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布《未来建筑供暖框架》推进供暖行业低碳化转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5-27
  • 3月19日,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BEIS)发布《未来建筑供暖框架》报告指出 ,英国将采取行动在21世纪20年代逐步淘汰高碳化石燃料在建筑供暖中的应用。供暖行业是英国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供暖行业的低碳化转型,保持英国在供暖行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取消高碳化石燃料供暖可能是一项挑战,但也是新工作、新技能和创新投资的机会,同时为家庭和企业带来更大的舒适和便利。此外,接入天然气电网的建筑物脱碳,可能为未来更广泛的建筑物低碳化铺平道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向清洁和低碳技术的转变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在建筑和工业中脱碳是这一转变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家庭和企业供暖造成了英国近三分之一的排放,而减少它们是清洁增长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这些减排的创新和投资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机会。如果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减少与取暖有关的排放可以通过减少能源支出使每个人受益,这将有助于提高英国的生产力,改善空气质量。

    (2)到2050年,减排目标至少要达到80%。这意味着在建筑物和大部分工业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供热都要去碳化。因而,要在本世纪20年代开始淘汰碳排放较高的供热形式。在清洁增长战略(CGS)中,政府承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停止在住宅和商业建筑中部署高碳化石燃料供暖。

    (3)家用和非家用天然气网的清洁供暖技术可以作为石油和煤炭供暖系统的替代技术。通过开发新技术和现有技术进一步创新来降低成本是可能的。主要的技术包括生物燃料、生物萃取液、和生物丙烷、混合动力和燃气驱动热泵,以及包括热泵在内的电加热和农村供热网。

    (4)储热式加热器用于一些家用产品,通常比热泵的安装成本要低得多。它们与热泵有着共同的优势,而更现代化的智能版本给消费者带来了比以往更好的操控体验。然而,其效率远低于热泵,因此消费者的运营成本更高。现代化的储热式加热器与智能功能相结合可能成为小型物业的一种选择,但可能需要多台储热式加热器才能满足农村住宅中较大热负荷需求,从而增加了成本。

    (5)创新将是改善这些技术的关键。创新能够使它们更具吸引力,更适合家庭和企业,并降低成本。目前英国已启动1000万英镑的创新基金用于支持低碳供暖。

    (吴勘 郭楷模)

相关报告
  • 《IEA提出电力行业低碳转型评估框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7-10-19
    • 6月2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电力转型2017:系统集成与局域电网》指出 ,尽管全球诸多国家的电力需求增长放缓,但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却蓬勃发展。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力来源。由可再生能源引领的电力行业的转型正在进行当中,如在太阳能光伏和风能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实现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网仍然面临诸多技术性或经济性挑战,如电网的稳定性问题、市场监管框架和政策的匹配性等。毫无疑问,大规模的部署和并网可再生能源势必对传统的电力市场、政策和监管框架带来严峻挑战。 过去几十年来,多个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在确保电力系统的成本效益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了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这些措施包括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改进的规划做法、以及政策和市场机制。但这些措施并非适用于所有国家,因为不同国家的电力市场结构、物理基础设施和监管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报告提出了一个普适性评估框架来衡量各国的电力系统转型,包括四个方面: (1)电力市场和运营 电力市场的结构以及在批发和零售各层面的运营方式是电力系统转型的主要动力。新兴市场框架和改进的系统运营可以帮助经济有效地管理拥有高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占比的输电基础设施;零售电价结构和监管模式的变化可以帮助激活和吸引需求方资源,为系统转型做出贡献。 (2)电力规划和基础设施 电力系统规划决定了发电、输配电系统的未来架构。新兴的电力系统规划和电网扩建综合方法可以促进电力系统的有效转型,同时保持经济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使电网能够有效集成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 (3)采用创新技术 一系列新兴创新技术,包括智能技术、灵活资源和系统友好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更灵活、可靠和价格合理的电力系统。智能技术涉及一个更智能的未来电力系统,包括能源系统数字化、数据采集和系统元件,以实现实时可见性。灵活资源包括储能技术和需求响应。而系统友好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体系统成本。 (4)效率和行业耦合 电力行业更高的能源效率有助于降低电力系统和用户层面的成本。交通运输、供暖和制冷部门的电气化,结合电力市场需求方跨部门整合的更广泛趋势,可以增加清洁能源部署的效益,加快向低碳电力系统的转型。
  • 《IRENA发布面向2050的新版能源转型路线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4月9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2019年版《全球能源转型:2050年路线图》 指出,尽管全球能源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转型速度仍然较慢,难以满足《巴黎气候协定》中承诺的能源结构低碳化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若要实现既定的承诺目标,意味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需求至少要提升六倍,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需减少70%。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深度电气化结合可满足上述目标的60%,加上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可满足75%,如果考虑提升能效则可满足90%。报告认为,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气化是能源转型的三大基石,针对当前的能源转型提出了六大战略建议。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要实现平均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全球需要加速能源系统转型进程 过去几年中,能源部门已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中可再生能源占主导地位,交通电气化速度加快,电池等关键技术成本正迅速降低。然而,高能耗行业尤其是建筑和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仍远低于所需水平,能效提升仍然滞后。过去五年,能源相关碳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3%,全球能源系统需加速转型才能实现气候目标。结构和模式的变化在提升能效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如交通模式中共享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普及,工业领域采用循环经济和向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迁移。 2、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气化是实现碳减排的主要力量 到2050年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量需减少70%,其中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气化的贡献超过90%(图1)。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需从2016年的17%提升至2050年的66%,但以现行和计划的政策推测到2050年这一比例只能提升至25%。能效也需大幅提高,其提升速度需从现在的年均增长2%提高至年均增长3.2%。到2050年电力在能源供应中占比将从当前的20%增长至50%,电力消耗总量将是现在的2倍,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电力供应的86%。生物能源将在难以电气化的行业中发挥作用,如船运、航空及某些工业过程。 图1 到2050年能源相关碳排放量 (单位:十亿吨/年) 3、能源低碳技术投资仍需加大 要实现全球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到2050年前需将能源部门的累计投资增加16%,从95万亿美元提升至110万亿美元,年均投资约为全球GDP的2%,低于去年的预测(120万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成本迅速下降以及电气化解决方案越来越经济高效。投资构成也应发生变化,从化石燃料转向能效、可再生能源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如果按照现行计划或者政策来发展,预计到2050年能源部门的补贴将从2015年的6050亿美元增加至8500亿美元以上。但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深度电气化和提升能效,将使其降至4700亿美元。加上由于降低碳排放所节约的环境和健康成本,总计节约的金额将会是到2050年期间新增能源投资的3至7倍。 4、应综合考虑能源转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证能源系统成功转型,政府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综合评估不断变化的能源部门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能源系统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能效和电气化导致的能源转型将使全球GDP增加2.5%,并使整体就业增加0.2%,而且能够提高全球福祉水平。 5、政策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转型的社会经济效益 政策投入会对能源转型的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如碳税和化石燃料补贴等。碳税的影响取决于其政策框架,其分配公平性是推动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 6、全面的就业政策能够为能源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能效及能源灵活性)新增的岗位将明显超过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失去的岗位。能源部门新增和减少的就业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不均匀,因此可能导致其他部门的就业岗位减少,需要全面的政策框架以解决这一不匹配问题,确保能源转型的顺利进行。 7、社会经济结构的公平公正有助于扫清能源转型障碍 在所有地区采取措施推动能源转型能够减少气候损害,相关的投资可以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另外,需消除低收入国家的负面影响才能使转型获得成功。 基于上述分析,报告为决策者提出了六大行动建议: (1)电力部门需要进行转型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可再生能源份额。通过灵活供应、输配电、储能、需求响应、Power-to-X(电力转化为其他能源载体,如氢、甲烷)、电动汽车等技术,开发高度灵活的电力系统,并与灵活运行相结合。需要更好的市场信号使灵活性资源能够发挥作用,如采用实时可变定价和缩短交易间隔,以应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需重新设计电力市场以确保为含有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系统提供最佳投资,并实现部门融合。 (2)数字化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用于电力系统,通过智能电表、数字网络和互联设备可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以容纳更多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转型。 (3)加速交通和供暖电气化对于下一阶段的能源转型至关重要。支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替代取暖技术,如工业和建筑中采用热泵供暖;将电力系统与终端用户联系起来,如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有助于集成波动性可再生能源。 (4)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需制定全面政策鼓励在整个供应链(设备生产商、基础设施运营商和汽车制造商等)中对氢能的私人投资;需要具体工具降低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并改善供应链的经济性;在上游实施可再生电力制氢认证以推动发展可再生电力制氢。 (5)供应链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可持续生物能需求的关键。在不占用雨林并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在现有农田和草地上经济有效地生产生物能源的潜力巨大。生产即用型生物质残留物的工业(如造纸、木材加工和食品行业)是转型的基础。生物燃料可能是未来几年航空、海运和长途公路运输等行业实现脱碳的主要甚至唯一选择,应制定针对性政策促进先进生物燃料及其供应链发展。 (6)全球能源系统脱碳立即采取政策行动。决策者应制定能源长期战略规划,确定目标并调整实现脱碳能源系统的政策和法规;需协调能源和气候政策,制定考虑气候和能源需求的能源转型长期战略;政策应为投资创造合适条件,包括对能效、可再生能源以及对电网、电动汽车充电、储能、智能电表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政策应保证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密切合作;应建立监管环境促进系统创新,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智能能源系统,通过深度电气化促进部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