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法国光伏市场潜力巨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10
  • 最近,因为马克龙国事访问,中法经贸关系升温。4月6日,中法36家企业更是签署了18项战略合作协议,涉及甲醇动力、生物质能、海水淡化等多个绿色、新能源项目。

    那么,法国的光伏市场究竟如何,又有哪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布局法国光伏市场了呢?

    01

    未来三年多,至少新增到20GW

    今年3月,法国初创公司SolarinBlue在距离法国塞特港1.5公里的地中海部署海上光伏

    根据法国政府统计研究部 (SDES)数据,截至2021年9月,法国光伏电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仅为13.2GW,2022年,法国的光伏装机达到14GW,成为欧洲第三大装机规模的国家。

    尽管排名很高,但在2021年时,法国的光伏发电仍然落后于水电和风能。

    根据法国2022年时的预测,到2026年,法国整体光伏容量将增加到20GW。从现在算起,平均下来每年要实现2个GW的装机。当然,这也意味着光伏将成为法国在未来几年中的第一可再生能源。

    法国对于光伏的激励政策还是比较到位的。

    法国政府为太阳能光伏提供详细的激励措施,例如对户用光伏实施上网电价,允许能源生产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售电。法国政府提供的另一种激励措施是,支持自用的光伏系统,以及增加电网盈余,但只有100千瓦峰值以下的屋顶光伏装置才有资格获得资助。

    鉴于以上,在2022年法国国内太阳能用户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太阳能发电有信心。户用光伏数量的增加,反映了这种信心,特别是在功率低于三千瓦的细分户用市场增长很快。

    另外,法国政府对于光伏的政策力度比较大。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去年11月,法国参议院赞成,从今年7月起将强制要求停车场安装分布式光伏,这部分市场需求大约为11GW。

    02

    马克龙的100GW总目标

    去年2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布了法国的光伏产业发展目标:到2050年,法国要实现100GW装机规模。

    另外,到2030年之前,法国将投资10亿欧元,鼓励光伏电池和组件以及海上风机的本地化生产。法国政府认为,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的工业自给自足,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降低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

    除此之外,在2050年之前,法国还将新增14座核电站。马克龙此次访华,中核集团就和法国电力集团签署了《关于“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谅解备忘录》。

    马克龙指出,核能是该国能源安全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大支柱是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马克龙表示,可再生能源需要“大规模”开发,因为这些技术不像核反应堆那样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开始发电。

    马克龙的讲话得到当地太阳能协会Enerplan的欢迎。因为过去几年该国的光伏部门几乎已经解散了,而现在,一切必须迎头赶上。

    马克龙的可再生能源计划虽然宏大,但与东部邻国德国相比,仍然相形见绌——德国的光伏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60GW。德国的目标也更宏大,时间表更迫切:计划到2030年,部署至少200GW的光伏装机总量!

    03

    哪些中国企业在行动?

    马克龙与中国企业家张雷

    2021年6月,远景旗下公司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和雷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总统马克龙就曾亲临现场。

    众所周知,碳足迹认证是进入法国市场极其重要的考量指标,在全球市场准入中一向以严苛的要求而闻名。尽管法国的市场很诱人,但目前大部分中国硅片、电池、组件厂商因无法取得碳足迹认证而被法国市场拒之门外,竞争力较低。

    阿联酋Al Dhafra工厂位于阿布扎比南部沙漠地带,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

    晶科能源是较早进入法国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2009年,晶科就在法国在法国中部地区蒙彼利埃建立了子公司。历经多年发展,晶科已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已成为法国多个光伏电站的组件供应商。2020年,晶科电力还联手法国电力,中标阿联酋水电公司(EWEC)的阿布扎比光伏电站项目,项目装机容量高达1,177兆瓦,晶科提供其中的635MW组件。

    阿特斯也相对较早。2018年初,阿特斯宣布与法国电力合作,组建合资公司生产高效硅锭和硅片。双方还一起在巴西开发光伏电站。2019年,阿特斯还与法国电力北美签署常年光伏组件供应协议,一个订单就高达1.8GW。

    去年8月,协鑫集成宣布,其182和210大尺寸PERC系列高效组件已获得法国碳足迹认证证书,碳足迹平均值为400至450千克二氧化碳/千瓦,较业内公司同型号产品碳排放平均值低约10%至20%,具有显著低碳优势。

    去年10月,通威股份旗下叠瓦Terra全系列组件产品通过了法国权威机构Certisolis授予的碳足迹证书,这为通威叠瓦Terra全系列组件产品全面进军法国光伏市场打通了重要一步。

    今年初,隆基绿能全系列硅片产品顺利通过法国ECS碳足迹认证。此次获得的碳足迹认证涵盖了硅片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包括原料、制造、运输仓储等阶段。

    在和法国的合作方面,天合光能出师不利。

    2022年7月,天合光能和公司高管遭到法国能源巨头达道尔起诉,索赔2亿美元,原因是由于美国启动的反规避及暂扣令,天合光能未能如期交付900MW光伏组件。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21454.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对于纤维素乙醇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7
    • 纤维素乙醇,是以农作物秸秆与壳皮、林业边角料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制造而成的燃料乙醇。为应对能源危机、保护生态环境,燃料乙醇受到关注。一直以来,乙醇是以粮食为原料制得,随着燃料乙醇需求攀升,此领域粮食消耗量不断增加,纤维素乙醇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可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粮食浪费,因此被寄予厚望。 全球农作物秸秆产量庞大,以我国来看,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达到9亿吨以上,早期主要处理方式是焚烧,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纤维素乙醇技术发展可行性高。我国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能够产生显著的综合效益。一是促进环境保护。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雾霾问题,秸秆焚烧是雾霾的季节性污染源之一,禁绝秸秆焚烧是京津冀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紧迫任务。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纤维素燃料乙醇,推动农作物秸秆高值利用和高端转化,能够解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焚烧问题。同时,纤维素燃料乙醇有利于碳减排,为履行我国在2015年气候变巴黎大会上作出的“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承诺作出积极贡献。二是促进能源替代。生物燃料乙醇是交通运输液体燃料中里唯一能够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而纤维素燃料乙醇是代表生物燃料乙醇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生物液体燃料,能够有效替代化石能源。三是促进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生物质中的糖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形式存在,其中,纤维素糖使用传统发酵法可以转化为乙醇,而半纤维素糖转化难度高,并且,不同的植物纤维素成分存在差异,因此纤维素乙醇技术难度高。 现阶段,纤维素乙醇制备工艺主要有酸水解法、酶水解法、发酵法、联合生物加工法等。其中,酸水解法包括浓酸水解与稀酸水解两种,其收率较高,可处理不同原料,但存在污染性;酶水解法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但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发酵法与联合生物加工法仍在探索过程中,特别是联合生物加工法理论上是最优良的纤维素乙醇生产方式,因此其技术研究还在不断深入。 根据新思界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纤维素乙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在海外市场中,已经开始纤维素乙醇商业化布局的企业主要有美国POET-DSM、德国Clariant、意大利Beta Renewables、巴西GranBio等。全球纤维素乙醇行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乙醇汽油覆盖率提升,利好我国纤维素乙醇行业发展。2017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此背景下,我国纤维素乙醇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分析人士表示,纤维素乙醇行业发展具有缓解能源危机、资源再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突出优点,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因此受到全球多个国家的关注。纤维素乙醇原材料来源广泛,随着生产技术不断突破,正在逐步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与国外相比,当前我国纤维素乙醇行业也面临一定程度的瓶颈。一是秸秆低密度、高分散、难储存,收储运易受到季节、气候、地域和道路等因素制约,导致原料收购成本高、可持续供应难度较大。二是我国纤维素燃料乙醇产业化技术和装备成熟度不高,投资门槛高,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三是新兴产业尚处于商业化初期,还缺乏有力的财税扶持政策。四是纤维素燃料乙醇与粮食燃料乙醇在终端消纳上没有区别,在成本远高于其他燃料乙醇产品的情况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为此,专家建议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纤维素乙醇:一是大力支持纤维素燃料乙醇产业化技术创新。在纤维素预处理、酶制剂和戊糖发酵等关键技术基本成熟基础上,推动技术集成优化和完善。二是出台实质性财税扶持政策。参照国外成熟做法和国内相关领域经验,阶段性对纤维素燃料乙醇提供政策扶持,以加快我国纤维素燃料乙醇规模化、商业化进程加强纤维素燃料乙醇优先消纳保障。三是对纤维素燃料乙醇给予优先消纳权,明确要求石油企业应足额消纳纤维素燃料乙醇,并对纤维素燃料乙醇企业产品销售在销量、价格上给予差别化保障。
  • 《什么是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第一的最重要原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01
    • 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主要是由中国光伏企业完成的。现在每隔几天,就有新的最高光伏转换率出现,也主要是由中国光伏企业实现的。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用一向含蓄的官方语言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领先世界的产业”。 在其他产业,有一两个企业领先世界就不错了,可在当前的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世界前十的企业几乎都是中国的; 在其他产业,中国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但技术未必领先,可在当前的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产品全球市场份额无不占据70%以上,各项最先进的技术指标也几乎都是中国企业创造的; 在其他产业,中国产品全球领先但生产产品的装备未必领先,可在当前的光伏产业,不仅产品全球领先,生产产品的装备正在全面领先。更重要的是,许多中国光伏产业标准正在成为世界标准。 促成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第一的原因有很多,但哪个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老红对此想了很久,却没有答案。 为了回答问题,老红回顾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中国有了几家小规模生产的民营光伏企业,但需求市场很小。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初始阶段; 2004年在补贴政策的扶持下,欧洲光伏需求市场的突起,使得中国产生了十家左右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民营光伏企业。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次大发展阶段; 2011年欧美国家开始的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带来数家中国领先世界企业的倒闭。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次调整阶段; 2015年在中国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国内光伏需求市场出现并快速增长,带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成长。这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二次大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之前,几乎是民营企业的独占市场,在此阶段之后,国有企业快速在应用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2018年的“531”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中国光伏产业进入第二次调整阶段。“531”代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新冠疫情成为淘汰落后光伏企业的加速器。 为了回答问题,老红分析了决定一个产业繁荣与否的几大要素: 机遇要素。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机遇,和许多新兴产业一样,中国光伏产业也是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国的新兴产业都具有领先世界的可能性; 资本要素。规模经济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除了“双反”时期,资本对光伏产业始终是追逐的,但程度远不如互联网、AI、IOT等高科技产业,风险资本更是鲜有进入; 技术要素。光伏是高端装备加工产业,不是典型的高技术企业,和所有同类企业一样,同样经历早期从装备到技术都是依靠境外的落后局面,早期的光伏产业可能更有甚焉; 政策要素。因为2021年以前的中国光伏产业是需要补贴的产业,政策要素至关重要。但在不同时期,国家对各行各业都曾出台过扶持政策。国家对光伏产业是大力支持的,但是很难说有格外的支持,补贴数字也一定不是最多的; 企业家要素。中国的各行各业都不乏了不起的企业家,通讯行业的任正非、互联网行业的马云更是世界级的企业家,中国光伏产业有世界级的影响力,但是中国光伏企业家目前远远达不到这样的影响力。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精准回答光伏产业成为世界第一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中国的各行各业都非常努力,甚至比光伏产业更加努力,可为什么偏偏光伏产业成为了世界第一? 长时间的比较和思考,老红注意到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经历是其他产业没有的: 一个是最独特的国际市场基因和经历。麦肯锡曾结论:“虽然中国作为全球大国,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但中国经济尚未全方位实现与世界融合”。光伏产业不是这样,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中,没有比光伏产业更“与世界融合”、更具有国际企业基因和国际市场经历的了。以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例,从企业的国际市场基因看,它和中国光伏企业很相似,早期都是在国际资本市场完成融资;从企业的国际市场经历看,它和中国互联网企业很不相似,互联网企业的早期市场是国内,光伏企业的早期市场百分之百是国外。互联网企业经过长期努力,到目前海外收入占比,腾讯不到10%,阿里巴巴也就20%。光伏企业则完全不同,从诞生到“双反”之前,光伏产品99%出口,“双反”之后许多企业出口比例降到30%,“531”之后各光伏产业链龙头企业又快速把出口比例提升到70%。这一数字可以比肩世界最著名企业,连续7年占据“世界500强企业”第一的沃尔玛,其境外门店数占门店总数的58%;华为海外收入占比70%;苹果、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的企业利润大部分来自境外。一个产业要成为世界第一,首先必须是世界的产业。 一个是少有的把补贴政策逼到绝境的经历。中国许多产业都离不开扶持政策,但是把扶持政策逼到“欠补”上千亿、逼到违反《可再生能源法》绝境的,恐怕只有光伏和风电产业。更有甚者的是,明明风电巨额“欠补”已是前车之鉴,光伏企业还要重蹈覆辙。“十三五”规划是太阳能发电装机1.05亿千瓦,结果建成了2.04亿千瓦。虽然这不是主动的集体意识,但却是光伏企业都知道的必然结果。通过“欠补”,光伏产业把国家扶持政策利用到了极致。 过去知道光伏产业的人,没有不知道“两头在外”和“双反”这两个概念的,现在知道中国光伏产业的人,没有不知道“欠补”和“531”这两个概念的。这些概念,当时看是悲哀的,现在看也许恰恰就是它们成就了今天世界第一的中国光伏产业。如果第二个经历还有风电产业,那么第一个经历光伏产业独一无二。 这两个经历的本质,其实是中国光伏产业在争取生存空间的时候,比其他产业更顽强。这种顽强,把国际市场逼到“双反”,把国内市场逼到“欠补”。而能够如此顽强、承担如此风险的,也只有朱共山、高纪凡、曹仁贤等这样一批优秀的民营光伏企业家们。据此,中国光伏产业世界第一的成功之路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