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压裂:同位素水文如何支持环境评估以帮助保护地下水》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08-08
  • 原则上,水储备附近的任何工业活动都可能造成污染。同位素水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组合,用于监测水质并追踪污染源(如果有的话)。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利用这项技术,通过一种称为水力压裂的技术来保护用于石油延伸的场地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力压裂或水力压裂已经开辟了以前难以接近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用于生产。它约占美国石油总产量的一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考虑首次使用它。

    压裂是一种良好的刺激技术,其中岩石通过在高压下注入流体而破裂。这种液体由水,沙子和其他化学添加剂组成。通过井注入,压裂会在深部岩层中产生裂缝,天然气和石油可以通过这些裂缝更自由地流动。该方法允许获取被困在紧密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并且使用传统的钻井和泵方法无法进入。

    在压裂过程中,地表水可能会因溢出而被污染,或者从废弃坑中意外释放,在提取后回收压裂液;如果流体通过例如废弃或泄漏的井逃逸,地下水就会受到污染;如果天然气泄漏到浅层含水层,也可能污染饮用水。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文与大气科学教授Jennifer McIntosh说,在许多怀疑污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基线数据,难以确定污染的来源和程度。 “科学界有机会就评估逸散性气体泄漏和压裂液或地下水污染的最佳分析方法提供指导,”她说。

    同位素水文学如何帮助

    McIntosh最近的一篇论文和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14位其他作者解释了各种同位素水文学技术如何用于监测水力压裂对地面和地表水的影响。它还就在各种情况和环境条件下使用哪种方法提出了建议。该论文的最初想法是在2018年12月出版的“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发表的题为“对含水层中出现的水力压裂气体和相关污染物的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批判性审查”的论文。两年前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会议

    最近的分析发展使用碳氢化合物中的天然同位素示踪剂,天然气的高分辨率数据集和从地表到目标储层的相关流体,以及将惰性气体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纳入更传统的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方法,为识别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污染流体的来源。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或盐等物质可以天然存在于地下水中,但它们的存在也可能是污染的结果。同位素水文学可用于区分这些来源。源的同位素组成取决于其来源:测量微量元素浓度,水和溶解组分的稳定同位素,以及碘,氡和锶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提供水及其溶解组分的来源数据。除了离子的传统化学分析之外,这可以揭示水的来源以及它所含的物质是否是压裂,其他人类活动或天然存在于环境中的结果。

    理想情况下,在压裂开始之前,应对该地区的地表水和地表水进行背景同位素调查,以建立该地区水域的钻前特征。 McIntosh解释说,然后可以根据这一基线进行同位素测试,以确认由于水力压裂活动造成的污染。

    利用甲烷气体(CH4)的“聚集同位素”,一种新兴的复杂同位素方法,使科学家能够探测甲烷气体中氢同位素相对于其单个碳原子的分子位置,从而为气体储存库中的可疑流动提供新的诊断见解气体可能来自或区分甲烷是来自深层产热源,还是由土壤细菌或上述混合物在含水层中自然产生的。 “新的地下水年龄放射性示踪剂如氪-81和氩同位素可以帮助确定与水力压裂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有关的污染物可能存在于饮用水含水层中的时间,”麦金托什说。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分阶段识别污染程序的指南。它提供了一个战略路线图,使监管官员能够在特定地点的案例中选择最佳的同位素水文方法。

    McIntosh补充说,开发用于检测压裂中污染的一些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包括二氧化碳和核废料处理的地下储存。

相关报告
  • 《保护地下水是关键》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2-17
  • 《我国发布首个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评估指南》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2-25
    • 近日,为保护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公众健康,规范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为环境管理与环境司法提供依据,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我国首个《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土壤与地下水》(以下简称《指南》)。 针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土壤与地下水》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等,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环境规划院负责人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问:《指南》发布的意义和编制依据? 答:一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中央文件明确要求制定鉴定评估工作制度规范。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要求研究制定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保障独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二是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司法均需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作为技术支撑。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出行政处罚等处理决定的考虑因素之一。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司法文件均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支撑作用。2015年司法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要内容。201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已相继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损害调查、鉴定评估推荐方法、虚拟治理成本法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指南》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防治日益严峻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现实需求。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污染的案件不断增多,连续发生了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陇南锑尾矿库泄漏事件以及华北渗坑污染事件等涉及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案件。相对于其他环境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累积时间更长,污染成因更复杂,污染责任的确定更困难,损害数额往往也更为巨大。因此,尽快出台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十分重要,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问:《指南》适用于哪些情形? 答:《指南》适用于我国境内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的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核与辐射事故导致的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不适用本《指南》。 凡是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无论引起损害的是突发环境事件、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废弃物废水长期累积排放,还是生态破坏事件,均适用本《指南》。 问:《指南》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指南》规定了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工作程序,以及各个工作环节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鉴定评估准备、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恢复、恢复效果评估等。 一是关于鉴定评估准备,主要规定了需要调查的基本情况、需要收集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信息、工作方案制定要求等内容。 二是关于损害调查确认,主要明确了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土壤与地下水生态服务功能调查、基线水平调查等基本要求,以及损害确认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三是关于因果关系分析,主要规定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导致的损害应当如何开展因果关系分析。 四是关于损害实物量化,主要明确了损害程度量化和损害范围量化的方法和要求。 五是关于损害恢复,主要规定了土壤与地下水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与补充性恢复方案的筛选程序与原则,以及恢复费用核算方法。对于不能恢复的情况,《指南》针对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和地下水的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明确了损害价值量化的方法。 六是关于恢复效果评估,主要规定了评估的时间、内容、标准、方法等。 问:《指南》重点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指南》是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以下简称《总纲》)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工作内容和基本程序与《总纲》保持一致,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在土壤与地下水及其生态服务领域的具体化。 一是重点解决了如何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调查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展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如何合理布设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调查点位,如何快速识别土壤与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等。 二是重点解决了如何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因果关系分析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开展污染源解析,如何分析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基于什么原则判定污染源和受体损害的因果关系等。 三是重点解决了如何对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进行量化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合理选取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实物量化的指标,土壤与地下水损害程度量化的具体方法,如何进行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范围的量化等。 四是重点解决了如何对土壤与地下水损害价值进行量化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合理确定损害恢复目标;如何在系统筛选土壤与地下水恢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合规性、有效性、经济性、公众可接受性等,科学决策恢复方案;如何合理设计恢复效果评估时间、评估点位,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公正地判断恢复效果。对于不可恢复的情况,如何基于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对其损害进行价值量化。 问: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常规的污染调查评估有什么区别?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恢复,与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是什么关系? 答: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常规的污染调查评估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比对标准不同,损害鉴定评估比对的是基线水平,常规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比对的是标准值、筛选值或者管制值等;二是损害鉴定评估需要对污染行为与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常规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不包含因果关系分析部分。 涉及土壤与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恢复,与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目标不同。损害鉴定评估的目标是要将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水平并补偿期间损失,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恢复效果,还需要实施补充性恢复;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修复的目标是将土壤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至风险可接受水平。 为了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修复工作有机结合,《指南》规定:对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先判断是否需要开展修复。如果需要开展修复,且基于风险的环境修复目标值低于基线水平,应当修复到基线水平,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确认应该承担基线水平与基于风险的环境修复目标值之间损害的责任方,要求责任方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如果需要开展修复,且基于风险的环境修复目标值高于基线水平且均低于现状污染水平,应当修复到基于风险的环境修复目标值,并对基于风险的环境修复目标值与基线水平之间的损害进行评估计算。如果不需要开展修复,且现状污染水平高于基线水平,应对现状污染水平与基线水平之间的损害进行评估计算。 二是工作内容不同。损害鉴定评估除了包含环境修复的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等环节,还包含因果关系分析、损害价值量化、恢复方案设计等工作内容,比土壤与地下水修复的工作内容更多。 三是决策因素不同。由于基本恢复方案和补偿性恢复方案的实施时间与成本相互影响,因此损害鉴定评估恢复方案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基本恢复方案和补偿性恢复方案的恢复时间、恢复成本以及社会效益等因素,但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方案决策应同时考虑修复时间、修复成本、修复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二次污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 问:《指南》与现有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是如何衔接的? 答:目前,针对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调查、风险评估、修复等工作,我国已经制定了部分标准、规范、指南文件,包括《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等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等调查评估规范。 对于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土壤调查、地下水调查、健康风险评估、修复技术筛选等方面的工作,《指南》规定直接参考上述已有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对于损害调查确认环节的基线确定,如果无法获取历史水平或对照水平,则选用标准值作为基线水平,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上述已有的土壤与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确定基线水平。此外,对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环境介质的修复时,应以《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等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