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汽车渐入“快车道”,距离百万目标实现还有多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1-16
  • 氢燃料电池可以说是目前最理想的新能源了,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环保压力加大,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的二次能源被寄予厚望。尤其近两年,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在相关规划和政策中“氢能”被频频提及,而车企及相关供应链企业亦加快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且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

    根据我国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要达到100万辆。从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状态看,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许不难,但也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商业化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运输与存储安全、加氢站配套建设、车辆拥有成本等。

    氢燃料汽车发展渐进“快车道”

    随着环保压力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除了电气化外,现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氢燃料汽车作为开发重点。

    当中,丰田作为氢燃料汽车领域的较早涉入者和有力推动者,其Mirai氢燃料电池车已经推向市场5年,全球销量超过了10000辆。近日,该司宣布将在日本富士山附近打造一座以氢燃料为核心动力的未来社区,名为“Woven City”。

    与丰田一样,戴姆勒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研究氢燃料电池车,相关产品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公交车、扶桑卡车和F-Cell SUV。不过,该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重点将会从乘用车转移到重型卡车和公共交通上,2020年下半年将开始增加氢燃料卡车的产能。

    此外,现代汽车近年在氢燃料汽车方面亦取得较快进展,并将其作为各大展会的主题进行呈现。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现代共出售氢燃料电池车3207辆,同比增长576%。另宝马、雷诺等国际车企亦在加大相关进程。

    而在中国市场,以省、市、区域为单位的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氢燃料电池汽车长远规划,而各大车企在氢能源汽车方面亦展开了积极布局。据了解,长城汽车已经开发了燃料电池和氢储存系统方面的所有核心技术,并准备投入生产设施。而吉利亦于2019年5月发布了首款氢燃料电池公交客车F12,该车采用国际顶尖氢燃料电堆技术,通过实际运营测试,加满氢气可以满足一天运营需求。在多方努力下,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3辆和2737辆,同比分别增长85.5%和79.2%。

    突破:技术攻关正当时

    伴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推进,相关技术研发亦有了新突破。

    据了解,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深耕多年的亿华通,于去年12月初发布了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YHTG60SS,新品功率密度超过500W/kg,并且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100%国产化,这为后续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亿华通YHTG60SS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除此之外,氢燃料电池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全氟质子膜,也在东岳集团的努力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实现了技术攻关,同时通过了各项试验。据了解,目前东岳集团已经在建设对应的大规模生产线,有望2025年以前满足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对于全氟质子膜需求的供应。

    然而不能回避的是,虽在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商业化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局限性,要实现过百万的目标,还有系列挑战需要克服。

    挑战:如何更安全?如何更经济?

    众所周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涉及的不仅仅是一款车,而是一套完善成熟的系统支撑。而这套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行业及相关企业而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均是在摸索中前行,且挑战重重。

    首先,安全问题无法回避亦至为关键。作为一种热值极高的燃料,氢气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其蕴含能量,将很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事故。因此,在讨论如何将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之前,首先要确保氢能源的运输和存储安全,与此同时,对于氢能源防泄漏以及泄露后的防堆积等要做好相关保障。目前已知的储氢方法有4种,分别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和有机物液体储氢,由于后两种方式储氢密度不高,且容易产生杂质和副反应,因此目前主要使用的方式为前两种。

    图:Pure Hydrogen储氢罐

    其次,加氢站配套方面亦是影响氢能源汽车推广的重大障碍。目前,受限于加氢站1000万元/座的建设成本,我国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的加氢站只有39座,未投入使用以及在建的加氢站约有100座,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中大型客车的能源补充。而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时下主战场之一的美国加州,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在2018年底该地区就已经有40座对外营业的加氢站,为加州超过7000辆(2019年8月数据)氢燃料电池汽车供能。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和商用车领域,若使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像电动车一样“野蛮生长”,如何降低加氢站成本,并大范围建设和开放,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图:壳牌加氢站

    第三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问题。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成本集中在了燃料电池系统方面,约占整车成本的65%,这直接导致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售价居高不下,动辄40万以上的售价,成为了它普及路上的最大障碍之一。

    抛开售价不谈,单从加氢成本这一项来看,以0.3元/度电计算,目前加氢站制氢在考虑设备损耗的情况下,综合加氢成本在30元/kg左右,而如果选择外供氢的方式,其综合加氢成本在23.3元/kg-36.7元/kg之间(取决于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等因素),虽然相比燃油车有一定优势,但是和纯电动汽车相比仍然差距明显,这也是为什么计划中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百万保有量的时间点在2035年的原因之一,只有当用成本足够低,氢燃料电池汽车才具备绝对的竞争力。

    当然,关于氢能源的想象空间,还远远不止这些。以氢能形式储存可再生能源,进一步丰富氢能源产业链、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参与比重,同时优化氢气的存储和运输,将制氢从加氢站中脱离出来,从而降低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方便加氢站的大规模建设才是我们理想中无碳社会最终的样子,就像上文所说,这是一整个全新的系统,在实现我们最终愿景的路上,必然伴随着很多困难,但是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迎接蓝天。

相关报告
  • 《氢燃料电池车驶入“快车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5
    • 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低排放、抗低温、续航长等特点,被称为“终极环保车”。这也让其与夏奥会和冬奥会结下“氢”缘。从夏奥会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开启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从0到1”的示范,到近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冬奥承担交通重任,大规模的多场景应用,正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不过,由于受成本居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优势明显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量产在售的并不多。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上大规模示范应用,很好地验证了其重要性,为产业发展积累经验,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落地。 大规模入场冬奥 作为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主办的首项国际大型赛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全部实现中和。为能保障绿色冬奥理念,被称为“终极环保车”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承担起了冬奥会期间交通重任。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共计投入使用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主运力开展示范运营服务,这是迄今为止在重大国际赛事中投入规模最大的。其中,大巴车数量创下有史以来氢燃料电池大型客车服务国际级运动赛事数量最多的纪录。 作为奥林匹克及残奥会全球合作伙伴,丰田是北京冬奥会的车辆提供大户。投放车辆包括丰田全新MIRAI第二代乘用车、首次实现本土研发及生产的丰田柯斯达中巴车、丰田-福田首次合作开发的大巴车,其中1辆MIRAI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专用车。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执行副总经理权藤宪治说道:“车辆的用途包括在高铁站、冬奥村、云顶场馆群、大跳台场馆群之间作为贵宾及运动员用车,在火炬接力、颁奖等辅助用车。” 此外,身为“东道主”,北汽集团旗下车型也为护航绿色冬奥做出贡献。据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有1223辆福田欧辉客车为冬奥赛事提供保障工作,其中有515辆氢燃料客车,占整体氢燃料客车比例高达60%。 “这些车辆创下有史以来氢燃料客车服务国际级运动赛事规模最大、车型数量最多的纪录。”福田汽车欧辉客车事业部研发副总裁刘继红表示,在延庆赛区闭环内使用的212辆欧辉氢燃料客车,是福田汽车、丰田、亿华通三方共同合作推出的氢燃料电池客车。 积攒应用经验 乘坐冬奥会“东风”,也推动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因此被称为“终极环保车”。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可实现-30℃低温启动、-40℃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大巴车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以上。不过,尽管氢燃料电池汽车优势明显,但全球范围内落地量产在售车型并不多,基本以商用车为主。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为1556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表示,燃料电池车在商用车领域已开始应用,但乘用车技术门槛比较高,形成规模仍需要时间。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成本过高,同时储氢、运氢、加氢每个环节都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制约因素逐渐解决才能实现产业化。 虽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仍面临如何降低成本和拓展使用范围,但在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冬奥会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是一次很好的试验,更是对全产业链的一次考验。有利于改进产品技术,有利于产业上下游完善,更能提升外界对该产业的认知和影响力。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冬奥会的顺利进行,企业对产品多方调试做了完善准备,从而也积累了经验。刘继红表示,此前福田在海拉尔完成极寒测试,并通过国内首次氢能客车侧撞试验。采用电安全技术、氢安全技术、氢电耦合安全系统,全方位保证了氢燃料电池客车整车安全性。 不仅车企,负责车载储氢系统的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冬奥会前研制的70MPa储氢瓶突破进口高强度碳纤维的封锁管制,实现替代化应用,解决了纤维的“卡脖子”技术。北京天海氢能装备有限公司总工岳增柱表示:“我们在冬奥会期间,实现70MPa氢燃料车辆批量运营的140辆氢燃料大巴率先应用,作为通勤用车。”颜景辉认为,冬奥会的场景化应用,推进了产业在产品和供应端的完善,为产业后期发展铺路。 在政策方面,冬奥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标准制修订。据了解,为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上使用,推动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试验方法》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等标准。 车企纷纷入局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在成为风口。去年3月,氢能正式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截至2021年,我国政府累计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经费超过20亿元;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氢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汽车交通处副处长吴志全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氢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北京市正在落实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车示范城市群建设。 地方加紧布局推出利好政策外,氢燃料电池汽车亿万级基盘下,车企也纷纷入局。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测算,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由2020年的7352辆增长至2025年的10万辆,至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亿元。 看到百亿的市场前景,车企布局也在加速。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之前推出至少10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并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占率达到10%以上。上汽集团旗下捷氢科技方面表示,预计2025年氢燃料电池将迎来第一个拐点,保有量或达到10万辆;2030年迎来第二个拐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将增加至100万辆。 除上汽集团外,长城汽车氢能战略中提到计划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落地全球首个100辆49吨氢能重卡;2022年并行氢燃料电池多种清洁应用项目群。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之前推出至少10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并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占率达到10%以上。此外,跨国企业中,现代汽车集团正在开发基于氢燃料电池重卡XCIENT FUEL CELL打造的牵引车,计划于2023年发布。宝马集团也将小规模生产BMW iX5 Hydrogen氢燃料电池车,或于2025年正式量产。 在刘继红看来,氢燃料客车的普及脚步必将加快,逐步成为长行驶距离的联络线城郊公共交通及长续航里程城间客车的主力选择。未来,随着氢能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氢燃料客车还将凭借安全、舒适、低碳的优势扩展到更领域。
  • 《氢能,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8
    • 打通氢能应用链,以碳中和为目标,以整体性的视角规划中国新的能源体系,在适宜布局氢能的区域、产业进行相应的投资。 氢能产业是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023年以来,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氢能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和创新,中国石化等公司主导的大型绿氢项目落地,绿氢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灰氢,为钢铁、化工等行业的脱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进入放量提速期,宇通客车等公司迎来相关业务增长。当前我国氢能源迎来发展热潮,尽管相关产业发展晚于欧美日韩,但发展速度迅猛,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已逐渐赶上西方国家。作为“电能替代”,氢能源应用范围可以覆盖交通出行、工业生产、能量转送、电网储能调配等领域,使氢能源行业有望成为能源转型支柱行业。 利好政策不断加持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赋能,2024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创建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我国将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首次将“氨”作为重要储氢载体列入重点攻关方向,明确提出开展“氨氢储能”示范。 氢能产业政策由国家层面“自下往上”,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力。根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安徽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安徽省将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细则(试行)》提出对绿电制氢项目市区两级联动给予电费支持,并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给予最高1500万元补助。 作为全国重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建设创新园、培育大产业”总体思路,明确发展氢能产业要依托新能智能专汽和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新能源商用车整车龙头引领,提升氢能商用车产业能级,以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为契机,加快推进氢能商用车产业化。 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杨明表示,随州致力于育强链主企业、建好氢能产业园、加快加氢站建设、构建场景闭环,并规划布局了占地160亩的氢能源产业园,为氢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研发生产基地。同时,随州深挖新能源制氢资源禀赋,布局绿氢制取产业链。“在上游制氢环节,目前我国氢气主要来自灰氢,未来利用风光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氢)将成为发展趋势。随州是湖北风光电资源大市,截至2023年10月,随州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322.81万千瓦,占湖北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0.42%。未来将充分利用风光电资源优势,推动国家能源集团实施制氢项目,打造华中地区绿氢产业高地。” 此外,随州借力氢气储运装备生产耦合条件,布局氢能装备产业链。随州多家企业拥有压力容器生产能力,全市危化品罐式车生产企业20余家,年产危化品罐式车1万余辆,占全国60%以上,相关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高,具备批量生产储氢罐的储备能力,储氢瓶研发正在突破中。随州将高起点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以光伏绿氢制取、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氢能商用车等项目为重点,“串珠成链”贯通氢能装备完整闭环,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氢车上阵 在氢能落地和商业化模式中,氢能汽车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模式之一。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示范叠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更是让氢能成为燃料电池行业焦点。其中,作为北京大兴区重点引进的氢能高科技企业,英博新能源直接与车辆运营平台合作,在北京投放了一批30辆燃料电池客车,用以承接部分北京日常防疫任务和奥运会、残奥会的通勤保障工作。 作为“国家队”,国家电投集团为冬奥会服务投入了200辆氢腾大巴。氢能车的核心是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负责这批氢腾大巴研发工作的大国工匠、氢燃料电池自主化技术先行者、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荣茂为了加快研制速度,在研制电池质子交换膜和碳纸的同时,第一时间组建发动机研制团队,跨界机械领域,开始双线推进。柴荣茂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冬奥会创造了有史以来几个第一:第一次逾千辆燃料电池汽车集中运行,第一次在大型国际赛会上大规模使用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主运力,第一次国产自主化技术和国际一流品牌在同一赛道竞争,第一次新能源汽车在严寒冬天野外场地进行长达数月(包括热身赛)的服务。” 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则凭借氢能转型,从濒临破产的绝境走上行业转型前沿,并于去年11月发布了全球首款正向研发的千公里续航气态氢能重卡。针对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发展需要,新楚风新增加氢站、氢燃料发动机测试台架、焊装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具备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研发、生产、验证能力。 根据中汽协统计,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3367辆,约占0.049%。2023年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30.4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3996辆,约占0.048%。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氢燃料电池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如锂电池,加之规模化程度不同,致使氢燃料电池成本当前高于锂电池成本。 相比于锂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新能源电池,氢燃料电池具有氢储能能量密度高、零污染零排放、补给速度快、续航能力长、整车重量轻的优点。氢储量丰富,可从海水中开发。氢气热值大约是石油的3倍,产物却只有水,水可以再次分解氢。“氢燃料电池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锂离子电池则含有很多重金属,如果回收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加氢耗时在5分钟左右,续航一般超过500公里,锂电池充电时间长,续航较短。在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续航里程大打折扣,氢燃料电池则不受影响。”广州海珀特科技有限公司CMO段清泉说。相比于锂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新能源电池,氢燃料电池具有氢储能能量密度高、零污染零排放、补给速度快、续航能力长、整车重量轻的优点。氢储量丰富,可从海水中开发。氢气热值大约是石油的3倍,产物却只有水,水可以再次分解氢。“氢燃料电池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锂离子电池则含有很多重金属,如果回收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加氢耗时在5分钟左右,续航一般超过500公里,锂电池充电时间长,续航较短。在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续航里程大打折扣,氢燃料电池则不受影响。”广州海珀特科技有限公司CMO段清泉说。 由此,加之技术的进步以及燃料电池关键卡脖子的“八大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都有补贴等政策的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柴茂荣建议,我国应该加快放开乘用车市场,通过规模化降成本和技术迭代,提高安全性、可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把乘用车发展起来,量才能上去,成本才能降下来。燃料电池汽车,乘用车是绕不开的路,因为它具备了电动车的电子化和燃油车的逆变器,等于前面是电动车,后面是燃油车,是这样一套装置,所以它具备燃油车的高安全性、低成本和加‘氢’速度快的优点,又有电动车的可靠性和长寿命、高环境适应性这些条件,从零下40℃到零上60℃,整个工作范围非常广,而且加速、启动非常快,这就是最大的特点。”同时他指出,我国交通前景将以重卡、公交为突破口,建立“柴”改“氢”的工业示范,布局加氢站,扩大氢能的利用规模,逐步拓展到乘用车领域,而且在船舶方面要开发新用途。 段清泉分析称,在面向全生命周期TVO最大化的前提下,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场景原则,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路线将会在商用车领域共存,但产值最大的公路物流,特别是高速、重载和长运距的公路干线物流是氢燃料电池绝对优势应用场景。“在2026年前以政策主导推动为主,2027—2030年政策和市场共同驱动,2030年后全面进入市场化驱动。保守估计在2030年,氢能车年销量突破8万台,保有量突破40万台;乐观估计在2030年,年销量突破40万台,保有量突破100万台。” 氢能未来可期 虽然氢能离大规模产业化尚有一定距离,但其行业发展、尤其是系统应用方面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趋势。在小型交通设备的产业化应用上,广东蓝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例400w水冷型氢能两轮车。据悉,该车单次续航突破120公里,核心系统运行寿命突破1.5万瓦时,相关性能指标均达行业领先水平,可实现零碳排放,且比锂电更安全环保,比风冷氢能技术更稳定持久。这项国内领先技术成果已进入量产准备。与此同时,可用于快递等行业的蓝轩水冷型氢能三轮车也已研发成功。该系列产品的技术特点与产业化前景得到柴茂荣先生的高度赞誉。 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万~200万吨/年。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柴茂荣认为,中国氢能发展的第一步是在10年到15年内把氢的应用链打通,提高氢能利用的经济性。第二步是把减碳作为目标,再用10年至15年的时间投资研发可再生电力制氢、热解制氢、光催化制氢等绿氢制取技术,降低这些技术路线的成本。第三步是以碳中和为目标,以整体性的视角规划中国新的能源体系,在适宜布局氢能的区域、产业进行相应的投资。“目前中国在氢能普及度上落后于日本、德国,未来衡量中国氢能是否普及的标志就是看氢能乘用车是否获得较大的市场,原因在于氢能车续航距离远,氢的成本将比油低。”柴茂荣预测,2060年前后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比当前增加20%至30%,届时除电力外,氢能、热能也会是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 段清泉分析称,氢能实现商业化的关键,从上游制氢来看,随着技术发展,绿氢成本逐步降低,有望突破氢能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从中游储运氢来看,需进一步推动产业化、技术革新,降低成本;从下游氢能应用来看,应推动在交通、工业、发电等领域的应用。 来源:《小康》· 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