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完整人类中心粒的变异与进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06
  • 2024年4月3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The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of complete human centromeres的文章。

    人类中心粒由于其重复性和巨大的体积历来很难测序和组装。因此,尽管人类中心粒是变异最快的区域之一,但人类中心粒的变异模式及其进化和功能模型仍不完整。

    该研究利用长线程测序技术对第二个人类基因组的所有中心粒进行了完整测序和组装,并将其与完成的参考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与独特的侧翼相比,两组中心粒的单核苷酸变异至少增加了 4.1 倍,大小也相差达 3 倍。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由于出现了新的α-卫星高阶重复序列(HORs),45.8%的中心粒序列无法用标准方法进行可靠的排列。DNA甲基化和CENP-A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表明,26%的中心粒在其内核位置上相差大于500 kb。

    为了了解进化变化,研究人员从黑猩猩、猩猩和猕猴的基因组中选择了六条染色体,对31个直向中心粒进行了测序和组装。比较分析表明,α-卫星HORs几乎完全更替,每个物种的α-卫星HORs都有特征性的特异变化。人类单倍型的系统发育重建支持短臂(p)和长臂(q)之间在中心粒上的有限重组或无重组,并揭示了新的α-卫星HORs具有单系起源,为估计人类中心粒DNA的盐基化扩增和突变率提供了一种策略。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278-3
相关报告
  • 《Cell | 人类中心粒组装分子结构的时序重建》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5
    • 2024年4月10日,里昂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Time-series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human centriole assembly的文章。 与大多数细胞器组装过程一样,中心粒的生物生成涉及到支持其功能的亚结构元素的有序招募。 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该研究利用膨胀显微镜将 24 种中心粒蛋白质的空间位置与结构特征相关联。对整个人类原中心体组装过程中蛋白质分布的时间序列重建揭示了中心体生物发生步骤的分子结构。研究人员发现,这一过程的起始阶段是一个没有微管的裸车轮的形成。接着,在开花阶段,微管叶片开始组装,同时出现径向分离和车轮的快速增长。在随后的伸长阶段,随着 A-C 连接体的加入,微管蛋白骨架线性增长,随后是内部支架(IS)的蛋白质。通过遵循六个结构模块,研究人员建立了人类中心粒的 4D 组装模型。 总之,这项工作为研究大型大分子的空间和时间组装提供了一个框架。
  •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在我国家禽市场禽流感病毒进化变异与预警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23
    •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陈全姣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合作单位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ominant subtype switch i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2016-2019 in China”(我国家禽市场2016-2019年禽流感主要流行毒株的转换)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报告了2016-2019年我国家禽市场(Live Poultry Markets,LPMs)禽流感病毒(AIV)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与2014-2016年度相比,LPMs的AIV阳性率大幅下降。H9N2取代H5N6成为全国鸡鸭宿主中流行的主要亚型。自2018年以来,H7N9的阳性率大幅下降乃至为零,与人类H7N9感染病例消失的现状相吻合。然而,在家禽市场出现了新型H7N3高致病性AIV(HPAIV),以及H9N9、H9N6低致病性AIV(LPAIV)重配株。重要的是,H7N3 HPAIV呈现出结合双受体(禽和人类)的能力;H9分离株主要与人类受体结合;H6N2分离株具有结合双受体能力,且有些毒株更倾向于结合人类受体。本研究揭示了自2016年以来我国家禽市场流行AIV的变化趋势,并对有些亚型禽流感的可能威胁提出了预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李娟博士等四人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毕玉海研究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陈全姣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