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氢量1000~1200Nm3/小时!又一碱性电解槽正式下线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9
  • 绿氢生产如今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的目标,将“绿氢”作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也指出,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锚定12亿千瓦以上,按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5%-10%的比例配置,装机规模至少将达到60GW。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年度蓝皮书(2022)》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出货量约776MW,电解槽总出货量在800MW左右,在2021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目前国内用于制氢的电解槽以试点示范项目居多,尚未有大规模的商业化项目落地,国际能源网/氢能汇(微信公众号:h2-2005))预计,未来绿氢市场空间广阔且增速可观。

    2023年1月18日,中集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氢能”)欣然公布旗下1200Nm³/h碱性电解槽发布及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中集氢能位于江苏启东市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太平洋海工”)碱性电解槽生产基地成功举办。此举标志着中集氢能全产业链关键装备布局进一步完善。目前中集氢能已完成电解水制氢两种路线技术储备,未来将打造“江苏-河北”南北双布局电解槽生产基地。

    本次发布的电解槽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成熟的设计流程,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挖掘电解槽的性能潜力。其采用了新式极板和流道结构、第三代最新催化材料和涂覆技术制作的电极,以及新一代改性隔膜,工作电流密度范围2500~4700A/m³,优于传统碱性技术实际运行数据,具有电流密度高、节能、稳定和轻量化等特点,各项技术参数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该电解槽产氢量1000~1200Nm³/小时,可向上扩展到1500Nm³/小时甚至更大;单位电耗优化在4.2~4.55Kwh/Nm³之间,已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符合团标一级能效标准;工作负载范围在20%~120%,较业内提升10%以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加一体站制氢、海上风电制氢等多种场景。

    中集氢能总经理杨葆英女士表示:“本次电解槽装置的下线,标志着中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展望未来,随全球范围对绿氢的需求量加大,制氢设备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中集氢能也将持续研发更集约高效,成本更低的电解槽装备,以国产成本优势以及公司在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地区坚实的客户资源为基础,积极开拓海内外电解槽市场,争取与业内伙伴携手出海。”

    在本次活动中,中集太平洋海工碱性电解槽生产基地分别与多家业内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签约合作,希望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绿氢技术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1951.shtml
相关报告
  • 《1200Nm3/h!我国生产制造出高性能大型电解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3
    • 中国华电1200Nm3/h(标方每小时)碱性电解槽产品下线暨气体扩散层(GDL)成果发布推广仪式12日在天津举行,标志着中国华电在电解水制氢装备及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大规模绿氢制取及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提供了坚实保障,对氢能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次下线的1200Nm3/h电解槽和气体扩散层产品均由中国华电自主独立设计并生产制造。 相较传统电解槽,此次下线的电解槽运行电流密度提高约30%,整体重量减少近10%,直流能耗指标小于4.6千瓦时每标方氢气。在1.6兆帕运行压力下,电解槽的额定产氢量达到1200Nm3/h。自主研发的单面焊双面焊缝成型工艺,实现国内首创。产品采用自动化卷对卷连续化生产工艺,建成的气体扩散层产线,产品宽幅最大1.2米,电阻、气通量、拉伸强度等能够满足燃料电池、电解水、液流电池产品对气体扩散层的需求。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系统产品,氢电效率大于52%,热电联产效率大于85%。整套装置采用撬装式设计,系统集成度高、结构设计模块化,为绿色建筑、新型基础设施、园区、孤岛等提供电力和热电联供服务,可满足多场景应用需求。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备受关注。碱性水电解制氢是当前最有规模化商业应用前景的“绿氢”制取方法,高性能大型电解槽制造是关键核心技术。 作为中国华电氢能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华电科工于2020年7月7日成立中国华电氢能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氢能产业政策与动态研究,氢能材料、装备及系统开发,氢能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等开展研究工作。
  • 《碱性电解槽取得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9
    • 碱性电解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的关键装备。日前,中国华能主导研制的世界单槽产能最大碱性制氢水电解槽在苏州下线,可制氢1300标准立方米/小时。今年10月,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台碱性水电解槽下线,单台制氢能力超1000标准立方米/小时。 由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氢能产业的加速发展,绿氢在降碳中发挥的作用备受关注,电解水制氢的规模不断扩大。电解槽作为重要的绿氢制取设备,其技术发展及成本优势影响着绿氢规模化发展进程。业内人士认为,碱性电解槽作为我国的主流电解制氢技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性能指标不断提升 业内研究显示,与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和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技术相比,碱性电解水制氢是现阶段我国发展最成熟的电解制氢技术,在成本和寿命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碱性电解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和大型化,设备投资降到了2000元/千瓦以下,一些电解槽运行寿命超过了20年。”华能清能院氢能部主任王金意说,目前国内绿氢项目还是以碱性电解制氢为主,随着近几年研发投入的加强,碱性电解槽性能也有了显著提升,在保持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关键性能指标已经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接近。随着科研力量和产业投资的注入,碱性电解制氢技术在规模、成本、性能等综合性能上将保持竞争优势。 不过王金意提醒称,制氢设备并非越大越好。“准确地讲,氢气产量大型化和体积小型化的同时实现,是电解制氢设备的一个发展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电流密度的提升。通过提升电流密度,实现单台氢气产量的提高和单位产量体积的下降,能够有效降低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成本,这对电解制氢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十分重要。” 寻求进一步降本 相对于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传统化石燃料制氢来讲,碱性电解制氢的成本相对较高。根据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电解制氢的综合能耗,考虑电解槽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氢气的生产成本约为25-35元/公斤,而化石燃料制氢的成本约为8-18元/公斤。 此外,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非石棉基的PPS布,价格低廉,但隔气性差、能耗偏高。今年2月,科技部正式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等18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高效大功率碱水电解槽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被列入其中,研究内容包括新型非石棉隔膜批量制备技术、大直径碱性电解槽结构优化设计与集成技术等。 对此,王金意分析认为,在制氢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为避免出现产业环节缺失或发展薄弱的情况,产业上下游协同,实现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尤为迫切。 “目前,用电成本约占电解制氢成本的60%以上,通过电极、隔膜、电解槽等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可进一步降低制氢电耗。与此同时,挖掘电解制氢在上游电源、电网侧的储能调峰作用,可获得更优的综合用电价格或辅助服务补偿。”在王金意看来,这不仅有利于拓展绿氢的应用场景,还能保障绿氢的生产时间和消纳渠道,提高效益。 与可再生能源的适配性待加强 “与可再生能源适配性较差”是业内对碱性电解槽制氢的普遍印象。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规模将不断扩大,如何突破适配性难题? 王金意认为,碱性电解槽与可再生能源适配性较差是相对的。相对于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碱性电解槽的动态响应速率较慢。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基于安全性的考虑,电网并不希望电源或负荷快速变化。 “事实上,提升碱性电解槽与可再生能源的适配性,可以从提高制氢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大规模电解制氢的电源效率,以及电源和制氢系统间的耦合控制等方面加以解决。”王金意指出,这也是未来制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