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加拿大农业信贷公司报道,目前中国是植物油进口大国,但其进口植物油的趋势是否能够持续则受到复杂因素影响。除去诸如国民经济水平、人口、饮食结构等容易预判的因素外,政策导向、贸易差额权衡及油类替代品研发等诸多因素难以预测。中国每年消耗400万到500万吨菜籽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要依赖进口。如此复杂的态势导致仅仅依靠数据得出的预测结论可靠度存疑。
一、供应 VS 国内消费
上图是对中国菜籽油供需关系的直观体现。如图所示,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历年国内菜籽油消费量均超出供给量约100万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决定拍卖过去10年来积累的库存油量。有报告表明,中国仍有100万吨库存油量待售。据此,未来中国必然需要设法扩大菜籽油供应量,而这无外乎通过两种途径:国内生产或国外进口。
二、油类替代品
面对这种局面,寻求其他植物油替代品似乎是一种选择,但其因国内菜籽油需求偏好而难以实现。近期报告显示,部分中国榨油厂已经宣布转向生产菜籽油。如此消息属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市场对菜籽油的偏好。那么加拿大将出口中国的油菜籽量基准值由4吨上调为5吨甚至更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相应的,加拿大菜籽油的出口增长空间也会增大,但如果美国生物柴油政策倾向支持本国原料商,可能加拿大菜籽油在北美的出口空间就相对小了。
三、需求旺盛
中国市场的需求持续旺盛是建立在榨油行业仍有利可图的条件之上的。尽管中国每年有进口4~5百万吨油菜籽的实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行为会一直持续。进口成本上升会挫伤中国进口油菜籽的积极性。为了保持这种旺盛需求,必须保持中国国内的榨油利润在约30~50美元/吨之间。
然而即使中国市场需求旺盛,北美洲需求变化将产生的影响仍悬而未决。油菜地种植及荒废面积仍有待测算;雨季对收成的影响、种植季节的收成量、美国大豆作物种植的博弈结果等等因素也都必须纳入考虑。
四、短期/中期展望
总体来看,菜籽油在今后较长时间仍有较大出口空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是菜籽油的长期需求市场。
欧洲也将成为菜籽油的主要进口方。2017年欧洲预期收获2,300万吨作物,但实际收成可能只达2,100~2,150万吨。2017~2018年度菜籽油产量不会过剩,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这就意味着菜籽油是处于中高档价格区间的一个消费选项。
短期来看,菜籽油的定价可能受诸多即时因素影响大。但中期来看,菜籽油仍具备强劲的供需对比关系。供需双方都将有两个月左右的上升和下降的走势引领窗口期。
对美国的生物柴油政策给予高度重视,其结果将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全球植物油和种子交易走向。北美植物油消费总量的增减与可供出口油量息息相关。
(编译 潘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