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年产2.3万吨绿氢一体化项目获批》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08
  • 近日,中能建敖汉旗及元宝山区风光制氢氨一体化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批准,这是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发的首个绿氨项目,进一步拓展了氢能公司业务版图。

    成立三年来,氢能公司深入贯彻中国能建“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以中央企业的责任担当,助力能源化工耦合低碳绿色发展,已经投资建设了兰州新区氢能产业园制储加用氢及配套光伏项目、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能建石家庄鹿泉区氢能产业四网融合示范项目等。中能建敖汉旗及元宝山区风光制氢氨一体化项目的获批,填补了氢能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绿色氢基能源基地建设的空白。

    项目总投资40亿元,规划建设风光新能源500MW,年产2.3万吨绿氢和12.8万吨绿氨,与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在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氢能公司将继续深耕绿氢“制储运加用研”领域,为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能建之力、贡献能建之智、展现能建之为。

    中能建敖汉旗及元宝山区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元宝山区制氢氨部分),拟新建制氢氨厂一座,建设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区及必要的辅助生产装置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座220kV降压站和75MW/75MWh电化学储能。并采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制合成氨,年产氢约2.3万吨、氨约12.79万吨。


  • 原文来源:https://www.chemall.com.cn/news/show-202836.html
相关报告
  • 《内蒙古呼伦贝尔氢通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获批》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01
    • 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氢通风光制氢 一体化项目 获批。 项目总投资185100万元,建设规模及内容包括,光伏占地面积1.07万亩,制氢工厂面积240亩,新建240MW/310MWp光伏电站一座;36MW/144MWH储能电站一座;110kV(2×24MW)变电站一座;110kV架空线路2.5千米及观光游乐设施。 呼伦贝尔氢通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是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选址在呼伦贝尔经开区谢尔塔拉项目区,新建300MW光伏基地及储能制氢储氢装置,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绿电4.86亿度、绿氢8942吨,对于优化经开区用能结构,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目前项目已获得自治区能源局批准并完成备案,施工队伍已经入场。 详情见下:
  • 《投资超28亿元!中船风电内蒙古绿氢制绿醇项目获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19
    • 国际能源网获悉,1月17日,中船通辽市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制氢制甲醇项目获备案。 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单位:中船风电(通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中船通辽市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制氢制甲醇项目 建设地点:通辽市--科尔沁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木里图园区 总投资:285300万元 计划建设起止年限:2024/06至2026/06 建设规模及内容:安装72000Nm3/h电解水制氢和纯化系统,安装生物质气化装备,以及年产约18万吨甲醇合成装置,配套建设生产车间、办公楼以及辅助配套设施 此前根据报道,2023年2月,中船风电签约50万千瓦风电制氢制氨一体化项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约定,中船风电公司将在通辽“十四五”期间有序落实投资计划,助力通辽打造蒙东氢能装备制造、高端铸造及氢能制储运用科研示范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2023年9月该项目的备案内容为: 总投资:215470万,制氢制氨工厂选址在科尔沁区木里图工业园区化工聚集区,风电场规划总容量50万千瓦,制氢工厂配置36套2000Nm3/h碱性电解槽设备、气液分离及纯化装置、压缩空气、冷却水等附属系统,年制氢量约2.26万吨,全部用于制氨,年产12.83万吨合成绿氨装置、建设生产车间、办公楼及辅助配套设施。 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风电”)是一家专业化风电投资开发运营公司。依托集团公司风电全产业链资源,打造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工程建设、风场运维团队以及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平台“中船101”和海上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力量,先后开发建设了新疆三塘湖、景峡、木垒和内蒙古黄旗、白旗以及山西寿阳、大连庄河等一批陆上、海上风场,累计开发投资风场装机容量近300万千瓦。 绿色甲醇开辟了氢能大规模安全应用新赛道,氢醇成为氢能落地应用的有效载体。此外,绿色氢醇可“有效固碳”,提升“碳中和”的落地性与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