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铟镓氧化锌(IGZO)薄膜晶体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8-27
  • 《Nature Electronics》期刊设置了一个名为“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专栏,它从主流发明家的角度审视现在广泛使用的电子设备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该专栏已发布DRAM、DVD、CD和锂离子充电电池等主题。2018年7月,该专栏邀请东京科技创新研究所教授、元素战略材料研究中心主任Hideo Hosono,讲述了IGZO薄膜晶体管(TFT)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使用包括铟(In)、镓(Ga)和锌(Zn)或IGZO的氧化物的场效应晶体管(TFT)使得以前从未见过的高分辨率节能显示器成为可能。IGZO电子迁移率是氢化非晶硅的10倍,氢化非晶硅在过去被专门用于显示器。此外,它的截止电流非常低,并且它是透明的,允许光通过。IGZO已被应用于驱动液晶显示器,例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三年前,它也被用来驱动大型OLED电视,这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个市场正在迅速扩大,从韩国和日本电子制造商发布的产品中可以看出,它们现在占据了商店的货架。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子导电性早已被人们所知,但是电场的电流调制却没有。在20世纪60年代,当氧化锌、氧化锡和氧化铟形成TFT结构时,调制电流是可能的。然而,他们的表现很差,直到2000年左右出现了有机TFT的研究报道。将氧化物视为电子材料、有关氧化物电子的新领域早已经存在。东京科技创新研究所的材料和结构的现代实验室是氧化物电子的一个研究中心,在全世界快速传播氧化锌TFT。然而,由于薄膜是多晶的,由于其特性和稳定性存在问题,所以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在显示器中的应用不同于CPU,它需要在一个大的衬底上形成一个薄的、均匀的薄膜——像非晶态材料——当薄膜受到电场时,在低栅电压下的电流急剧增加。然而,虽然非晶材料是形成薄、均匀薄膜、高载流子浓度等问题的最佳选择,但由于结构无序的出现,大多数情况下防止电场对电流的调制。唯一的例外是1975的含大量氢的非晶硅。由这种材料制成的TFT被用来驱动液晶显示器,它成长为一个巨大的10万亿日元的产业。然而,电子迁移率仍然比晶体硅低两到三个数量级——不优于0.5到1 cm2 V-1 s-1。因此,无定形半导体易于制造,但被认为具有非常差的电子性质。

    Hosono教授把关注重点集中在具有高离子结合性质的氧化物上,该系列由属于周期表的p块的非过渡金属组成。在该材料系列中,作为电子路径的导带底部主要由球对称的金属S轨道构成,具有较大的空间扩展。正因为如此,轨道的重叠程度,支配电子如何容易移动,对键角变化不敏感,这是非晶态材料的固有性质。这种特性可能允许在与多晶薄膜相媲美的非晶材料中的迁移率。Hosono教授做了相应的实验,找到了一些例子。2003年,Hosono和他的合作者在《Nature》上报道晶体外延薄膜可以产生大约80 cm2 V-1 s-1的迁移率。2004年,他们再次在《Nature》上报道,非晶薄膜也能产生大约10 cm2 V-1 s-1的迁移率。

    根据这些研究发现,非晶氧化物半导体及其TFT的研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不仅在信息显示协会(SID)和国际非晶半导体会议上。Hosono的两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2000次和5000次。与这些发明相关的专利的总引用量现在超过9000。自2012以来,具有这些TFT的显示器的产品已可供一般消费者使用。由于非晶IGZO TFT的独特特性——它们的高迁移率和在大面积上容易形成薄的均匀薄膜的能力,它们还出现在了2015年的大型OLED电视上。这种显示器被安装在东京科技创新研究所技术材料研究中心的第一层和材料和结构实验室的门厅。IGZO TFTS在高清大液晶电视上的应用将很快开始。

    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1:428 (2018),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928-018-0106-0,题目:“How we made the IGZO transistor”。

相关报告
  • 《新型薄膜晶体管可能引领柔性电子器件》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6-03-21
    • Alberta大学的一个工作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新型晶体管,可以彻底改变薄膜电子设备。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可以打开电子设备发展的大门,并将其广泛的应用于医疗成像和可再生资源生产。 团队开发的薄膜晶体管(TFT)的新用途,经常会在低功率、低频设备等中发现,如阅读使用的屏幕。通过研究人员和消费电子行业在改善薄膜晶体管的性能方面有所缓慢,一方面是由于新材料的挑战,一方面是改善传统薄膜晶体管架构的发展缓慢,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该小组已经提交了关于该晶体管的临时专利,Shoute说,下一步的计划是将晶体管应用在这些领域像生物医学成像领域或者可再生能源中。
  • 《自对准栅氧化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12-08
    • 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声称首次研发了自对准栅(SAG)β-多型氧化镓(β-Ga2O3)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美国KBR和空军研究实验室以及德国IKZ的研究人员首先采用了一种带有硅离子注入的难熔金属栅极设计来消除离子源接入电阻,从而获β-Ga2O3MOSFET的最高跨导值。研究人员认为,这种SAG工艺能帮助未来β-Ga2O3器件工程学实现高性能和超低功耗。报道的β-Ga2O3器件的性能受到寄生电阻效应的限制。SAG工艺中的硅离子注入是降低硅和碳化硅(SiC)晶体管访问电阻的关键技术。 该团队使用了一种半绝缘的铁掺杂β-Ga2O3衬底,通过MOCVD向其中添加了22nm的n沟道的硅掺杂的β-Ga2O3沟道层。从源极侧制作硅离子注入物,使栅-源标称距离为0μm。在900度下进行120s的快速热退火激活了硅掺杂。器件完成后,研究人员使用Van der Pauw结构提取了4.96x1012 / cm2的载体片密度和48.4cm2 / V-s的迁移率。通道中的薄层电阻为2.6x104Ω/平方,而注入区域中的薄层电阻为2.0x103Ω/平方。接触电阻为1.5Ω-mm。2.5μm栅长器件的电气特性具有35mS / mm的峰值跨导,漏极偏置电压为10V,最大漏极电流达到140mA / mm。亚阈值摆幅为121mV /十倍频,研究人员称其为“优秀”。栅极为4V时,小漏极偏置时的导通电阻为30Ω-mm。 利用基于结果的模型,研究人员预测0.5μm的栅极器件可以实现0.6mS / mm的跨导,350mA / mm的漏电流和17Ω-mm的导通电阻。该团队通过比较后评论道:“除了垂直缩放的δ-掺杂的β-Ga2O3MESFET外,β-Ga2O3FET的峰值跨导(GM)的结果是最先进的,并且栅极长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