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中国需求让全球机器人市场“盛况空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31
  • 日媒称,全球的机器人产业正可谓盛况空前。不仅在面临着少子高龄化和人手短缺问题的日本,新兴经济体也由于人工成本上涨而使得自动化需求持续增长,从大型机器人企业到零部件厂商都在竞相增产。伴随与人类共同作业的“协作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等尖端技术的进步,机器人产业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不断进化。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26日报道,统计数据也揭示了机器人产业的旺盛局面。日本机器人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日本工业机器人2017年7~9月的总出货额(基于会员企业算出)同比增长33.9%,增至1959亿日元。为满足空前高涨的机器人需求,大型机器人企业正在加紧增产。另一方面,零部件厂商也在加紧应对当前局面。“精密减速机”是机器人的主要零部件之一。大型生产企业Harmonic Drive Systems将建设新工厂,把日本国内面向工业机器人的减速机产能增至目前的2.5倍。

      为什么机器人需求会如此旺盛呢?报道称,可以说中国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在人工成本上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产业振兴政策,希望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企业积极采用机器人。许多观点指出,电子产品代工服务(EMS)企业大量引进机器人拉动了需求增长。

      报道称,为争夺中国需求,各大机器人厂商纷纷扩大在华生产。美的集团旗下的德国库卡在中国新建两家工厂,准备2019年年底前把在华产能增加到目前的4倍;三菱电机将从2018年6月起开始在中国生产工业机器人,加上在日本的生产,总产能将提增至2016年的1.5倍;安川电机除了着手在中国工厂增产外,还正式与美的集团开展合资经营,致力于把双方联合开发的护理及康复机器人投放市场,还将对外销售面向工厂的自动化系统。

      报道称,在机器人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使用更方便、更聪明的机器人受到青睐。各家厂商纷纷开发能与人类一起工作的协作型机器人,推动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器人上的研究。机器人相关产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或将大幅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

相关报告
  • 《港媒:中国欲结合AI推新型机器人 挑战机器人四大家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05
    • 港媒称,随着“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持续推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累计生产超过13万套,同比增长68.1%。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工业机器人替代空间巨大,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都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打破垄断销量飙升 效率优势明显 据《香港商报》2月26日报道,从被外国品牌垄断,到在国内市场占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稳中趋好。从国家政策来看,中国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大力扶持,极大促进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30%,而且保持高速增长。 报道称,2017年,全球机器人企业纷纷增资扩产,在这样的现象背后是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减,对机器人的需求很大,同时中国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也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中国市场从2013年开始就连续出现了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都在40%左右,工业机器人行业去年出现了小的“井喷”状况,大部分的企业都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也表明中国机器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现在不仅是大型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开始使用机器人,而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汽车、电子行业,在诸如五金、石化等行业也都开始用机器人。 报道称,随着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增加,更多国外机器人厂商瞄准了中国市场,中国机器人企业也陆续采取了措施。相较于扩产较难的减速机来说,国产机器人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则呈现出“四处开花”的局面。 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永刚表示,相较于国外机器人,国产机器人价格低廉且供货时间短,此外,国产机器人在售后服务方面能够快速响应买家需求做出实际的系统解决方案,而国外机器人厂家只卖机器人,其他则全部丢给代理商。 报道称,事实上,机器人中国市场争夺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而国产机器人真正的“上升期”已经到来。 亟待开发“中国心” 报道称,不可否认,国产机器人企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机器人行业属于朝阳行业,虽然中国机器人厂商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无法摆脱对国外零部件的依赖,其可靠性及精度仍然无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和日本发那科的机器人仍占据超过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东莞市博实睿德信机器人股权投资中心合伙人王家砚表示,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机器人品牌相比,中国机器人在系统集成和应用端优势较大,主要差距在硬件方面,也就是机器人本体和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差异较大。 报道称,不过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目前,中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重要战略,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初步实现了控制器的国产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表示,目前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正在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实现了小批量的行业应用。经济型低成本的工业机器人提升了国产机器人占新增装机的比例,自主品牌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还成功实现了在焊装领域的应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车车身柔性焊装的自动生产线打破了这一高端领域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结合AI推“中国智造” 报道称,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从“制造”走向“智造”是紧跟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如果说人与工业机器人的互相融合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那么AI(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的互相融合将是对生产方式的颠覆。如今,工业机器人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而智能工业机器人将成为未来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更是毋庸置疑。 目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大变革时代:传统机器人正处在一个由“机器”向“人”进化的重大转折点,机器人正由过去的传统机器设备,开始转变为更具备人的智能、智慧、灵活性的新型设备。由于起步早,传统机器人的各种标准几乎全部由国外制定,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一代机器人将出现新的领军企业以及行业标准。 报道称,身处第三次高速发展浪潮中的人工智能为新一代机器人打开了无穷的空间,新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更多地集中在大数据、物联网、感知系统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国与国外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部分技术以及市场应用空间上,中国甚至占据了优势。 报道称,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企业也正在快速形成,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具有技术和产品相互交叉缠绕、互相推动的特点。而智能服务机器人向家庭、社区等场景的快速大规模渗透,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新活力,目前中国已在医疗、教育、烹饪等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赵杰指出,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应用市场巨大,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将有数以亿计的老人,以养老、助残为重点的行为辅助、个性化护理和照料看护机器人,以及针对残障人士的智能假肢系统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 《法媒称中国欲凭借机器人成工业强国:2017年产量或达12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5
    • 据法国《回声报》12月18日报道,在北京南部的京东研发实验室里,铲车自动运行,机械手搬起箱子,提升机伸向货架上的目标货物。中国第二大电商企业京东马不停蹄地投入仓储自动化并尝试用小型机器人和无人机发快递。   9月,京东在上海附近开放了首个完全自动化仓库,让机器和机器人负责管理从卡车卸下的小型货物。11月初,京东物流战略负责人表示,中国电子商务持续增长之际,“我们每年要建数百万平方米面积的仓库,但招聘搬运工和送货员变得特别困难”。   报道称,尽管京东将自动化作为产业工具的一大首要任务,但中国的机器人比例仍然很低,每1万名工人配的工业机器人只有49个。但中国加快速度,刚刚突破标志着工业现代化的一个大关。18日,中国工信部指出,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将首次突破10万。中国在今年前十个月中已经突破了这一大关,全年产量或将达到12万。2016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为7.2万。   报道称,中国工业机器人化是《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大计划的核心,北京希望凭借该计划让中国从世界工厂变成工业强国。在中国制定的诸多目标中就包括将每万名工人配备的机器人数量提升至150。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指出,这虽然离韩国的世界领军水平(531)尚有差距,但已经接近美国(176)。在这方面,中国本就是最大的市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2015年,中国需求量的三分之二是靠海外制造商满足的。但随着国内大企业成为行业重要参与者,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京东和美的就是其中的代表。美的2016年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库卡曾引发轰动。   报道认为,中国面临就业人口下滑和劳动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就算想靠机器人来保证竞争力,实现自动化也尚需时间。(编译/赵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