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揭示葡萄白藜芦醇合成反馈调节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白藜芦醇( resveratrol ,缩写为 Res )属于多酚化合物中的芪类化合物,在植物中主要具有抗生物胁迫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防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自然界中,只有葡萄等少数植物能够合成并积累白藜芦醇,葡萄已成为市场上白藜芦醇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人们对葡萄白藜芦醇合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知之甚少,仅知道转录因子 VvMYB14 和 VvMYB15 可以直接调控白藜芦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芪合酶( stilbene synthase , STS )基因的转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绍华研究组长期致力于葡萄白藜芦醇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葡萄 WRKY 基因家族成员VvWRKY8 在葡萄响应 UV-C 辐射的过程中,与VvMYB14 和VvSTSs 高度共表达;在葡萄中瞬时和稳定过表达VvWRKY8 ,均可导致葡萄芪合酶基因成员VvSTS15/21 和VvMYB14 转录水平下降、白藜芦醇积累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 VvWRKY8 不能直接转录调控VvSTS15/21 和VvMYB14 ; VvMYB14 通过其 N 端与VvSTS15/21 启动子结合并转录激活其表达,不能直接转录调控VvWRKY8 表达;VvWRKY8 通过其 N 端与 VvMYB14 的 N 端蛋白互作,从而抑制 VvMYB14 诱导的VvSTS15/21 转录。研究人员还发现,外源白藜芦醇可以导致葡萄悬浮细胞中VvWRKY8 表达升高、VvMYB14 和VvSTS15/21 表达降低。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葡萄白藜芦醇合成存在 VvMYB14-VvSTS15/21-Res-VvWRKY8 的反馈调节机制,对于深入研究葡萄白藜芦醇合成精细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利用生物工程方法生产白藜芦醇或培育高白藜芦醇含量葡萄品种具有重要价值。   

    该成果于近日正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编辑部在同期配发了题为 Regulation of resveratrol biosynthesis in grapevine: new approaches for disease resistance? 的评论文章,给予该研究高度评价。李绍华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姜金铸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李绍华和王利军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葡萄育种专项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植物所等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下葡萄科植物生存策略的转变机制》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变化动态至关重要。面对变化的环境,植物或迁移至新分布区以维持原有生态位,或原地演化出新性状来适应新环境,或兼顾两种策略。传统的生态位保守性假说认为,物种更倾向于保留祖先生态位,即“迁移”可能比“演化”更容易。有研究认为,“演化”策略在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同样重要,两种策略可能在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相互转变。然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这两种策略的动态转变如何发生及其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葡萄科植物现有18属近1,000个物种,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形态和生境上均呈现出高度多样性,是研究植物多样化与生存策略转变机制的理想类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基于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采样,构建了目前取样最全的葡萄科系统发生树。这一葡萄科系统发生树共495种,物种覆盖率达到52%。该研究通过多样化分析,重建物种分布区、生境和性状,结合化石、古地质及古气候的证据,揭示了葡萄科植物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多样化进程和生存策略转变机制。研究显示,现存葡萄科物种的最近共同祖先可追溯至白垩纪晚期,此后由亚洲逐步扩散至全球。渐新世后,崖爬藤属、葡萄瓮属、葡萄属和酸蔹藤属的多样化速率上升,这与上述类群生境变化和适应性状出现的时间相符。研究通过分析各地史时期的扩散事件、生境转变和关键性状演变发现,始新世时期葡萄科物种更多通过“迁移”策略应对气候变化;渐新世采用“迁移”策略的类群下降;中新世后大量新生境的出现促使“演化”策略成为主导。这表明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循生态位保守原则。因此,研究应谨慎使用相关理论和假设。     该研究将类群关键性状演化、生物地理扩散与环境变化相结合,剖析了葡萄科植物生存策略的转变模式和机制。这对提升关于生物多样性形成与变化动态的认知,预测植物如何响应未来环境变化具有科学价值。
  • 《植物所揭示植物愈伤组织全能性建立的转录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植物细胞具有很高的全能性,赋予了植物器官在活体或培养条件从头再生新的器官和完整植株的能力。基于细胞全能性发展起来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植物生物技术中。在经典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中,生长素诱导的多能性愈伤组织形成是离体再生的第一步,被认为是植物细胞获得全能性的关键过程,对于不定芽或根的从头再生是必需的。研究表明,植物根干细胞因子在生长素诱导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异位激活代表了愈伤组织全能性的建立,而一些参与根发育的生长素信号因子,如ARF及其下游的LBD转录因子被证明是控制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子。然而,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哪些因子负责根干细胞因子的激活并建立愈伤组织的全能性,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发现,拟南芥转录因子WRKY23和bHLH041分别作为根干细胞因子的转录激活子和抑制子协同激活了愈伤组织中的根干细胞因子。研究显示,WRKY23位于生长素响应因子ARF7/19下游通过直接激活根干细胞基因PLT3和PLT7,进而间接激活其下游的根干细胞基因PLT1、PLT2和WOX5的表达;而生长素诱导的LBD积累引起了bHLH041降解,进而释放了bHLH041对PLT1、PLT2和WOX5的转录抑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WRKY23介导的转录激活和bHLH041介导的转录解抑制协同建立了愈伤组织的全能性和芽再生能力。该研究揭示了植物离体再生体系中愈伤组织全能性获得的转录调控机制,建立了生长素信号和细胞全能性的分子联系,结合研究组的前期工作,构建了植物离体再生过程中愈伤组织形成和全能性获得的分子框架。这一成果有助于促进基于植物离体再生的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10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