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淡水微塑料污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文章来源:.

    武汉植物园.

    发表日期:.

    2017-10-19.

    .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关闭.

      几十年来,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塑料制品在陆地和水生环境中解体后,最终形成数以百万计的小塑料颗粒,其中尺寸小于 5 毫米的颗粒被定义为微塑料。微塑料形体微小,易被生物吞食,同时还是环境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载体。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与危害已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关于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环境, 而淡水微塑料污染数据相对匮乏。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博士研究生王文锋和底明晓在王俊研究员的指导下,分别调查了武汉湖泊群以及三峡库区微塑料污染状况。研究表明,武汉湖泊中微塑料污染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水体中微塑料丰度由城市中心湖泊向外围湖泊递减,这证实了人为因素对微塑料在市内湖泊中分布的重要影响。对三峡库区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污染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水样中,城市地区微塑料污染更为严重;而在沉积物中,污染最严重的则是农村地区。与低密度微塑料相比,高密度的微塑料更容易从水体沉淀到沉积物中。另外,拉曼光谱定性分析检测到了几种微塑料吸附的污染物(如有机溶剂、医药中间体)。这两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微塑料在内陆淡水系统中的污染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以上两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项目( Y329671K01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 Y623321K01 )、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2016CFB284 )的支持,研究结果以“ Microplastics pollution in inland freshwaters of China: A case study inurban surface waters of Wuhan, China ”和“ Microplastics in surface waters and sediment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为题,分别发表在环境领域重点 SCI 期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上。

    论文链接: 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6.09.213.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7.10.150

相关报告
  • 《海水与淡水微藻胞外聚合物作为微塑料污染生物解决方案的对比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6-03
    • 微藻排放出的胞外聚合物(EPS)具有与微塑料颗粒结合形成异质聚合物的潜力。本研究将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的两种淡水微藻(片状微囊藻和栅藻)和两种海水微藻(四片藻和粘球藻)暴露于不同的微塑料中,并研究微塑料颗粒的类型、大小和密度对产生胞外聚合物(EPS)和形成异质聚合物潜力的影响。大多数被微塑料污染的微藻在培养物中显示出细胞丰度下降(最高下降达到42%)。结果表明,形成的聚合物由微藻类和胞外聚合物(EPS)(同质聚合物)或者由微藻类、胞外聚合物(EPS)和微塑料(异质聚合物)组成。异质聚合物依赖胞外聚合物(EPS)的大小和产量,具有物种特异性。片状微囊藻和栅藻表现出较少的胞外聚合物(EPS)、较高的分解倾向,因此聚集微塑料的能力较低。四片藻对低密度和高密度的微塑料均展示出较高的聚集能力,部分受到微塑料尺寸的影响。粘球藻具有出色的胞外聚合物(EPS)产量并展示出卓越的微塑料聚合能力(微塑料颗粒黏附在粘球藻表面以及结合到胞外聚合物中)。研究结果强调了微藻类产生胞外聚合物(EPS)和絮凝微塑料的潜力,有助于微藻类的垂直分布和随之而来的沉积。因此,这项工作表明了微藻作为水溶性微塑料生物解决方案的潜力。
  • 《武汉植物园在仙人掌科植物--丝苇的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和系统学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仙人掌科(Cactaceae)是美洲干温地区被子植物中最著名、种类最丰富的科之一。该科为单系,隶属于石竹目马齿苋亚目。在该目中,仙人掌科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分支,其与土人参属、马齿苋属和Anacampseroteae科合称为ACPT分支。该分支的基部位置为土人参属,该属与由Anacampseroteae科、仙人掌科和马齿苋属组成的亚分支构成姐妹群。然而,该分支成员之间的系统学关系仍不清楚。仙人掌科植物几乎都是新大陆的特有种,只有附生植物丝苇(Rhipsalis baccifera(J.S.Muell.) Stearn)在新大陆和旧大陆都有自然分布。因此,本科中这个具有独特分布式样的物种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然而,目前该物种在分子层面的研究还不充分,未见关于该物种叶绿体全基因组分析的报道。 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首次对在肯尼亚Kasigau森林采集的丝苇完整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丝苇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22,333 bp,包括一个大单拷贝区( LSC )( 81,459 bp ),一个小单拷贝区(SSC)( 23,531 bp )和两个均为8530 bp的反向重复区( IR )。该叶绿体基因组共包含110个基因,其中有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1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和2个假基因(图1)。与8种马齿苋亚目ACPT分支的物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丝苇基因组有较多的重排,在其LSC区域反常地出现了19个基因反转,就碱基数目而言,这是首次在石竹目下发现如此大规模的结构变异(图2)。在仙人掌亚科中,SSC区域中的倒位很常见,在丝苇和 Carnegiea gigantea的rbcL-trnM区域观察到了另一长6 kb的基因倒位。  该研究选取了36个石竹目下的物种,以Genlisea aurea和Tanaecium tetragonolobum为外类群,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开展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ACPT分支的各科均为单系。在系统发育树中,丝苇位于仙人掌科这一分支的基部。叶绿体基因的大量的重排表明丝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多次突变事件。该研究为今后关于丝苇和马齿苋亚目的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图3)。 研究成果以“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Rhipsalis baccifera, the only Cactus with Natural Distribution in the Old World: Genome Rearrangement, Intron Gain and Loss, and Implications for Phylogenetic Studies” 为题,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s》上发表。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该学科组的肯尼亚籍学生Millicent Akinyi Oulo和中国籍学生杨家鑫、董翔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学科组多名学生参与此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