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立近海超微型浮游植物丰度数据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8
  • 牛!青岛开发出新技术 将牵头制定“国家标准”

      记者10月10日从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所海洋碳汇团队在蓝色碳汇评估技术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一套中国近海超微型浮游植物丰度数据库,并探索开发了一种揭示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新的科学评估技术方法。

      近日,在国家海洋局公布的14项海洋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当中,青能所获得立项将牵头编制《蓝色碳汇调查监测与计量技术规程:超微型浮游植物》,服务于我国蓝色碳汇和海洋低碳经济发展。

      据青能所海洋碳汇团队负责人张永雨研究员介绍,海洋在固定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为推动蓝色碳汇发展,我国科学家前期自发成立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和中国未来海洋联合会,并适时推出了中国蓝碳计划。

      据了解,地球上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一半是来自于海洋,而且主要来自超微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与放氧作用。

      超微型浮游植物包括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等类群,它们是海洋中丰度最高、生物量最大的光合自养生物,大洋寡营养海域总固碳量的80%以上是由超微型浮游植物所贡献。

      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研究与科学计量对于揭示和评估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因研究技术和方法所限,关于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认识仅来自于少数海域,难以实现海洋中大范围尺度的调查评估。

      青能所海洋碳汇团队目前建立了一套中国近海超微型浮游植物丰度数据库,通过研究典型近海与大洋环境中超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环境调控机制,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评估方法。

      该方法结合海洋航次调查、数学模型构建、有机碳定性定量等技术,以及固碳趋势对海洋不同深度光辐射的反应等不同参数,实现了海洋中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固碳量的科学估量。

      团队梁彦韬博士以渤海湾为例,估算得出渤海超微型浮游植物年固碳量约150万吨。该研究将服务于中国蓝碳计划,并为将来全球尺度上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调查监测与计量评估标准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报告
  • 《气候事件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07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在浮游植物群落对气候事件对响应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Miniaturization Driven by Extreme Weather in Subtropical Estuary under Climate Changes”近日发表在Water Research上。 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导致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于小型化。然而,气候事件如强降雨和寒潮对河口浮游植物群落及粒径的影响还不清楚。该成果通过对珠江口四个季节现场观测和历史资料的整合对比分析,发现夏秋季节强降雨导致径流输入营养盐增加,浑浊度升高,河口上游形成的低光和高营养盐环境有利于Pico级绿藻Ostreococcus tauri大量繁殖而相对丰度增加,且远高于历史研究结果。而冬季超强寒潮引起短期的快速降温,叠加低光照条件,有利于混合营养的Pico级隐藻类群 Teleaulax取得竞争优势,这一结果改变了珠江口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模式的传统认知:即pico级的浮游植物丰度的占比在河口下游通常高于河口中上游。通过对隐藻Teleaulax gracilis和Teleaulax acuta在全球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该隐藻种类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区域,且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证明了珠江口Teleaulax类群的高丰度受冷事件驱动,该混养Pico级藻类相对丰度增加可能降低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增加对溶解有机质的利用。该研究结果不仅说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小型化与气候事件密切相关,同时对亚热带河口碳汇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另外,该研究成果也为气候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科学证据。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2023届博士毕业生丁翔,研究员谭烨辉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 31971432,Grant no. 42090042 )和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No. GML2019ZD0405)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588
  • 《不同种类的海洋浮游植物对海洋变暖反应不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30
    • 被称为浮游植物的微小海洋植物是海洋中大多数食物网的基础,它们的生产力影响了商业渔业、碳储存和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但人们对它们如何应对海洋温度升高知之甚少。 罗德岛大学海洋学研究生院的一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浮游植物会有不同的反应。他们通过对四个主要浮游植物群将如何对2080年至2100年间预测的海洋温度做出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的增长率和分布模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对全球海洋生物群落的未来构成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1月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研究人员从80多项已有的关于四种浮游植物的研究中收集了与温度相关的生长测量值。这四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它们在高营养地区茁壮成长;蓝藻,在营养含量低的开阔海域占主导地位;球石藻,对碳的吸收特别重要;以及鞭毛藻,它们在水体中垂直迁移。他们还审查了每组的耐热性,并对预计温度进行了模拟,以确定浮游植物分布和增长率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变化。 他们发现每个群体对变暖的忍耐力都不同。在赤道附近,球石藻面临最大比例的增长率下降,这可能会改变那里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蓝藻预计在中纬度地区将面临最大比例的增长上升,并且可能会向极地扩展。他们还惊讶地发现,模拟预测了阿拉斯加湾和太平洋东北部的蓝藻会发生最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地区盛产丰富的渔业,而蓝藻并不是很好的鱼类食物。 研究人员表示,预计四种浮游植物都会在较冷的地区增加其增长率,但增长程度因群体而异。而其增长率将在接近赤道时下降,赤道是最温暖的地区,因此那里不断升高的温度可能会超过它们的耐受程度,阻碍它们的生长。大多数物种可以忍受比它们通常面临的温度更高的温度,但是它们通常面临的温度与它们无法生存的水平之间的界限会随着它们离赤道越近而减小。研究小组还发现,在所有受检组中,甲藻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变化最小,并且它们耐受的温度范围最广。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对了解浮游植物如何对海洋变暖做出反应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项研究没有考虑其他可能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率的因素,比如营养或光照,所以研究人员将把这些因素纳入一个新的模型,以观察其结果可能发生的变化。(王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