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研究团队揭示粗糙脉孢菌生物钟应答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晓研究团队在eLife发表题为“The nutrient-sensing GCN2 signaling pathway is essential for circadian clock function by regulating histone acetylation under amino acid starva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粗糙脉孢菌GCN2信号通路感应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并通过重塑染色质调控生物钟基因节律性表达的分子机制。

    正常情况下,生物体的生物钟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保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氨基酸是重要的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氨基酸含量及其代谢信号通路是否调控生物钟系统?研究发现GCN2/CPC-3信号通路感受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诱导转录因子CPC-1大量表达,通过募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GCN-5升高生物钟核心基因frq的乙酰化修饰,进而促进转录因子WCC节律性激活frq基因的转录,维持生物钟的运转和相关代谢基因的节律性表达。研究揭示了氨基酸代谢与生物钟相互调控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性,将促进我们理解不同物种代谢稳态和生物钟稳定性的调控机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晓兰和博士生杨钰琳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晓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何群教授、中山大学郭金虎教授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Yi Liu教授为论文提供了重要帮助。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全文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85241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304/t20230426_6745476.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揭示粗糙脉孢菌生物钟应答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晓研究团队在eLife发表题为“The nutrient-sensing GCN2 signaling pathway is essential for circadian clock function by regulating histone acetylation under amino acid starva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粗糙脉孢菌GCN2信号通路感应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并通过重塑染色质调控生物钟基因节律性表达的分子机制。 正常情况下,生物体的生物钟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保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氨基酸是重要的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氨基酸含量及其代谢信号通路是否调控生物钟系统?研究发现GCN2/CPC-3信号通路感受氨基酸饥饿压力胁迫,诱导转录因子CPC-1大量表达,通过募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GCN-5升高生物钟核心基因frq的乙酰化修饰,进而促进转录因子WCC节律性激活frq基因的转录,维持生物钟的运转和相关代谢基因的节律性表达。研究揭示了氨基酸代谢与生物钟相互调控对于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性,将促进我们理解不同物种代谢稳态和生物钟稳定性的调控机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晓兰和博士生杨钰琳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晓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何群教授、中山大学郭金虎教授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Yi Liu教授为论文提供了重要帮助。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全文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85241
  • 《微生物所马旅雁研究团队揭示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及其毒性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09
    •  2023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马旅雁研究团队在mLife期刊发表题为“Dual functions: A coumarin–chalcone conjugate inhibits cyclic‐di‐GMP and quorum‐sensing signaling to reduce biofilm formation and virulence of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围绕经孪药设计合成的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C9开展,阐明C9通过干扰环二鸟苷酸cyclic-di-GMP、群体感应系统及胞外多糖Psl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降低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对开发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使用香豆素与查尔酮单体合成了几十种小分子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通过检测这些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发现C9能够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的生物被膜也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C9对铜绿假单胞菌关键胞外基质多糖Psl以及信号分子cyclic-di-GMP合成的抑制是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主要原因;外源添加C9还通过干扰群体感应系统降低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此外,C9可以增强生物被膜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在饥饿或氧胁迫下的存活率。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张瑜、Pramod Bhasme博士、印度耆那大学Dinesh S. Reddy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德健和博士后于召箫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马旅雁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mlf2.1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