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超级锅炉”可发电供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5
  • 记者日前从河北省煤田地质局获悉,该局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合作,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马头营干热岩地热深井内,开展“超长重力热管取热试验”取得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实现了中深层地热资源的“无泵式”开采。

      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主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EGS开采技术需要钻探多口深井并利用高压水泵驱动水进行循环取热,能耗大、成本高、商业化营运困难。对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开展了联合攻关,研发了一种全新的“无泵式”开采技术——干热岩型地热超长重力热管采热技术。该技术通过往深部干热岩层钻孔中安装密闭的超长重力热管,利用热管抽取地热。“这就好比在地下数千米深处建了一个‘地下超级锅炉’,‘燃料’即是干热岩中的热能,‘锅炉’产生的蒸汽通过数千米的管道自发流向地面,之后凝结所释放的热能就可用来发电、供暖,从而实现中深层地热资源的高效利用。”

      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该技术在地下取热段岩石平均温度为119℃的条件下,地面获得了温度最高达90℃的饱和水蒸气,持续采热功率接近200千瓦。

      有专家表示,该技术无须使用水泵维持,能耗低,且能大幅提升采热效率,还可有效避免管道腐蚀结垢、耗水量过大等问题,投资风险小,是一种高效、稳定、运行成本低的新型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方式,可作为中深层地热资源开采技术的重要示范应用成果,对我国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另据了解,2019年,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组织实施了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勘查项目,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3965米深度探获了温度达150℃的干热岩。勘查结果显示,该区域4000米深度以浅,初步评估干热岩远景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28亿吨。(记者耿建扩、陈元秋 通讯员刘清波)

相关报告
  • 《锅炉风帽技术让发电更高效安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0
    • “一种无镍高温耐磨合金锅炉风帽在火力发电厂锅炉中的应用属于国内未见相同报道,具有新颖性”。这是近日内蒙古科技信息研究院新出炉的查新报告对内蒙古共达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达科技)的锅炉风帽技术进行的结论性总结。 根据客户反馈和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新式锅炉风帽填补了火力发电厂对该类合金材料需求的空白,是电厂锅炉关键易损件在选材方面的重大创新和改进。 风帽虽小,关乎设备运转成败 风帽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作为锅炉的布风装置,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共达科技研发负责人王宁告诉记者:“对于火力发电厂的锅炉来说,一般燃烧10毫米以下颗粒煤,要靠风帽吹出的风把粉煤吹起来,形成沸腾状燃烧。成百上千个风帽组成锅炉的布风装置,起到均匀布风、确保整个炉膛流化均匀、避免局部结焦的作用。” 火力发电厂的正常高效运转关乎国计民生,多年以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和研发团队从未停止过对风帽性能提升的研究。京能集团京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刘海对锅炉风帽有着多年的研究,他介绍,风帽在锅炉运转过程中很容易“受伤”:“如锅炉启动时燃油量过大,会烧坏风帽,再如锅炉运转中床料颗粒的频繁波动摆动,会磨损风帽,燃煤中的硫成分会腐蚀风帽等。” 风帽一旦出现损坏,就必须进行局部或整体更换,在此过程中,锅炉必须停转。因此,风帽的耐热耐磨性直接决定着部件的更换周期长短,更决定着火力发电厂的生产效率和安全运转。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经分别制定了耐热合金和耐磨合金的国家标准和国家牌号,但是尚无同时具备耐磨和耐热的复合型能合金国家标准,根本原因是国内一直没有研发出“双耐性“的合金材料。 着眼“双耐性”,全新产品应运而生 早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院长时,王宁就带领团队开始了“双耐性”锅炉风帽的新材料研发,从调研、实验、研制,历时十多年。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材料入手,别无他法。”王宁说,“传统的耐热耐磨材料都是镍合金,我们研发的新材料合金,主要是要采用其他元素代替价格昂贵的镍,而这些新的元素在合金中达到一定含量时,同样能达到耐热耐磨的要求,同时,新的元素与其他元素配合形成的新合金,在耐热耐磨性上相比镍合金更加优秀。” 将新材料制备技术和正交实验法(利用排列整齐的正交表来对实验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比较、统计分析)结合,是王宁研发团队的一次创新。“我们利用几年的时间,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对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的试验材料进行高温力学性能测试、高温抗氧化测试、高温耐磨损测试等,然后利用综合评分法确定无镍耐热耐磨合金的最佳化学成分。”王宁介绍说,通过新旧合金材料使用测试数据对比报告,他们发现新材料锅炉风帽磨损量仅为许多老产品磨损量的一半。 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自备电厂是共达科技最新的合作伙伴,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传统的锅炉风帽使用寿命只有5—6个月,而新材料锅炉风帽在电厂的使用寿命可以超过两年。” “以一家安装两台135MW循环流化床主力机组的企业为例,每台锅炉年平均采购耐热耐磨易损件约100万元。保守地说,此技术至少可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15%,提高使用寿命25%,即每台锅炉的易损件直接采购成本可节省15万元。”王宁说。
  • 《发电超8万亿!我国核电2022年利用率仍不足10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5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5台(不含台湾地区),装机容量为56985.74MWe(额定装机容量)。2022年1-12月全国共有2台核电机组首次装料,详见表1。 表1:2022年1-12月首次装料的核电机组信息 核电生产情况 2022年1-12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83886.3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177.86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8%,详见图1。   图1:2022年1-12月全国发电量统计分布 2022年1-12月,全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177.86亿千瓦时,比2021年同期上升了2.52%;累计上网电量为3917.90亿千瓦时,比2021年同期上升了2.45%,详见表2。与燃煤发电相比,2022年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1812.4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948.67万吨、二氧化硫100.41万吨、氮氧化物87.41万吨。 2022年1-12月,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7547.70小时,平均机组能力因子为91.67%,详见表3。2021年和2022年全国运行核电机组各月发电量和上网电量趋势分别见图2和图3。 表2:2022年1-12月核电电力生产指标统计表 表3:2022年1-12月55台运行核电机组电力生产情况统计表   说明: 1)台山核电厂1号机组于2021年7月31日开始临停大修,2022年8月15日并网成功。 2)防城港核电厂3号机组于2022年12月9日首次装料,截止2022年12月底暂未并网,发电量、上网电量、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机组能力因子暂不适用统计。 3)石岛湾核电厂1号机组于2021年8月20日首次装料,截止2022年12月底暂未商运,机组能力因子暂不适用统计。 4)本表“合计值/整体值/平均值”中,装机容量、发电量、上网电量为各机组合计值,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全部机组整体值,机组能力因子为全部参与统计的机组的算数平均值。   图2: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国运行核电机组发电量趋势   图3: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全国运行核电机组上网电量趋势 核电安全生产情况 2022年1-12月,我国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运行风险,燃料元件包壳完整性、一回路压力边界完整性、安全壳完整性均满足技术规范要求;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1级及1级以上的运行事件;未发生一般及以上辐射事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未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及职业性超剂量照射。 图片 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和环境监测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辐射监测标准以及国家核安全局批准的排放限值,我国运行核电厂对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并对核电厂周围辐射环境进行了有效监测。 2022年1-12月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运行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均低于国家核安全局批准限值。1-12月辐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各运行核电基地外围监督性监测自动站测出的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范围内,未监测到因核电机组运行引起的异常。 第四季度重要活动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0月19日,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此次突破,对我国未来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实验及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8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发布公告,拟与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公司作为中国核电高温气冷堆与石化产业耦合的新发展理念样板工程项目—茂名绿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主体,其中中国核电拟出资2.55亿元,持有茂名绿能51%股权。 核能供热(暖) 11月1日,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该项目位于大连市瓦房店红沿河镇,规划供热面积24.24万平米,最大供热负荷为12.77MW,利用红沿河核电站汽轮机抽汽作为热源,替代红沿河镇原有的12个燃煤锅炉房,实现红沿河镇清洁供暖。据测算,项目投产后每年将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排二氧化碳1.41万吨、烟尘209余吨、二氧化硫60余吨、氮氧化物85余吨、灰渣2621吨。 11月1日,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次实现核能供热,供热区域覆盖石岛湾公司生产厂区及厂前办公区。核能供热将节约厂内用电1200万度,折合节约原煤7055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564吨、二氧化硫378吨、氮氧化物189吨。 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27届会议(COP27)。秦山核电成功实施的我国南方核能供暖项目案例入选《2022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在COP27中国角企业日活动中正式发布。 12月15日,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正式建成投用。该项目由秦山核电供热,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能够为多家工业用热企业提供能源替代,24小时热能供应保障,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有着重要意义。 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二十三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的致贺信中表示,核能是安全、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不仅为人类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也为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克强指出,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能,大力推动核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1月9日,中核集团“核蓄一体化”抽蓄项目——云霄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在福建省云霄县火田镇开工。该电站投产后,将与漳州核电形成核蓄一体化运营,在为核电提供调峰服务、确保核电基荷运行的同时,承担福建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和清洁能源消纳,确保福建电力供应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2月9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反应堆达到初始满功率(指在目前反应堆堆芯混合燃料装载状态下达到的额定运行功率),实现了“两堆带一机”模式下的稳定运行。这一运行状态验证了示范工程所有系统满足设计功能,为工程投产运行奠定了基础。 12月7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简称“一体化快堆”)研发项目,顺利通过中国核电组织的首次专项检查。标志着项目关键点和重要控制点已按期完成,取得阶段性研发成果。针对该项目,原子能院核工程设计研究所联合放射化学研究所正在开展一体化快堆的概念设计工作,确定的典型应用场景是在一个核电厂址中建设6座钠冷快堆,配套建设1个燃料制造厂、1个干法处理厂、1座废物处理设施和其它辅助配套设施。 12月13日,中核集团旗下海南核电1、2号机组年度累计发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度,创海南核电双机组自商运以来年度发电量历史新高,实现年度发电量三连增。截至目前,海南核电一期工程双机组累计发电量超过600亿度,相当于累计节约标准煤消耗187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相当于造林12.7万公顷,经济社会和环保效应显著,进一步发挥了海南能源供应压舱石的示范作用。 12月21日,广西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行了防城港白龙核电项目建设会商会议暨《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进白龙核电项目建设合作协议》签约活动。项目拟采用“国和”系列第三代核电技术,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投资约1200亿元。 12月28日,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南方中心”)先进核能研发基地在广东省中山市马鞍岛正式开工,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建设南方中心是中国广核集团积极融入国家整体创新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旨在培育和提升核能行业自主科技研发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构建开放融合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强省、“双区”建设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