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扶植半导体大军抢攻 恐先面临官司大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1
  • 大陆不遗余力扶植半导体企业,希望迅速培养足以与产业巨头抗衡的后起之秀,不过由于可能踩到专利红线,在成为市场新势力前,它们或许会先在法庭上遭遇半导体大厂的挑战。

    大陆过去10年来在半导体产业投下1,600亿美元,其中多数流向新创企业如紫光集团,主要目的是以金钱换取时间,让大陆企业快速取得技术,并且投入市场与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SK海力士(SK Hynix)和美光(Micron)较劲。

    在这之前,大陆半导体厂恐得先解决法律纠纷,根据EE Times报导,紫光集团和旗下的长江存储科技,以及晋华集成电路等业者被半导体大厂控告侵犯专利的可能性极高。

    IC Insights执行长Bill McClean形容,大陆半导体厂若不使用三星等大厂的专利,可能无法制造出芯片。

    美光在12月初开出第一枪,依据保护营业秘密法,与反勒索及受贿组织法的民事条款,向美国北加州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控告联电和晋华集成电路窃取商业机密和其他不当行为。McClean指出,这个案例属于商业间谍活动,假使晋华集成电路和其他企业开始制造芯片,三星、海力士和美光将有机会察看产品中是否有侵权的嫌疑,一旦罪证确凿,大陆半导体企业将难逃官司缠讼的命运。

    以长江存储为例,据悉这家公司正开发3D NAND快闪存储器。McClean指出,不管是哪一家厂商,想要在不触犯半导体巨擘专利的情况下来制造3D NAND,几乎都是一件不可能事情。

    McClean透露,三大巨头对彼此的专利侵权问题都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毕竟彼此都有庞大的专利武器,大费周章互告侵权只会两败具伤。但如果是市场新进者,它们可能就无法容忍。特别是三星和海力士,因为南韩政府将这些技术视为国家资产。

    不过,这不意味着握有专利的半导体大厂就此松懈,它们对大陆半导体厂不敢掉以轻心。这从三星将2017年的资本支出由113亿美元提高1倍至260亿美元就可窥知,三星似乎有意借此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江山,不让大陆对手有跨进城池的机会。

    McClean相信,大陆半导体企业最终的景况不会比当地晶圆代工业好。大陆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创立于2000年,目前市占率为5%,位居第四,远远落后市场龙头台积电的59%。中芯国际和同业华虹半导体一开始都快速冲刺,抢下全球13%的晶圆代工市场,但现在市占率仅剩8%。台积电还曾中芯国际发动窃取专利智财官司,最后和解由台积电取得中芯国际少数股权。

    McClean认为,大陆半导体企业初期也会快速占据部分市场,但最终可能循着晶圆代工厂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后继无力。

    DIGITIMES

相关报告
  • 《半导体今年将下跌6%》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10
    • 新冠肺炎冲击,摩根大通原预期,半导体市场今年仍可成长5%,考量库存去化,最新预期降为衰退6%,扣除记忆体的减幅更达8.4%;晶圆出货预期持平。 摩根大通一度预期半导体厂恐面临遭砍单,但因业界迟未传出重大消息,该券商最新预测,原预期的砍单可能转为库存调整,尤其第2、3季调整压力非常大,导致今年半导体市场衰退,为此二度下修台积电财测,同步下调联发科、南亚科、联电和日月光投控共五大半导体厂表现。 摩根大通将台积电目标价从335元降至325元,联发科由440元降至420元,南亚科从105元降至85元,日月光投控由75元降至70元,联电维持11元。评级则除了联电「劣于大盘」,其他都重申「优于大盘」。 摩根大通科技产业研究部主管哈戈谷指出,新冠肺炎导致半导体需求降温,是他原本判断产业应出现重大砍单的原因,但随著市场秩序调整,现在他认为砍单很可能转为库存调整,进入第2、3季,半导体厂压力应会增加,中、下游代工和封测厂的压力尤其大。 哈戈谷说,晶圆产业将表现平淡,使台积电下半年有库存调整、甚至掉单情形,目前他预期台积电第3、4季营收将比上半年衰退4%,相对去年下半年较上半年增加三成的趋势翻转。 此外,他也预期联发科、高通和华为对台积电的7纳米订单减少,苹果则可能因应新机调整5纳米订单,其中,华为禁令若再紧缩,订单恐掉更多。 他同时预期,台积电将因应先进製程动能减弱,下调资本支出到135亿美元,减幅12.9%。哈戈谷强调,他长线仍看好台积电,但今年成长20%是不可能了,建议投资人降低预期。 相较下,哈戈谷持续看好联发科受惠5G,最近大陆加速复工,有利联发科重启动能,而且华为紧箍咒若加紧,也有利台湾芯片厂,因此仅就疫情对手机需求的衝击下修联发科财测。至于日月光投控,呼吁在产业风险升高外,也要留意股利可能减少。 IDC: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过半可能将同比下降6% 市场研究公司IDC三月初发布最新报告称,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得到重视,并对全球技术供应链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份报告中,IDC就新冠病毒将对半导体市场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结果。 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4种假设情境来评估市场影响,这些假设情境对可能会有的结果范围进行了估量,每一种情境都基于对技术供应商业务受到影响的不同假设和严重程度。对于每种假设情境,IDC都评估了一系列关键因素,并据此得出更新后的预测,还将向客户提供领先指标来帮助其驾驭这一紧急情况。 报告要点包括: 2020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有将近80%的可能性会大幅收缩,而非之前预期的整体小幅增长2%; 仍有五分之一的机会能在2020年摆脱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实现快速而强劲的反弹; 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病毒危机才刚刚开始,变数太多,无法立即作出一种单一的预测来加以应对; 就目前而言,IDC认为此事最有可能的结果是,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收入同比下降6%,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为54%。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将在夏季开始复苏,届时隔离和旅行禁令将会放松。对全球半导体市场来说,这种情况下的影响将达258亿美元。虽然病毒将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起到影响,但病毒相关知识的积累、公共卫生倡议和其他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毒造成的危害。短期内半导体系统的需求将会下降,组件的可用性也将受到一些影响,但随着复苏的开始,市场将会恢复增长。
  • 《中国大陆半导体材料市场的新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27
    • 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它融合了当代众多学科的先进成果,在半导体制造技术不断升级和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半导体技术每前进一步都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而材料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也都为半导体新结构、新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2019年,国内半导体材料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部分中高端领域取得可喜突破,国产化进一步提升。 行业整体影响下,市场规模小幅下滑 受行业整体不景气影响,2019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营收下滑显著,但下降幅度低于整体半导体产业。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全球半导体材料整体市场营收48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30.7亿元),同比2018年的519.4亿美元下降6.89%。 从材料的区域市场分布来看,中国台湾地区是半导体材料最大区域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达114.69亿美元;中国大陆市场规模8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1.5亿元);韩国市场规模76.12亿美元。 来源:CEMIA 从晶圆制造材料与封装材料来看,2019年全球半导体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293.19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321.56亿美元下降8.82%;2019年全球半导体晶圆封装材料市场规模190.41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197.43亿美元下降3.56%。 2019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81.90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84.92亿美元下降3.56%,其中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27.62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28.17亿美元下降1.95%;封装材料市场规模54.28亿美元,同比2018年的56.75亿美元下降4.35%。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安集微电子作为国内CMP抛光液龙头,成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25家企业之一,久日新材、华特气体、神工股份等紧随其后,成功登陆科创板,与此同时,正帆科技、格林达等半导体材料企业在登陆资本市场的进程中进展顺利,有望在新的一年迎来里程碑,拓宽了各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为行业整体发展注入新的保障。 细分领域发展不一,部分中高端领域取得可喜突破 综合各领域来看,部分领域已实现自产自销,靶材、电子特气、CMP抛光材料等细分产品已经取得较大突破,部分产品技术标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本土产线已基本实现中大批量供货。2019年我国半导体材料生产企业用于国内半导体晶圆加工领域的销售额达138亿元,同比增长4.4%。整体国产化率提高到23.8%,充分显示了近年来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硅片方面,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作为半导体材料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材料,国内12/8英寸硅片企业已超过16家,拟在建产线迭出,2019年各主要产线稳步推进。衢州金瑞泓成功拉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产型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棒;中环领先12英寸硅片厂房安装了第一套设备;徐州鑫晶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长晶产线试产成功,并陆续向国内和德国等多家客户发送试验样片;业界普遍关注的上海新昇28nm逻辑、3D-NAND存储正片通过了长江存储的认证;有研科技集团与德州市政府、日本RST公司等共同签约,建设年产360万片的12英寸硅片产业化项目。尽管各企业小而分散,但大硅片真正实现国产化前景可期。 光掩膜方面,与旺盛的需求形成反差的是国内高端掩模保障能力不足,大量订单流向海外。目前,半导体用光掩膜国产化率不足1%。内资企业中真正从事半导体用光掩模生产的仅有无锡中微,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及中国电科13所、24所、47所和55所等,过去一年里,行业取得的实质性突破较少。 光刻胶方面,目前国内集成电路用i线光刻胶国产化率10%左右,集成电路用K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ArF干式光刻胶、ArFi光刻胶全部依赖进口。2019年,南大光电设立光刻胶事业部,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全力推进“ArF光刻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同时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投资协议书》,拟投资开发高端集成电路制造用各种先进光刻胶材料以及配套原材料和底部抗反射层等高纯配套材料,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建立配套完整的国产光刻胶产业链。上海新阳248nm光刻胶配套的光刻机已完成厂内安装开始调试,193nm光刻胶配套的光刻机也已到货。经过近三年的研发,关键技术已有重大突破,已从实验室研发转向产业研发。 湿化学品方面,目前半导体领域整体国产化率23%左右。2019年,兴发集团控股子公司湖北兴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电子级磷酸顺利通过了中芯国际12英寸28nm先进制程工艺的验证测试,开启了对中芯国际先进制程Fab端的全面供应。此外,长江存储、厦门联芯等先进12英寸Fab也开启了验证测试。多氟多抓住日韩贸易战机会,电子级氢氟酸稳定批量出口韩国高端半导体制造企业,进入韩国两大半导体公司的供应链中,被最终应用在3D-NAND和 DRAM的工艺制程中,使电子级氢氟酸产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电子特气方面,目前我国半导体用电子特气的整体国产化率约为30%。2019年,华特气体激光准分子混合气国内大规模起量应用,同时进军海外市场;金宏气体TEOS研发确定重点进展,即将投放市场;绿菱高纯电子级四氟化硅质量稳步提升,国内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博纯股份氧硫化碳研发成功;南大光电与雅克科技加大了前驱体研发力度。此外,中船七一八所也加大了新含钨制剂的研制。 CMP抛光材料方面,安集微电子的后道Cu/Barrier抛光液技术水平与国内领先集成电路生产商同步,TSV抛光液在国际和国内均在领先水平,这几类抛光液2019年在14nm节点上实现小规模量产。鼎龙股份不仅完善了自身的CMP抛光垫型号,从成熟制程到先进制程完成全覆盖,而且进入了长江存储供应链,大部分产品均在晶圆厂进行验证和测试。 靶材方面,江丰电子已成功突破半导体7nm技术节点用Al、Ti、Ta、Cu系列靶材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应用,5nm技术节点的研发工作稳步进行中。有研亿金持续推进实现纳米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件制备用贵金属及其合金相关靶材的开发与使用。 先进封装材料方面,高端承载类材料蚀刻引线框架与封装基板、线路连接类材料键合丝与焊料、塑封材料环氧塑封料与底部填充料等仍高度依赖进口,2019年国内企业主要在中低端领域有所突破,高端领域个别品种实现攻关。 不确定因素增加,半导体材料业仍笃定前行 目前,国内半导体材料总体上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平台配合推进验证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技术积淀,以及人才储备,部分细分材料领域紧追国际水平。但是,先进技术节点材料市场整体仍被国外垄断,国产材料突破较少,关键环节核心材料空白,影响了整个产业安全。 半导体产业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正成为主要承接地,2020年业界普遍认为5G会实现大规模商用,热点技术与应用推动下,国内半导体材料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大基金二期已完成募资,预计三月底可开始实质投资,主要围绕国家战略和新兴行业进行,比如智能汽车、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预计将加大对国产半导体材料的投入力度,新一轮的资本介入,将助力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进度。 新年伊始,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全年经济疲弱似成定局,肺炎疫情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冲击,中美贸易战仍未平息,2020年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在确定的发展目标下,国内半导体材料业必将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