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揭示神经调节肽NMU/NMS选择性识别神经调节肽U受体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4-20
  •  2022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徐华强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eptide selectivity and activation of human neuromedin U receptors”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报道了两类神经调节肽U受体亚型(Neuromedin U receptor 1/2, NMUR1/2)分别结合内源多肽激素——神经调节肽U(Neuromedin U, NMU)和神经调节肽S(Neuromedin S, NMS),以及Gq蛋白信号复合体的四个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该家族成员独特的配体识别选择性和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

      NMU和NMS是人体内源神经调节肽家族的重要成员,两者羧基末端氨基酸组成和末端酰胺化修饰(FLFRPRN-NH2)高度保守。两类神经调节肽通过激活人体中枢和外周组织的NMUR1和NMUR2,发挥多样而复杂的生理功能。例如,NMU是参与人体胃肠道免疫调节的重要角色,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它与炎症发生以及先天淋巴细胞的活性调控息息相关;NMS作为在大脑的视叉上核高度表达的神经肽,它主要参与调控“时钟”基因的表达,维持正常的生物节律;NMU和NMS在激活NMURs后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胃肠道运动两条途径来实现对能量平衡的调节,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前研究验证了它们对于肥胖症的卓越治疗效果,并伴随着更少的副作用。因此,NMURs已然成为当前治疗肥胖、生物节律紊乱和免疫炎症等重要疾病的热门靶标之一。由于两类NMURs呈现明显差异的组织分布(NMUR1主要分布于外周组织,而NMUR2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靶向NMUR2在调控机体能量平衡的同时,往往具有更低的腹泻等外周毒副作用,因此选择性靶向NMUR2亚型已成为当前抗肥胖症治疗药物研发的重要策略。然而,由于目前缺乏NMURs与内源性多肽配体激活态复合物的高精度结构,配体特有的识别和受体亚型选择性,以及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仍未解决,这也为开发靶向NMURs的选择性药物带来了巨大挑战。

      研究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的手段,解析了NMUR1和NMUR2两类受体分别结合NMU和NMS,以及下游Gq蛋白的4个复合物结构,分辨率为2.8-3.2埃(图1a);证实了多肽配体羧基末端P5P-R6P-N7P-NH2序列与NMURs作用模式的高度保守性,以及该序列在受体激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结构角度证实了多肽配体保守序列中的三个关键氨基酸(L2P-F3P-R4P)与两种NMURs亚型的互作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性,并结合分子对接模拟和多肽设计改造的相关报道,提出了该互作环境的差异决定配体选择性的新理论,为设计NMURs选择性激动剂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图1b-d);阐明了受体的E3.33和R6.5形成的保守盐桥对稳定受体的关键作用,解释了多肽诱导受体R6.55向受体螺旋核心摆动,引发下游疏水网络的重排的受体激活新机制,并丰富了人们对GPCR偶联Gq/11蛋白机制多样性的理解。

      研究团队于2020年创新性地利用NanoBiT tethering的方法稳定GPCR-G蛋白复合物,并解析了一类神经肽——血管活性肠肽与其受体VIP1R复合物的结构(Nat. Commun. 2020)。该NanoBiT tethering的方法目前已被用于解析超过40个GPCR复合物的结构。研究团队进而对包括血管加压素V2受体(Cell Res. 2021)、胃饥饿素受体(Nat. Commun. 2021)、缓激肽受体B1R和B2R(Nat. Struct. Mol. Biol. 2021)、胆囊收缩素受体1(Nat. Chem. Biol. 2021)、甘丙肽受体GAL1R和GAL2R(Nat. Commun. 2022),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Cell Res. 2022)等重要神经肽GPCR开展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本工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神经肽GPCR的配体调控等机制的理解。

      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药物所冷冻电镜平台收集。上海药物所2019级博士生游宠昭、上海科技大学与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章雨牧、上海药物所研究助理徐沛雨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蒋轶研究员和徐华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资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683-w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204/t20220420_6433658.html
相关报告
  • 《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内皮素受体多肽识别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9
    •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类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内源性多肽激素,包括ET-1,-2和-3三种亚型,由氨基段、羧基端和中部的α螺旋区组成(图1a)。ET-1是已知最强且作用最为持久的血管收缩肽之一。ETs通过作用于内皮素受体(ETRs)调节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ETRs由ETAR和ETBR两种亚型组成,属于典型的A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被ET-1激活后,ETAR和ETBR呈现相反的血管调节作用:ETAR激活导致长时间的血管收缩效应,而ETBR则介导血管扩张。内皮素系统对于维持血管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多种器官系统的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靶标之一。   ETs对两种ETRs亚型表现出不同的亲和力,其中ETAR对ET-1和ET-2表现出相当级别的亲和力(亚纳摩尔),但对ET-3的亲和力弱100倍,而三种ETs对ETBR 的亲和力相同。IRL1620是一种ETs多肽类似物,但其序列不含ETs的氨基段,可以高选择性地激活ETBR(图1b),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被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癌症的辅助治疗等。目前尚无针对ETAR亚型的结构研究,因此多肽识别ETAR的机制,以及两种ETRs亚型对不同内源多肽和多肽类药物的精确选择性机制尚不明确,这也是内皮素及其受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2023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蒋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段佳研究员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of peptide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of endothelin receptors”。本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内源性配体ET-1结合于ETAR/ETBR-Gq复合物的结构,选择性激动剂IRL1620结合于ETBR-Gi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0埃,3.5埃和3.0埃(图1c-e)。   该研究展示了ETRs激活的构象特征,表明ETRs对ET-1/-2/-3保守的识别机制。ETs的羧基末端插入ETRs的配体结合口袋对ET-1所诱导的ETRs激活至关重要。ETs的羧基末位残基W21与“Toggle switch”残基W6.48的直接相互作用触发了家族性ETRs的激活。科研人员进一步从结构的视角对ETRs的配体选择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两种受体亚型在结合口袋大小和受体胞外表面的静电电势的差异决定了配体对ETRs多肽的识别选择性。该研究成果在分子层面上揭示了ETRs与配体相互作用的机制,加深了对ETRs的激活以及对配体的选择性的理解,为设计靶向特定ETRs亚型的药物奠定了结构基础。   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由上海药物所高峰电镜中心收集。上海药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纪语婕、段佳研究员、袁青宁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华强研究员、蒋轶研究员、段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998-9
  • 《Nat Commun | 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课题组合作破解甲酰肽受体模式化识别甲酰肽的保守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5
    • 甲酰肽是一类在氨基末端(N末端)具有甲酰化甲硫氨酸的多肽分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甲酰肽受体 (FPRs)家族作为一类模式识别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 (GPCR),能够特异性识别来源于入侵病原体或宿主受损线粒体中的甲酰肽,在人体固有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FPRs由三个成员组成,包括FPR1、FPR2(也称为FPRL1)和FPR3,这些受体主要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中,被甲酰肽激活后,一方面诱导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激活,释放炎症细胞因子,促使炎症发生;同时,作为趋化物招募巨噬细胞等快速富集,引起活性氧的产生消灭病原微生物,并对病原体以及受损组织进行吞噬清除,在免疫防御和调节过程起重要作用。FPRs与趋化因子受体、过敏毒素受体(C5aR1),类二十烷脂质分子白三烯B4和前列腺素D2(BLT和CRTH2)受体一起构成Gi偶联的趋化因子受体家族,分属于A类GPCR的γ分支,主要通过偶联G蛋白家族中的Gi/o异源三聚体介导信号传递。   FPR1和FPR2在氨基酸序列上高度相似,然而,两者显示出不同的甲酰肽偏好性。FPR1倾向于高亲和力结合短甲酰肽,例如典型的甲酰肽fMLF (N-formyl-Met-Leu-Phe),而FPR2偏向结合较长的肽或具有特定序列的肽,例如酚溶性调节蛋白α(PSMα),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甲酰肽毒素。大量研究发现,FPR1和FPR2,尤其是FPR2,表现出明显的配体杂乱性,除了能够模式化识别广泛来源的甲酰化多肽配体外,还可以识别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不一样的非甲酰化蛋白或脂质配体,包括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HIV病毒来源多肽、鼠疫病原体耶尔森氏菌的致病毒素、β淀粉样蛋白以及脂质配体LXA4和Resolving D1等,表现出促进炎症或抗炎效应。开发偏向性激活FPR2消炎信号通路的激动剂药物是目前靶向哮喘、阿尔兹海默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前期,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课题组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并报道了首个甲酰肽受体FPR2结合多肽配体WKYMVm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结合多种实验方法揭示了FPR2的配体正性结合口袋特性以及配体识别多样性的可能结构因素(庞大的配体结合口袋以及构象活跃的胞外结构域),阐释了FPRs受体家族识别甲酰肽的潜在的保守识别模式。为进一步确证FPRs识别甲酰肽的保守机制以及配体结合多样性分子机制,科研团队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张诚课题组合作,解析了甲酰肽fMLFII激活下FPR1-Gi和FPR2-Gi信号复合物,以及抗炎多肽CGEN-855A和化合物Compound 43结合FPR2-Gi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2.9埃 - 3.2埃),并结合细胞水平功能分析揭示了甲酰肽识别并激活FPRs的保守模式,阐述了FPR1和FPR2结合不同长度甲酰肽的选择性决定因素等,为深入了解甲酰肽受体家族的配体识别和激活机理以及靶向FPRs理性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研究论文“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formylpeptides and diverse agonists by the formylpeptide receptors FPR1 and FPR2”于2月2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发现,甲酰肽fMLFII以N端朝口袋内部的方式结合到FPR1和FPR2上,与科研人员前期用计算机模拟得出的结论一致。结构比对发现,fMLFII在FPR1和FPR2中的结合模式高度相似,其N末端的甲酰基与FPR1/FPR2配体结合口袋内部保守的氨基酸残基D3.33, R5.38 和R5.42形成极性相互作用网络,这三个保守的氨基酸充当“钳子”的作用,将甲硫氨酸侧链以正确的构象定位到口袋底部由保守氨基酸W6.48 、P5.50、F6.44以及V3.40形成的狭窄的激活腔中,引起腔内氨基酸构象变化,进而激活FPRs,这表明FPR1/FPR2通过保守的模式识别甲酰肽。值得注意的是,保守激活腔内的氨基酸W6.48 、P5.50、F6.44以及V3.40是Class A 类GPCRs激活的关键基序。通过比较WKYMVm, 甲酰肽fMLFII, CGEN-885A以及Compound 43四种不同配体结合的FPR2结构发现,虽然这些配体在FPR2正性结合口袋的结合模式各异,但是三种多肽配体的C端/N端甲硫氨酸侧链以及Compound 43的氯苯基在保守激活腔中构象高度重合,并且均与保守氨基酸D3.33, R5.38 和R5.42形成极性相互作用网络,表明不同FPRs配体与甲酰肽配体共享上述相似的受体激活分子机制。  FPR1和FPR2对不同的甲酰肽具有结合的偏好性,研究结果表明,FPR1上的非保守氨基酸Y2576.51和F1023.29与甲酰肽形成更多的相互作用,相比于FPR2,FPR1的近胞外端结构更为狭窄,在空间上限制了长链甲酰肽与其结合,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FPR1偏好性识别短链甲酰肽而FPR2倾向于结合长链甲酰肽。   上海药物所副研究员庄友文、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Lei Wang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为第一单位。徐华强研究员、张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参加这项研究的还有上海药物所研究生郭嘉、王悦和刘卫一,以及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孙大鹏,其中,郭嘉在冷冻电镜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项工作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经费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586-0#Sec17   关联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