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MMH的年平均值表明MMH与场地高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