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清华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解析后期核pre-60S核糖体的结构揭示出了装配因子不同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5月25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高宁(Ning Gao)研究员,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John L. Woolford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在这篇Nature文章中,高宁和合著作者们指出在真核生物中核糖体合成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涉及核仁、核质和细胞质中时空上受控的核糖体(r-protein)结合及核糖体RNA重塑事件。Pre-60S核糖体装配经历多个连续的阶段,数组装配因子负责协调这一过程。在pre-60s粒子中,三种主要的非重叠因子Nsa1、Nog2 和 Nmd3存在与否,确定了连续从核仁通过核质转换至最后阶段许可核输出。
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确定了采用表位标记装配因子Nog2亲和纯化出的酵母核质pre-60S粒子的结构。他们的数据指出了20多种装配因子的定位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主要富集于两个区域:一个从中心突起延伸至多肽隧道出口的区域,以及包含分开5.8S和25S核糖体RNAs的ITS2的一个结构域。
索取 PerkinElmer 新一代小动物活体/离体二合一MicroCT成像系统详细资料请填写联系方式
尤其是两个调控GTP酶:Nog2和Nog1作为枢纽蛋白与多个不同的装配因子及功能性核糖体RNA元件发挥了互作,证明了它们在结构重塑检查点及核输出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获得的组成和结构不同的pre-60S中间体快照,提供了在核输出前三个主要重塑事件:5s核糖核蛋白旋转、活性中心构建和移除ITS2的重要机制细节。
这些丰富的结构信息为详细分析不同装配因子在真核生物核糖体装配中所起的分子作用提供了一个框架。
高宁实验室主要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研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降解、核糖体的组装成熟、蛋白翻译的调控等重要生物过程。近年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