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边缘海细菌转化可增加海洋碳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团队联合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在国际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题为“Enhance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marginal seas through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D/L-氨基酸示踪,发现边缘海活性有机碳可通过细菌高效转化为相对惰性的细菌有机碳,从而增强边缘海的碳汇。

    边缘海虽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约7%,却贡献了约3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80%的海洋有机碳埋藏量,是陆海碳交换的关键区域。传统观点认为,浮游植物生产的活性有机碳由于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生物活性分子,通常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被细菌快速呼吸分解为CO?。然而,水体中细菌生长效率的高度差异性表明,活性有机碳的归宿可能远比想象中复杂。鉴于活性有机碳的转化过程与大气CO?浓度紧密耦合,尤其是在全球近海CO?吸收速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深入揭示其背后的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

    该研究基于对南黄海与东海的三次综合调查,创新性地结合氨基酸碳含量与D-氨基酸细菌标志物技术,定量解析了活性与细菌源颗粒有机碳(POC)的浓度。结果显示,活性POC主要来源于原位浮游植物生产,而总POC中有约23.2±7.7%来自细菌贡献,且与活性POC占比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活性POC被高效转化为细菌有机碳。这一快速转化过程可能受边缘海较高的营养盐水平驱动,从而提升了细菌的生长效率并加速了有机碳的微生物重构。研究团队之前的研究已表明,细菌有机碳中约2/3以相对稳定的碎屑形式存在。基于此,该研究进一步估算全球边缘海每年约有0.08±0.03 Pg(约占总有机碳埋藏量的40%)细菌有机碳最终埋藏于沉积物中,成为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研究挑战了“活性有机碳基本通过呼吸释放CO?”的传统认知,提出细菌转化驱动碳增汇的关键途径,为解释近海CO?吸收增强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大洋层化加强可能引起的生物泵作用减弱,边缘海受人为富营养化影响的持续加剧或将进一步增强其碳汇能力。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博士生、现为德国GEOMAR和法国海洋环境科学实验室(LEMAR)博士后郭金强,共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Jinqiang Guo,Bu Zhou,Eric P. Achterberg,Yuan Shen,Jinming Song*,Liqin Duan,Xuegang Li,Huamao Yuan*. 2025. Enhance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marginal seas through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Water Research,281: 123595.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5.123595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5005081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4/t20250417_760362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大气有机碳湿沉降可间接增加近海碳汇强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国际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宋金明、袁华茂团队关于海洋大气有机碳沉降的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胶州湾大气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湿沉降过程及其潜在的复杂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近海和海岸带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海洋碳增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有机碳(OC)作为大气的重要成分对全球气候、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等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当今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以降水为代表的湿沉降过程是OC从大气中清除的主要方式。此外,在近海区域,作为海洋OC的重要输入途径之一,大气沉降尤其是湿沉降在降低大气OC浓度的同时也可能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最终影响海洋碳源汇强度。然而,目前对海洋大气有机碳沉降特征、来源及其在近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仍不明晰。 该研究选择我国北方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显著的典型城市化半封闭海湾——胶州湾,对其大气OC湿沉降过程开展了四年(2018年9月至2022年8月)的长时间序列观测,综合分析了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在降水中的丰度、来源和沉降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有机碳沉降入海后对近海碳循环及海洋碳汇的影响。 结果表明,胶州湾大气降水中POC和DOC的雨量加权平均(VWM)浓度分别为0.38和2.06 mg L-1(以碳计,下同),以溶解态占主导,季节变化显著,与气象因素(降水量)、气团来源和传输方向以及源排放强度密切相关。尽管二者在年际变化上均呈下降趋势,但与国内外相关海域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反映了高强度人类活动对胶州湾大气环境的显著影响。多种源解析方法联用结果显示,降水中POC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42.8 %)以及C3植物生源和燃烧源排放(40.7 %)。计算得到胶州湾大气OC的年平均湿沉降通量达2.67 g m-2,可为胶州湾提供986.6 t·yr-1的OC,其中具备生物可利用性的DOC约为506.3 t·yr-1,可支持75.9 t·yr-1的细菌有机碳,促进次级生产力的增长。此外,来自降水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的沉降可能会贡献海洋RDOC碳库,增强海洋碳封存,具有碳增汇潜力,可望成为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新途径,对此需加强关注并深入探究。 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冯辰龙,通讯作者为邢建伟副研究员和袁华茂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汇泉青年学者”人才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如下: Chenlong Feng, Jianwei Xing, Huamao Yuan, Jinming Song, Xuegang Li, Tianrong Zhan, Jun Ma. Organic carbon in wet deposition of an urbanized coastal bay, North China: Flux, sources and biogeochemical implication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4, 201: 116158. DOI: 10.1016/j.marpolbul.2024.116158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水动力营养盐供应控制河流影响边缘海颗粒有机物的构成与活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团队联合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在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了题为“Influence of hydrodynamic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reactivity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a large river influenced ocean margin”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聚焦受水团运动、涡流和台风等多种水动力过程影响的长江口及邻近黄东海的海水POC,揭示了水动力过程对边缘海颗粒有机质构成和活性的影响机制。 边缘海占全球海洋表面积的约7%,但却具有初级生产力高、异养代谢活跃和有机碳埋藏迅速的特点,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边缘海特别是受大河影响下的边缘海通常具有复杂的水动力过程,加之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这一区域有机质的来源及生物地球过程异常复杂。尽管在过去二三十年已在边缘海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水动力过程是如何影响颗粒物构成、生物活性及细菌转化等重要科学问题并未探明。 本研究通过科学三号考察船于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长江口及邻近区域采集了悬浮颗粒物及水样,通过探析颗粒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D/L氨基酸并结合营养盐浓度以及细菌群落结构,深入探究了有机碳的构成、活性和细菌转化过程。 研究发现,在受长江冲淡水、气旋型涡流和台风影响的区域,颗粒有机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这与水动力过程增强营养盐供给、促进新鲜有机质的浮游生物生产有关。相比之下,受台湾暖流影响的区域虽然台风促进了水体混合,但其寡营养的特征仍导致颗粒有机质的生物活性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具有高生物活性的颗粒有机质伴随较高的胞外酶活性,表明活性有机质可以迅速激发异养转化。通过细菌生物标志物D-氨基酸估算了细菌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结果显示高生物活性的颗粒有机质同时具有高的细菌有机碳贡献,并且约2/3的细菌有机碳以细菌残骸的形式存在,表明高生物活性的生物热点区域可能代表了碳封存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揭示了边缘海新鲜有机质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水动力过程驱动的营养盐供应控制,对进一步认识动态边缘海的碳转化和碳封存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郭金强博士(现为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博士后),宋金明研究员、袁华茂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的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Guo, J. Q, Zhou, B., Achterberg, E. P., Song, J. M., Duan, L. Q., Li, X. G., & Yuan, H. M. (2024). Influence of hydrodynamic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reactivity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a large river influenced ocean marg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20488. 原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3JC02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