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热带气旋引起的淡水通量强迫对上层海洋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数值模拟和气候预测课题组在热带气旋引起的淡水通量强迫对上层海洋的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Ocean Modelling上。

    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海区的中小尺度极端天气现象,引起的强风和强降水会对上层海洋产生显著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活动的大力开展,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洋气象灾害影响越发严重,因此准确模拟和预报热带气旋及其影响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现今,我们对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升,而对其强度的预报能力仍然不足,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气旋相关海洋动力和热力过程的复杂性与反馈作用的认识尚且不足。目前,对热带气旋引起上层海洋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应力的强迫效应,而对热带气旋伴随的强降水引起的淡水通量强迫在上层海洋响应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同时,由于热带气旋相关的局地海洋过程又能引起海盆尺度的海洋响应,进而也能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研究热带气旋引起的淡水通量强迫在上层海洋局地响应中的作用对大尺度气候系统研究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本工作利用一个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以台风玉兔(2018)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观测和数值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淡水通量和风应力强迫的联合作用下,淡水通量强迫在上层海洋响应中表现为两种效应:一方面,淡水通量强迫使海温升高,抵消了风应力强迫引起的海温降低;另一方面,淡水通量强迫使海温降低,增强了风应力强迫引起的海表海水冷却。具体地,淡水通量强迫使得海洋表面海水变淡、上层海洋层结加强,一方面能够减弱垂直混合以及次表层冷水夹卷进入混合层,这就减缓了风应力强迫引起的海温冷却,甚至使得海表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上层海洋层结加强也抑制了向海洋深处的热量输送,而增强了海洋表面向大气的热量损失,这有助于加强上层海洋的垂直混合,从而增强风应力强迫引起的海温冷却,降低了海温。

    团队通过敏感性试验定量研究了淡水通量强迫和风应力强迫对海温响应的相对贡献程度。在风应力强迫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淡水通量强迫较弱时,淡水通量强迫作用表现为增强风应力强迫引起的海温冷却,降低了海温;随着淡水通量强迫的增强,淡水通量强迫作用表现为减缓风应力强迫引起的海温冷却;而当淡水通量强迫较大时,淡水通量强迫作用表现为抵消风应力的冷却效应,反而使得海温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当淡水通量强迫较大而风应力强迫较小时,淡水通量强迫作用与风应力强迫两者对海温变化的补偿效应存在平衡点,此时海表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该研究揭示了热带气旋引起的淡水通量强迫在上层海洋局地响应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台风强度预报和路径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叶烁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张荣华(通讯作者)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研究员王宏娜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及链接:Shuoni Ye, Rong-Hua Zhang, Hongna Wang, The role played by tropical cyclones-induced freshwater flux forcing in the upper-ocean responses: A case for Typhoon Yutu (2018), Ocean Modelling, Volume 184, 2023, 102211, ISSN 1463-5003, https://doi.org/10.1016/j.ocemod.2023.102211.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7/t20230707_680691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学者携手合作,针对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英国物理学会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海洋障碍层位于海洋的密度混合层底部与温度等温层顶部之间,其厚度变化对海洋的垂直混合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进而调控海表温度和海-气交互作用。障碍层的变化会影响热量和盐分在海洋内部的输运,从而对局地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包括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强度、降水模式的变化,以及更大尺度的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现象(IOD)。由于观测技术的局限性,目前获取高质量的海洋障碍层结构实测数据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与实测数据相结合来反演重构海洋内部关键结构,已经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尹宝树团队采用先进的元学习技术,成功集成了卷积神经网络(CNN)、门控循环单元(GRU)和人工神经网络(ANN)三种机器学习模型,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模型集成方法,从而显著提升了海洋障碍层结构的反演精度。通过利用海表温度(SST)、海表盐度(SSS)和海表风速(SSW)等关键海表环境要素,研究团队能够准确地重构出海洋障碍层结构。这一研究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观测技术和数值模型的局限性,更展示了机器学习,尤其是元学习在海洋学研究中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此外,该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海洋动力学、推动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均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贡献,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齐继峰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曲堂栋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 文章信息: Qi, Jifeng, Tangdong Qu, and Baoshu Yin. Meta-learning-based Estima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Thickness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Environ. Res. Commun. 5 091005. https://doi.org/10.1088/2515-7620/acf9e1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2515-7620/acf9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