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翻译选择性地破坏非功能性转录复合物》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8
  • 2024年2月7日,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ranslation selectively destroys non-functional transcription complexes的文章。

    转录延伸在 DNA 模板中的病变处停滞。为了修复 DNA 损伤,必须从受损位点去除停滞的转录延伸复合物 (EC)。

    该研究表明,与细菌转录偶联的翻译会主动地从受损的 DNA 模板中去除停滞的 EC。相比之下,暂停但具有延伸能力的 EC 不会被核糖体移走。取而代之的是,它们被帮助恢复到过程伸长。研究人员还表明,核糖体在接近暂停但不是停滞的 EC 时会减慢速度。该研究结果表明,偶联核糖体在功能和动力学上区分了暂停的EC和停滞的ECs,确保仅选择性地破坏后者。这种功能鉴别由 RNA 聚合酶的催化结构域 Trigger Loop 控制。

    研究人员表明,转录偶联的 DNA 修复解旋酶 UvrD,被提议引起停滞的 ECs3 的回溯,不会干扰核糖体介导的脱落。相比之下,转录偶联的 DNA 修复转位酶 Mfd4 与翻译协同作用,并去除未被核糖体破坏的停滞 EC。研究人员还表明,偶联核糖体可以有效地破坏错误掺入的 EC,这可能导致与复制的冲突5。研究人员认为,翻译偶联是一种古老的机制,也是从基因组中清除非功能性EC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关报告
  • 《Nature | RNA介导的对称性破坏使嗅觉受体选择单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24
    • 2023年12月20日,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RNA-mediated symmetry breaking enables singular olfactory receptor choice的文章。 嗅觉受体(OR)选择提供了等位基因竞争转录优势的一个极端例子,其中每个嗅觉神经元稳定地转录大约2,000个或多个OR等位基因中的一个。OR基因的选择是由一个多染色体增强子中心介导的,它激活单个OR的转录,然后是OR翻译依赖的反馈,稳定这种选择。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基因组学,展示了许多具有可变增强子组成的竞争中心的形成,其中只有一个保留了常染色质特征和转录能力。此外,该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OR转录在局部招募增强子并增强增强子中心的活性,而OR RNA在远距离上抑制竞争的ORs的转录,促进向转录奇点的过渡。OR转录足以破坏等能增强子枢纽之间的对称性,而OR翻译则稳定了主导枢纽的转录,这表明OR等位基因在转录流行方面可能存在顺序的非编码和编码机制。研究人员提出编码OR mrna具有影响核结构的非编码功能,增强其自身转录并抑制其竞争对手的转录,这对概率细胞命运决定具有普遍意义。
  • 《Nature | latrophilin-3 的选择性剪接控制突触形成》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2
    • 2024年1月17日,斯坦福大学Thomas Südhof 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lternative splicing of latrophilin-3 controls synapse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突触形成的核心机制。 突触形成是大脑神经回路组装的核心。突触形成至少部分地受到组织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粘附分子之间的跨突触复合物的控制。已知多个粘附分子定位于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但关于突触粘附分子如何组装突触尚缺乏具体机理。 在突触粘附分子中,Latrophilin-3(Lphn3)在海马区Schaffer collateral突触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phn3是一种突触后膜粘附蛋白,其属于粘附性GPCR家族 ,并可与突触前膜teneurin 和FLRT粘附分子结合 。已知Lphn3在突触形成中的功能需要其胞外FLRT和teneurin结合序列及其胞内区域,包括其Gα蛋白结合序列,但尚不清楚Lphn3为何既是粘附分子又是GPCR 。在细胞信号传导实验中,多种Gα蛋白与Lphn3偶联。然而,很多问题未得到解答。哪种Gα蛋白在生理上介导Lphn3依赖的突触组装?Gα蛋白信号传导本身是否构成Lphn3诱导的突触形成的核心机制?突触后膜Lphn3与突触前膜配体的结合如何诱导突触形成?此外,已知突触后膜支架蛋白通过相分离形成凝聚物,但其与跨突触复合物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 Lphn3 mRNA转录经历了多处选择性剪接。由此产生的蛋白质变体与不同的Gα蛋白质偶联。其中,与GαS耦合的变异体(诱导cAMP产生)是大脑中主要的剪接变异体,对于海马突触的形成至关重要。神经元活动的增强促使Lphn3的选择性剪接转变为有利突触形成的GαS耦合变体。 引人注目的是,只有GαS偶联的Lphn3剪接变体才能将突触后膜支架蛋白募集到跨突触连接处。这种招募需要将Lphn3胞质尾端结合到相分离的突触后膜蛋白支架的表面上。突触前膜配体teneurin和FLRT协同促进被Lphn3包裹的突触后膜支架蛋白凝聚物形成更大的复合物,解释了跨突触相互作用如何诱导突触后膜复合物的组装。Lphn3的突触功能及其募集相变突触后膜蛋白支架的能力都需要其末端PDZ结合序列与Shank支架蛋白的相互作用。 这篇论文的数据阐释了突触形成的核心机制,其中 GαS 信号传导、相分离和跨突触配体结合在突触后膜复合物的组装中协同作用。该通路由 Lphn3 的选择性剪接控制,从而能够通过神经元活动精确调节突触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