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气溶胶沉积在室温下形成的BaTiO3薄膜中残余应力的同步x射线微衍射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8-06
  • 利用同步加速器x射线微衍射分析了在室温下气溶胶沉积在钢基板上的BaTiO3陶瓷膜的厚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梯度在通过电影和最大应力分布是明显的双轴压应力作用观察800−?MPa的接口。由于薄膜与衬底之间的热膨胀失配,热处理被发现可以放松内部的压缩应力。铁电反应的变化与热处理后应力状态的变化有关。这一分析对于开发具有AD薄膜的微纳米电子器件至关重要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

相关报告
  • 《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对三相辅助多相钢的应力划分:原位高能x射线衍射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4-24
    • 采用原位高能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铁氧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应力划分,以及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应力划分主要发生在弹性和弹塑性区,由“应力反馈机制”激活。在弹性区域,铁素体应力的增加速率随马氏体的突然增加和残余奥氏体应力的增加而减小,这表明铁素体向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应力传递。在变形过程中,马氏体变形首先发生在碳含量低的残余奥氏体中,其次是含碳量高的奥氏体,这是一种“选择性转换机制”。此外,残余奥氏体中平均碳含量的增加随着残余奥氏体逐渐转化为马氏体而不断增加。残余奥氏体应变与工程应力的演化与马氏体应变相似,但奥氏体应变在均匀变形结束时高于马氏体应变,这与残余奥氏体的高碳含量有关。采用原位高能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铁氧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应力划分,以及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应力划分主要发生在弹性和弹塑性区,由“应力反馈机制”激活。在弹性区域,铁素体应力的增加速率随马氏体的突然增加和残余奥氏体应力的增加而减小,这表明铁素体向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应力传递。在变形过程中,马氏体变形首先发生在碳含量低的残余奥氏体中,其次是含碳量高的奥氏体,这是一种“选择性转换机制”。此外,残余奥氏体中平均碳含量的增加随着残余奥氏体逐渐转化为马氏体而不断增加。残余奥氏体应变与工程应力的演化与马氏体应变相似,但奥氏体应变在均匀变形结束时高于马氏体应变,这与残余奥氏体的高碳含量有关。 ——文章发布于2018年5月30日
  • 《原位x射线衍射测量和晶格动力学的原位x射线衍射测量》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27
    • 在固体材料中,压力驱动的冲击波会造成极端的破坏和变形。了解这种变形和相关的缺陷是在研究各种现象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包括行星形成和小行星撞击、2、3、星际尘埃云的形成、弹道穿透器、航天器的屏蔽以及高性能陶瓷的延展性。在晶格层上,塑性变形的基本机制是两种(以镜像晶格形成的结晶)和滑移(即产生和移动的晶格错位),但在变形过程中,确定哪些机制是活动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摘要对晶格缺陷、9、10、11等特征进行了典型的实验,研究了变形后试样的微观结构,并对后冲击退火和混响进行了复杂的分析。此外,测量也被限制在相对适中的压力下(小于100兆帕)。在原位x射线衍射实验中,可以对材料的动态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但直到最近才被应用于冲击压缩,15,16,17,并且还没有提供对相互竞争的变形机制的详细的洞察。在此,我们将x射线衍射实验用飞秒的分辨率,在微结构过程中捕捉到的微结构过程,从而驱动冲击波驱动的形变。为了证明这一方法,我们以其高冲击阻抗和高x射线的不透明度,对高能量密度物理的一种重要材料进行压缩。钽也是一种材料,以前的冲击压缩模拟、19、20和实验,9、10、11、12,都提供了关于支配变形机制的相互矛盾的信息。我们的实验揭示了在十秒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两种情况和相关的晶格旋转。此外,尽管在双晶和强烈的冲击波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联系,我们发现在高压(超过150千兆帕)的情况下,从两种状态转换到位置滑脱控制的可塑性,一个恢复实验无法准确获得的机制。本文所展示的技术将有助于研究冲击波和其他高应变率现象,以及由可塑性引起的广泛的过程。 ——文章发布于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