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中国科大发展关联量子传感技术实现点缺陷的三维纳米成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0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基于信号关联的新量子传感范式,实现对金刚石内点缺陷的高精度成像,并实时观测了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这项研究成果以“Correlated sensing with a solid-state quantum multisensor system for atomic-scale structural analysis”为题,于1月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最近二十多年时间里,量子传感的发展已经使得很多物理量的测量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比如基于纳米尺度的金刚石氮-空位色心量子传感器有望实现单分子的结构解析(杜江峰院士团队前期工作:Nature Physics10, 21 (2014);Science 347, 1135 (2015);Nature Methods 15, 697 (2018))。以磁测量为例,当前实现结构解析的量子传感范式需要对标记的自旋探测目标进行量子操控。然而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既不包含自旋也无法直接操控,如半导体中的电荷动力学导致的随机电报信号等。更重要的是,当多个探测对象信号重叠相互干扰,单个量子传感器将无法对信号进行有效提取与分析。

    为此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即利用多个量子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关联,提升对复杂对象的解析能力和重构精度。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三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

    图:(a)实验体系的示意图,小图为本工作中使用的三色心体系的超分辨成像;(b)共振荧光激发谱的谱峰位置涨落,对应了每个色心处的电场涨落;(c)利用三个色心的电场涨落信号之间的关联可以分辨出不同的缺陷;(d)量子定位系统的示意图;(e)在三个色心周围定位出的16个点缺陷

    金刚石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材料中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会带来随机的电场噪声。本工作中,利用金刚石氮-空位色心激发态的直流斯塔克效应来实现对电场的传感。当某个点缺陷的电荷状态发生改变时,三个氮-空位色心可以同时探测到因电荷变化而引起的电场变化。利用三个色心间电场同时变化的关联特征,可以从杂乱无章的涨落电场中解析出每个点缺陷对应的电场。并且由于每个点缺陷和三个氮-空位色心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同,就可以根据每个氮-空位色心所感受到的电场方向和大小的不同,来精确定位出点缺陷的空间位置。使用这种类似于卫星定位的量子定位技术,研究团队成功对微米范围内16个点缺陷进行了定位,定位精度最高达到1.7纳米。基于这种关联分辨和精确定位的能力,研究团队还实现了对每个点缺陷电荷动力学的原位实时探测,为研究体材料内部点缺陷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方法。

    这一成果展示了基于量子技术的超高灵敏度缺陷探测,可对0.01ppb级别的缺陷浓度(一千亿个正常原子中出现一个缺陷)进行探测。这要比目前最灵敏方法的探测极限提升两个量级以上,有望为当前十纳米以下芯片中的缺陷检测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相关报告
  • 《前沿 | 纳米级量子传感器实现高清成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27
    • 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利用六方氮化硼二维层中的硼空位,首次完成了在纳米级排列量子传感器的精细任务,从而能够检测磁场中的极小变化,实现了高分辨率磁场成像。 (a)六方氮化硼中的硼空位缺陷。空位可充当用于磁场测量的原子大小的量子传感器,对磁场敏感,就像一个纳米“磁针”。(b)量子传感器纳米阵列的光致发光可反应磁场的变化 氮化硼是一种含有氮和硼原子的薄晶体材料。氮化硼晶格中人工产生的自旋缺陷适合作为传感器。 研究团队在制作出一层薄的六角形氮化硼薄膜后,将其附着在目标金丝上,然后用高速氦离子束轰击薄膜,这样就弹出了硼原子,形成了100平方纳米的硼空位。每个光点包含许多原子大小的空位,它们的行为就像微小的磁针。光斑距离越近,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就越好。 当电流流经导线时,研究人员测量每个点的磁场,发现磁场的测量值与模拟值非常接近,这证明了高分辨率量子传感器的有效性。即使在室温下,研究人员也可检测到传感器在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自旋状态的变化,从而检测到局部磁场和电流。 此外,氮化硼纳米薄膜只通过范德华力附着在物体上,这意味着量子传感器很容易附着在不同的材料上。 高分辨率量子传感器在量子材料和电子设备研究中具有潜在用途。例如,传感器可帮助开发使用纳米磁性材料作为存储元件的硬盘。 原子大小的量子传感器有助于科学家对人脑进行成像、精确定位、绘制地下环境图、检测构造变化和火山喷发。此次的纳米级量子传感器也将成为半导体、磁性材料和超导体应用的“潜力股”。
  • 《前沿 | 上海光源纳米三维成像线站用户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04
    • 基于全场透射显微术的上海光源纳米三维成像线站BL18B具有三维结构成像分析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为纳米材料、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提供最先进的纳米结构表征和研究手段。该线站主要实验方法包括透射X射线显微镜(TXM)、纳米CT和谱学成像等。近日,用户先后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纳米CT技术助力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石墨烯、碳化钛MXene等二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光热转换和生物相容性,在航空航天、柔性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如何将二维纳米材料连续化组装成宏观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是实现这些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最新进展。团队联合提出了卷对卷辅助刮涂结合有序界面交联的新策略,规模化制备了有序交联的MXene(S-SBM)薄膜。该薄膜的纳米CT重构结果表明,S-SBM薄膜相比未交联MXene(S-MXene)薄膜具有更小的孔隙率,联合广角X射线散射结果,证实有序交联过程可以抑制MXene纳米片在干燥过程中的毛细收缩,从而规整密实组装MXene纳米片。此外,循环拉伸前后MXene薄膜的纳米CT重构(图h)结果首次证实了有序界面交联作用可以大幅抑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内的裂纹扩展。这项研究解决了高性能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的长期挑战,为其他二维纳米材料的高性能规模化组装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谱学成像技术助力基于PEO固态电解质的高能量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全固态锂金属电池(ASSLBs)使用聚合物作为电解质,被广泛认为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提高安全性的最具有前景的系统。哈工大王家钧课题组在实验中通过引入具有强电子吸引能力的Mg2+和Al3+,与醚氧(EO)键有效配位,从而降低其对高价镍的溶剂化能力,减弱PEO基聚合物电解质与正极材料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PEO-Mg-Al-LiTFSI电解质展现出优异的氧化稳定性,抗氧化能力超过5.0 V,同时在室温下实现了0.23 mS cm-1的离子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改性的固态电解质组装的全固态锂金属可稳定循环300次,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低的界面阻抗。PEO-Mg-Al-LiTFSI组装的固态锂金属电池可稳定循环300次。PEO-Mg-Al-LiTFSI固态电解质所组装的软包电池展现出高达586 Wh/kg-1的能量密度,且在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0.8%。研究团队对固态电池正极颗粒的Ni元素进行了价态变化的同步辐射谱学成像方法表征。研究了不同电压范围内固态和液态电池沿各个方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电解质与富镍阴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高电压固态电池界面失效机制。通过优化Lewis酸与醚氧(EO)之间的配位,可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电池内部的界面稳定性,探索其他类型的配位离子或功能化聚合物,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在极端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这项研究为设计先进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开启了新的思路。 图a,b右图为根据纳米CT结果得到的S-MXene(a)和S-SBM(b)薄膜的三维重构结果。图h为循环拉伸前后MXene薄膜的纳米CT重构结果,首次证实了有序界面交联作用可以大幅抑制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内的裂纹扩展 图 a和b中的二维化学态相图展示了PEO-LiTFSI和PEO-Mg- Al-LiTFSI 中的 Ni83 粒子(放电态)在循环后吸收边能量的偏移。表明了Lewis酸配位效应提高了界面稳定性,促进了界面 Li+ 的传输和 SOC(State of Charge)的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