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业和初级生产者的基础课程 》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殷小溪
  • 发布时间:2018-08-12
  • 2018年6月18日

    安全质量食品研究所销售与营销总监Sarah Malenich

    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介绍是成功的供应商/买方贸易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SQFI已经为没有强有力的食品安全计划来吸引买家和零售商的关注的中小型食品生产商制定了一种方法。

    今天,SQFI发布了他们的食品制造基础课程和初级生产者基础课程。 每个项目都分基础和中级两个级别,每个项目都提供逐步改进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SQF基础计划有助于促进零售商接受企业家,提供食品安全保障并且形成供应链。SQFI建立了一种三管齐下的方法,专业地解决不同受众的学习和访问需求。

相关报告
  • 《2018年1月广东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情况》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2-02
    • 2018年1月,广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0,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见图1)。从国际大环境看,201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球PMI指数半年来持续攀升,去年12月全球PMI指数(摩根大通发布)为54.5;主要制造业大国PMI指数均居于本区域相对高位运行,如美国PMI指数(ISM发布)为59.7,日本PMI指数(Nikkei发布)为54.0,欧元区PMI指数(Markit发布)为60.6。从国内环境看,2017年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PMI指数基本保持在51.0-52.0,运行态势平稳。综合外部市场转暖和内部大环境趋稳,我省工业经济运行基础扎实、稳中有进。但考虑人民币短期迅速升值和美国特朗普政府颁布新税改政策影响,应警惕短期下行风险。具体情况如下:   生产指数(生产量)为55.0,较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产品订货)为54.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产销指数齐升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保持高位匹配,预示工业经济基础得到巩固。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50.7,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连续半年居于50.0荣枯线上,企业信心增强。   用工指数(生产经营人员)为52.1,较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企业用工回升,预示工业经济向好。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2,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供应商交货时间放缓。 表 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东省制造业PMI主要分项指数值表   2018年1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7.8,较上月上升9.0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8,较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食品饮料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7.1,较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8,较上月上升5.3个百分点;石油及化学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9,较上月上升5.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1,较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9.3,较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森工造纸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3,较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   省PMI指数特约解读专家、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 2018年1月我省PMI指数为53.0,已经连续第23个月居于荣枯线上。直接决定PMI指数的五项权重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5.0和54.1,继续保持产销高位协调态势。体现制造业内外需状况的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和进口订单指数,全部居于荣枯线上。值得注意的是,本月从业人员指数已经爬升至52.1,这是自2015年4月至今32个月来的最高位。上述状况表明,我省制造业稳中有进、稳中求好的态势更加稳固,企业的市场预期较为乐观,生产活动和采购活动比较活跃,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加。   陈鸿宇认为,一年来我省制造业的PMI指数基本保持在51至52的稳定扩张区间,主要原因在于,我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上,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实体经济十条”的支撑下,工业经济全面回暖,夯实了我省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使2017年广东经济运行各项主要指标好于预期。   陈鸿宇指出,1月份我省各主要行业的PMI指数均全面反弹,但产成品库存指数和积压订单指数已较上月微降,物流供应配送时间也开始减缓。本月企业的节前紧张赶工告一段落后,节庆因素可能会对2月份的PMI指数走势有所影响,但求进求好的总体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陈鸿宇建议,一是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寻找我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二是加大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去除无效低效产能的重要抓手。三是采取坚决措施,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要素成本,落实保护产权的各项政策,激发制造业企业的内生活力。   (运行监测处 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亚太经济指数研究中心供稿)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