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制造业发展落后!欧盟拟加强光伏系统部署》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3
  • 研究表明,尽管市场需求强劲,但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对原材料的依赖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阻碍了欧洲光伏组件制造业的本土化。

    过去15年来,中国一直主导着全球光伏组件供应链,但随着多种新兴因素对这一主导地位构成威胁,全球光伏组件制造业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对光伏产品供应链可持续性和可追溯性的审查日益严格,全球补贴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美国、印度和欧盟宣布计划为本土制造商提供资金支持。

    全球各地的光伏市场最近使用了一系列政策杠杆,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国内光伏制造业的增长,包括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和印度的基本关税和生产相关激励计划。

    在为光伏制造业提供激励政策层面,欧洲则有所落后。REpowerEU计划为可再生能源行业设定了雄心勃勃的2030年目标,但对支持光伏制造业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激励。欧盟最近发布的净零工业法案(NZIA)提案旨在刺激当地制造业。虽然这是向前迈出的一步,但欧盟委员会可能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才能批准这项政策。换句话说,虽然欧盟为到2030年在欧洲安装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设定了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但这些目标不会自动增加对本地生产光伏产品的需求。

    美国和欧盟激励措施方面的差距

    美国在市场时机和财政支持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美国提供的激励措施有可能成为欧洲制造业扩大规模面临的主要风险,因为美国已经从主要市场参与者那里获得了大量投资。欧盟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需要批准的时间越长,这种风险就越大。

    尽管欧盟目前几乎没有什么硅棒或硅片的生产能力,但欧盟制定了在所有制造节点上实现45%以上自给自足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欧盟每年需要增加40GW以上的硅棒、硅片和光伏电池的产能,以及另外30GW的光伏组件产能。要想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欧盟需要引入更高的制造业激励和低成本进口产品进入壁垒的组合(例如其提议的碳边界调整机制,以惩罚碳足迹较高的产品),并可能在公开招标中设定本地含量的配额。

    成本差距

    国家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生产成本差距是激励本地光伏组件供应链制造的最大挑战。标普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欧洲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可能比中国高出50%,这主要是由于欧盟各国的电价和劳动力成本更高。

    最近光伏组件价格走低可能成为欧洲光伏组件供应链回流的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障碍。在过去两年中,多晶硅高昂的价格使光伏组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缩小了中国、东南亚和其他地区(包括欧洲和美国)制造的光伏组件成本之间的差距。如果光伏组件更低的价格再次出现,这将使欧洲的光伏供应链制造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不过,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具有竞争力。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生产的光伏组件成本更高,但由于最终产品的碳强度降低,可能具有一些优势。鉴于目前对碳足迹较高的进口材料和部件征税的趋势,这一可持续性方面将特别相关。欧洲各国政府也可以在公开招标中为本地制造的低碳含量设定配额——目前NZIA的提议包括一项与公开招标的碳足迹和设备来源相关的条款,以及15%至20%的可持续性和弹性权重评分系统。

    欧盟制造商具有竞争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开发新技术。欧盟制造商有机会以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领导新技术的开发,例如钙钛矿光伏电池或新的硅片技术。欧洲几个市场已经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将基于硅-钙钛矿串联技术的下一代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商业化。这些伙伴关系可以促进欧洲在新兴的光伏电池和硅片技术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从而降低能源成本,降低供应链风险。

    尽管政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截至今年5月,欧盟宣布目前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20GW,加上过去几周发布的建设制造工厂的公告激增。这些数据表明,罗马尼亚、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市场计划新建制造工厂。然而,即使所有这些制造工厂都上线运营,欧洲仍将高度依赖从中国或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光伏电池。

    最近在Intersola Europe展会上的小组讨论证实了这一观点。在主要的行业利益相关者(开发商、公用事业公司、投资者、供应链公司)中,很少有人预计未来几年欧盟的光伏组件供应链将出现大规模回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欧盟将优先考虑到2030年实现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标,而不是将光伏制造业转移到本土,这将使欧盟的能源转型的成本更加高昂。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79791.html
相关报告
  • 《光伏制造行业门槛拟再上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11
    • 当行业发展向高质量之路迈进,如何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深化行业结构优化,成为了摆在我国光伏发电行业面前的必答题。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就《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2020》)征求社会意见。其中指出,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鼓励创新、支持应用的原则,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每隔2~3年即对光伏制造行业的规范条件进行更新,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提升行业门槛,引导结构优化升级。与目前仍在执行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相比较,《规范2020》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工艺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新增加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两部分内容,有力、有序引导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为引导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规范2020》从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等九个方面对光伏制造行业的发展做出进一步规范,“技术创新”成为了串联始终的行业发展关键词。 本次意见稿刚公开时,业内曾有声音认为国家将控制光伏制造业新增产能,这其实是个误会。《规范2020》表示,“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同时,“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加快行业优势产能替代、鼓励光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才是文件控制新增产能的根本目的。 在“工艺技术”方面,《规范2020》对企业技术水平做出了更细致的规定。首先,对多晶硅的质量要求从《太阳能(3.290,-0.02,-0.60%)级多晶硅》(GB/T25074)1级品提升至了特级品。 其次,电池和组件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针对现有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产品,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9%和22.5%,多晶硅、单晶硅组件(双面组件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7%和19.6%;针对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20%和23%,多晶硅、单晶硅组件(双面组件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7.8%和20%。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9年,我国单晶PERC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为22.3%,低于《规范2020》要求的23%的新增项目转换效率要求。可以预见的是,伴随文件的正式印发,在PERC技术领域,头部企业将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低端技术产能市场淘汰再度加速。 光伏制造行业的市场洗牌并未局限于PERC电池领域。截至2019年,我国规模化生产的单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为22.3%和19.3%,均低于《规范2020》确定的新增项目技术要求。对于尾部、甚至中部企业来说,是要继续增加创新投入、加快技术创新,还是囿于资金实力、技术实力默默被市场淘汰?可以预见,新一轮技术“生死战”又将席卷光伏制造行业。 “《规范2020》对光伏制造企业的扩产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让企业发展更具目标性。”东方日升(12.740,-0.18,-1.39%)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表示,6月5日,东方日升刚刚与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15GW高效电池+15GW组件项目框架协议》,规划一期建设5GW高效电池和5GW高效组件生产线,二期建设10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大大提升东方日升的先进产能生产能力,有力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下一阶段,东方日升将进一步完善公司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及相关产品产能布局,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优胜劣汰加速行业优化升级 行业有门槛,发展有保证。连续数年在全球市场创下了令人瞠目的“中国速度”后,未来,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将由扩规模向重质量转向,逐步提升的行业门槛成为市场优胜劣汰的加速器。 “投资强度”被首次引入规范条件。《规范2020》要求,电池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900万元/亩,组件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如这项标准在文件出台后继续保留,则将倒逼光伏制造企业以“亩产效益”为导向,锚定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规模化程度高的先进技术项目作为投资对象。同时,小企业经营压力提升,资金、技术更为雄厚的企业抢占市场速度又将加快,行业洗牌持续提速。 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的基础上,《规范2020》收紧多项能耗标准,在节能降耗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综合电耗由每千克80千瓦时降到了70千瓦时,每百万片硅片项目的水耗也有1400吨下降到了1300吨,推动行业由粗放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 “智能制造”也首次出现在了规范条件之中。《规范2020》指出,鼓励企业推动自动化水平提高,推动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等数字化建设,将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与光伏领跑者基地计划等政策有所不同,《规范2020》在鼓励技术创新、筛选头部企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划定行业发展门槛。既要逐步淘汰行业低质、落后产能,也可以将一些只看投资“钱景”、没有核心技术的“圈外”投资者拒之门外,实现行业整体优化升级。 正如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所说,《规范2020》规范了行业的生产、扩产门槛,从政策角度提升了未来光伏产能的质量,加速落后产能淘汰,使规范行业的投资回归理性。经历了技术创新的勤奋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越来越优质产能的推动下,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必将以更高质量体魄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 《利好光伏制造业!欧洲这里需要中国支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3
    • 据美国媒体2月10日报道,随着欧洲不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该地区希望到2030年太阳能成为其主要的电力来源。其中一个挑战将是,既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能源方面又不能形成依赖中国的局面。 报道指出,中国企业现在控制着全球太阳能供应链的80%以上,主导着太阳能电池板及其部件的生产。 报道称,在欧盟寻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填补莫斯科出兵乌克兰后弃用俄化石燃料造成的缺口之际,打破对中国的近乎完全的依赖已成为欧盟的当务之急。欧盟国家目前安装的太阳能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的。 意大利经济财政部长贾恩卡洛·焦尔杰蒂在提到中国时说:“我们必须避免进入新型依赖状态。我们缺失的以及我们需要的是增加未来关键部门的制造活动。” 欧盟领导人前几日在布鲁塞尔开会,将就一项补贴太阳能板生产商和其他绿色产业的计划达成一致。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加大了对这些产业的补贴力度。 分析人士和官员们称,在欧洲建立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太阳能板产业并非易事。欧洲工厂将必须与中国制造商展开竞争,后者得到北京的补贴,能够通过降价来削弱新竞争对手。 欧洲大陆正在押注本土项目,比如位于西西里岛、意大利能源企业国家电力公司(Enel)旗下的一家大型太阳能板工厂。前几日,Enel详细介绍了到2024年年中提高该厂产能的计划,目标是每年生产足以发电3千兆瓦的太阳能板。该厂目前每年生产的太阳能板可发电200兆瓦。这将使其成为欧洲最大的太阳能板工厂。Enel和其他欧洲公司称,它们生产的更高效、更持久的太阳能板,加上欧洲制造产品的吸引力,将使它们能够与中国公司竞争。 不过,Enel和欧洲太阳能领域的其他制造商仍主要依赖中国生产的硅晶片和其他部件来组装自己的太阳能板。 去年前10个月,欧盟从中国进口了价值175亿欧元的太阳能部件和设备,占欧盟太阳能相关进口总额的95%。 设在西西里岛的Enel旗下3Sun太阳能板工厂负责人埃利亚诺·鲁索称,Enel已经在采取措施,通过与欧洲和北美供应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鲁索说:“我们需要重建由合作伙伴组成的生态系统,以转移供应链,目标是加快脱碳进程,同时不损害我们在能源方面的独立性。” 鲁索表示,从2025年起,Enel将不再严重依赖亚洲供应商。西西里岛工厂的升级估计将耗资约6亿欧元,其中1.88亿欧元由欧盟提供。欧盟拨款的附带条件包括,该工厂60%的产量专供欧洲市场。 报道称,欧盟希望,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其能源生产的45%,目前占比为17%。根据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比高耸的风力涡轮机容易安装的太阳能板将成为主要的电力来源。欧盟希望,到这个十年结束时,太阳能发电能力达到约600千兆瓦,约为目前水平的3倍。 欧盟正在考虑提供更多补贴,鼓励新建太阳能板工厂和扩建现有工厂。 欧洲太阳能行业投资者希望,欧盟放宽对政府资助企业的规定,以使大量资金流向太阳能领域的制造商。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此前表示,将建议允许对欧洲的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产能提供更多补贴。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为了让本土生产商能与中国展开竞争,欧洲是否准备投入足够多的资金。 欧洲的计划也面临来自美国的挑战。根据《通胀削减法案》,美国为生产太阳能板的企业和其他清洁技术工厂提供了巨额补贴。 贸易团体欧洲太阳能协会的政策主管德莱斯·阿克说:“突然之间冒出一个新的竞争对手,相当于西翼出现又一个中国,它出台的产业政策如此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