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湿地》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7
  •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简介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浩浩荡荡的洞庭湖,北纳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水天一色,横无涯际,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又因范仲淹千古名著《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名扬天下。东洞庭湖是洞庭湖东、西、南三个湖中面积最宽广,保存最完整的聚水湖盆。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介于北纬28°59″至29°38″,东经112°43″至113°15″之间,濒靠湘北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全区总面积19万公顷。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由中国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和生物资源.该区域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C°,降水量1200至1300毫升,无霜期285天。东洞庭湖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物种具有古老独特、珍稀度高的特征.根据科学考察,记录到鱼类12目23科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鲟、白鲟2种;二级保护的有鳗鲡、胭脂鱼2种.鸟类16目43科234种,其中:国家互助保护的有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小白额雁等37种.国际协约指定保护的有59种.两栖类、腹足类、软体类、瓣鳃类等动物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暨豚,三级保护的有江豚.区内有植物115科159属11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二级保护的有31种.。东洞庭湖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被誉为"长江中游的明珠"。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也是重要繁殖地、停歇地,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达数百万羽,是鸟类的天堂和乐园。
  • 原文来源:http://www.dongting.org/
相关报告
  • 《 西洞庭湖恢复湿地8万亩70%以上得到有效修复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4
    • 湖南日报新湖南5月13日讯(记者 肖洋桂 通讯员 钟毅刚/文 记者 唐俊 傅聪/图)“你看,这都是生态修复后生长起来的野生植物,益母草、橘藤、野蕾蒿……如果是冬季过来,还可看到上千只白鹭齐飞景观!”13日上午,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梅碧球站在半边湖监测站所在湿地向媒体介绍,目前,西洞庭湖已恢复退化湿地面积8万亩,70%以上的退化湿地得到了有效修复。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东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长江流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而半边湖则是保护区内候鸟栖息、觅食的重点区域。当日,由中央网信办、生态环境部主办,湖南等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网信办承办,华声在线等协办的“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湖南站近70人采访团一踏入半边湖,便迫不及待地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快看,这里有野生桑葚吃!”“先别动,你背包上有只好漂亮的蝴蝶!”记者们深深地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所吸引。   然而在2015年以前,这里大片的湿地被外来物种欧美黑杨占领,候鸟栖息、鱼类的产卵和觅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至2017年,保护区首先清理了半边湖的2.1万亩黑杨,并同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地势稍低区域1至2年恢复到之前的湿地状态,恢复曾经的“候鸟天堂”,“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重现。   据科研人员监测,2015年半边湖上的小天鹅只有800只,到2017年,增加到了3080只。鸟类新发现14种,达到219种。同时新发现长叶赤瓟,紫菀、甜麻、黄独等6种植物。   去年,生态保护力度最大。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委、省政府要求, 常德市和汉寿县打响了“清理黑杨”攻坚战,10天就清理了保护区核心区的5.1万亩黑杨。还加大了退养(殖)还湿、退牧还湿力度,对遭受破坏湿地的进行生态修复。这一系列举措使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鸟类、鱼类、植被种群数量增加,湿地功能逐步恢复。   梅碧球说,今年,除在核心区杨树林清理迹地进行自然修复外,还将采取封沟育洲、推垄平沟、进行碟开洼地的微地开整理,冬季蓄水、留鱼、引鸟等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方式修复。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保护的方法得当,我们有能力和信心保护好人类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西洞庭湖。
  • 《西洞庭湖"多位一体"坚守湿地生态红线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2-22
    • 新华社长沙2月18日电(记者史卫燕)西洞庭湖“多位一体”坚守湿地生态红线 “湿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将事倍功半。”记者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西洞庭湖形成了政府统管、部门协作、乡镇支持、局社共建、协会引导、社会参与“多位一体”的创新管理体系,成效显著。 湿地保护工作离不开所在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几年,西洞庭湖所在的汉寿县先后出台了西洞庭湖河湖洲滩专项整治、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等多个政府通告。自开展河湖洲滩专项整治行动以来,西洞庭湖共拆除湖中非法围栏、围网达30万米,清除竹、木桩30万余根,恢复湿地8万多亩。 仅在2016年,保护区派出所就抓获非法捕捞水产品嫌疑人20余人,采取强制措施32人,移送法院审判14人,判决9人,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震慑力。 与几乎所有湿地一样,西洞庭湖周边区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问题非常突出。与保护区界接壤的有11个乡镇,一些乡镇村组、企业老板、部分群众,实际上是湖洲违规开发的受益者。湿地保护的态度暧昧者,有的还是投资开发企业的保护伞。 随着《2016年西洞庭湖保护区周边乡镇湿地保护工作考核细则》下发,通过建立周边乡镇湿地保护目标管理考核机制,采取乡镇每年向县政府递交责任状、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及时发放奖金调动乡镇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等措施,乡镇在湿地保护上开始转变观念、主动作为。 为避免形成单打独斗局面,西洞庭湖还建立了湿地保护部门联系协商机制,形成定期会商、整体联动、统一考核的工作模式与制度。 “以前我们这里是有洲的地方种杨树,有水的地方搞围网养鱼,有草的地方放鸡鹅牛猪,完全没有保护的概念,大家就是一心‘搞钱’。这几年大力宣传生态保护,措施也硬,人们的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家住西洞庭湖岩汪湖镇的村民刘克欢告诉记者。 在西洞庭湖区内“退耕还湖”的青山垸,“社区共管”理念深入人心。保护区与青山垸原居渔民签订了《青山垸社区共管协议》,允许他们在不破坏青山垸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机鱼生产经营,使渔民从过去片面追求生产而轻生态保护,转变到既重生产又重生态保护,最终放弃了在青山垸中的乱捕乱猎行为,还主动实施“蓄水、留鱼、护鸟”工程。 不仅如此,保护区组织周边社区和湖洲生产经营者成立了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他们与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合作,为“鸟中大熊猫”黑鹳建立守护站,在冬候鸟来临期间,不分昼夜,坚持值守。 “多位一体”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西洞庭湖的半边湖区域栖息了上万只越冬候鸟,各类越冬水鸟多达30余种,其中小天鹅就有800多只,还有白鹤、东方白鹳、黑鹳等一些珍稀、濒危鸟类在此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