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2019-2022年度重点研究方向任务择优支持指南》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4-24
  •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已按照立项程序经过严格论证和审议于近日正式启动。地球大数据专项将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形成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多学科融合、独具特色的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为支撑国家宏观决策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大数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全景展示和动态推演“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态势,实现对全景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精准评价与决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数据驱动、多学科融合的科学发现新范式,提升中国科学院乃至国家层面地球科学领域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与挖掘分析能力,在资源环境、海洋、三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全面提升该领域在国家技术创新、科学发现、宏观决策和社会公众知识传播服务等方面的重大成果产出。

      专项将以目标导向进行任务分解和项目设置。围绕专项目标,结合顶层设计,按照专项论证确定的总体实施方案框架,专项共设置九个项目,包括:CASEarth小卫星,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数字一带一路,全景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三维信息海洋,时空三极环境,数字地球科学平台,CASEarth科学工程总体。每个项目下设若干重点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方向分为定向委托和自由申请两类。定向委托重点研究方向是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委托相关课题组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自由申请重点研究方向是支持研究人员在专项资助方向内围绕目标自主确定技术路线,开展创新性研究。两类任务均由专项总体组根据任务性质,结合评议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并报请院主管业务局批准后启动实施……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tz/201904/t20190418_4689219.shtml
相关报告
  • 《打破樊篱 中国科学院推出大数据共享平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6
    • 如今,利用空间遥感技术为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拍照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把历年来的这些拍照数据与人口调查的数据结合起来,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比如1990年—1995年,大数据显示,安徽省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在增加,但土地消耗率在降低,总体上人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但2000年以后,大数据又显示,安徽省人口增长率持续降低,但土地消耗率却明显提升,土地消耗率与人口增长率比率持续增加,这表明安徽省的土地城市化远远大于人口城市化。 在15日中国科学院举行的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2018年度数据共享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用这个例子展示了大数据的作用。他说,我们把中国430个人口超过30万的城市遥感数据和人口数据等结合研究,就能了解土地使用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郭华东所领导的专项目标是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它包括生物生态数据、对地观测数据、大气海洋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地面观测数据等,是一个集成多领域海量数据,服务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 我们已经有了资源丰富的某些学科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马俊才说,2010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正式落户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是在我国落户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一个世界数据中心。目前已经有来自美、法、德、日等47个国家126个国际微生物资源中心正式加入,42万株微生物实物资源的信息汇集到中国团队开发的数据平台。 但这个数据库基本上只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现在专项要把类似的数据融入新的共享平台。 “在我们的平台里,不是简单地把这些数据放到网上就完了,而是经过标准化的处理、按照一定体系、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把这些数据以新的形式再度呈现出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这个技术是很有挑战性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何国全展示了大数据开发利用的神奇。他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的地图上点中一拉,所显示的方框区域里就能呈现出相应的植被指数、变化情况等,或者显示这一区域的二氧化碳监测数值及变化情况。这是多学科数据和数据应用新技术结合的产物。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是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于去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执行期5年。一年来,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已经建立了两个核心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和CASEarth Databank系统,以及一个区域系统——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系统。 在中国,数据共享一直是个难题:国家各个部委、各个研究机构几乎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我共享你的数据,同意;你共享我的数据,门也没有。 2016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院长白春礼提出:针对资源环境和生物等领域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要部署一个院A类先导专项,建成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为了打破樊篱,他亲自担任了这个专项领导小组的组长。在中国科学院当时已经实施的19个A类专项中,白春礼没有担任过任何一个专项的领导小组组长,只此例外,可见中国科学院的决心。 为什么非要把大数据共享?郭华东说,大数据已经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正在催生人们用全新的模式获得科学发现,而地球大数据正在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新钥匙、知识发现的新引擎、决策支持的新手段。 大数据共享,中国科学院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7-06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Western Pacific Ocean System: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WPOS)”,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印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创性成果,促进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显著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打造一支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促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进步,实现海洋科技跨越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