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用于伤口敷料的物理性质》

  • 来源专题:食品制造与检验技术
  • 编译者: huangzheng
  • 发布时间:2015-11-04
  • 干燥制备生物膜 (DFBF)是通过向均质细菌纤维素添加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制备的。

    DFBF采用过氧化氢制造表现出较高的力学性能、亲水性和透湿性。

    98.5%水分含量的DFBF复合凝胶对成型具有适当流动性。

    DFBF在伤口敷料时有渗出物的吸收和控制药物释放的潜力。

    DFBF在24小时内具有生物相容性并逐渐释放柚皮苷达80%。

相关报告
  • 《细菌纤维素:可再生材料的福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02
    • 细菌纤维素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医学领域,如植入物和人造器官。图为:耳朵状的超疏水型细菌纤维素 图片来源:Luiz G. Greca 细菌纤维素(BC)纳米纤维有望成为可持续发展材料的基石,其潜力可超越传统合成材料。BC作为最纯净的纳米纤维素之一,形成条件是:使培养基和空气界面处的好氧细菌接触到氧气。B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高热稳定性、高机械强度等优异性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用材料,在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医学领域(可作为组织再生材料,如植入物,伤口敷料,烧伤治疗和人造血管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阿尔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在《Materials Horizons》 杂志上,向大家介绍了一种简单且可定制的工艺,利用超疏水界面,通过精细地设计使细菌与氧气在三维和不同长度的尺寸上接触,从而形成空心无缝的可预处理的纳米纤维素基。 “首先借助于一个简单易行的三维生物加工平台,我们通过高分辨率的几何图形演示了空心和复杂物体的制造过程,更多有趣的功能可以通过多区域功能化和封装实现。例如,采用金属有机框架实现对颗粒或酶的原位封装,金属纳米颗粒可以采用等离子体吸附实现,还有利用胶囊系统改变热和化学抗性。”奥兰多罗哈斯教授解释道。 生物纳米技术给予了人们的不仅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新的探索方式,人造器官的支架在生物医学领域也会有新的突破。未来,生物工程挑战在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或微生物共培养,进一步制备出具有高度控制的组成,性质和功能的复合材料。 原文来自:sciencedaily,原文题目:A simple method developed for 3-D bio-fabrication based on bacterial cellulose,
  • 《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辅助生物合成细菌纳米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体外伤口愈合的分子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9-17
    • 背景:近年来,细菌纳米纤维素(BNC)基纳米复合材料被开发用于促进BNC创面敷料的愈合性能和抗菌活性。分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参与愈合进程的基因和通路的相互作用。 目的: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银(BNC/Ag)纳米复合膜作为生态修复创面敷料,评价其物理、细胞毒性和抗菌性能。采用生物碱/Ag生物膜对创面进行体外分子生物学研究,评价其与创面愈合相关的基因表达。 研究设计、材料和方法:利用瓜蒌苦橙提取物在新分离的细菌纳米纤维素(BNC) RM1中形成银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此外,还对纳米复合材料的膨胀性能和银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在体外促进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伤口愈合的能力。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具有重要愈合作用的基因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影响愈合的关键基因。 结果:制备了粒径在20 ~ 50nm的球形银纳米颗粒,并在BNC结构中进行了浸渍。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活性与抑制区域从7±0.25到16.24±0.09毫米对皮肤致病菌。与人成纤维细胞(HDF)相容,可促进体外创面48h后愈合。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TGF-β1的基因,MMP2,MMP9,CTNNB1,Wnt4,在伤口愈合hsa-miR-29b-3p hsa-miR-29c-3p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纳米复合材料对愈合中的基因表达有影响。因此,BNC/Ag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在短时间内以简单的方式治愈伤口。 结论:这种生态友好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愈合性能,证实了其作为创面敷料的潜在用途。 ——文章发布于201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