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昆虫味觉受体对糖的感知的分子基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3
  • 2024年3月6日,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The molecular basis of sugar detection by an insect taste receptor的文章。

    动物渴望糖是因为它们的能量潜力和品尝甜味的愉悦感。然而,并非所有的糖在代谢上都是相同的,这就需要检测和区分化学上相似的甜味物质的机制。昆虫使用一组嗜电性味觉感受器来辨别糖,每一个感受器都被特定的甜分子选择性地激活。

    为了深入了解糖选择性的分子基础,研究人员确定了家蚕(Bombyx mori, BmGr9)的味觉受体Gr9在其唯一激活配体D -果糖缺失和存在的情况下的结构。这些结构,以及结构引导的诱变和功能分析,说明了D-果糖是如何被一个配体结合口袋包裹的,这个口袋精确地匹配了D-果糖中化学基团的整体形状和模式。然而,该研究的计算对接和实验结合分析显示,其他糖也可以结合BmGr9,但它们不能激活受体。

    研究人员确定了BmGr9与一种非激活糖L-sorbose复合物的结构。虽然这两种糖结合的位置相似,但只有D-果糖能够连接两个保守芳香残基的桥梁,将口袋与孔螺旋连接起来,引起构象变化,使离子传导孔打开。因此,化学特异性并不仅仅依赖于配体结合袋的选择性,而是由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和变构耦合的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特性。该研究结果支持一个模型,即粗略的受体调节来自于口袋的大小和化学特性,而受体激活的微调是通过调节离子传导的变构途径的选择性参与来实现的。

相关报告
  • 《Science丨昆虫气味受体 OR-Orco 异聚体识别气味分子的结构基础》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9
    • 2024年6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odorant recognition of the insect odorant receptor OR-Orco hetero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报警信息素受体ApOR5-Orco异源四聚体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气味配体诱导的气味受体离子通道门控机制,从而为针对气味受体的新型昆虫绿色行为调控剂的研发奠定了结构基础。 新翅类昆虫作为最庞大的昆虫类群,其嗅觉系统核心由独特的OR-Orco异聚体组成,展现出对配体化学信息物质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非常理想的昆虫嗅觉行为调控剂分子靶标。然而,长期以来,OR-Orco异聚体的结构基础仍然未知。王桂荣研究团队在前期工作中,成功揭示了蚜虫通过气味受体ApOR5-Orco特异性地识别报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BF)的精确分子机制。另外,研究还进一步阐明了EBF如何巧妙地调控天敌昆虫精准定位蚜虫的内在机制,为理解昆虫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EBF及其类似物作为昆虫行为调控剂的巨大潜力。 该研究借助前沿的冷冻电镜技术,深入探究豌豆蚜报警信息素受体ApOR5-Orco复合物的结构特性,成功解析了ApOR5-Orco在配体结合和未结合状态下的高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发现仅ApOR5亚基具有配体结合能力,而ApOrco亚基则作为支撑结构不结合配体。进一步观察发现,当ApOR5亚基与配体结合后,其成孔螺旋S7b从孔中央向外移动,导致不对称孔开口以供离子流入。通过单分子荧光试验和细胞电生理试验,更全面地理解ApOR5-Orco复合物的动态组装和功能,揭示了异源四聚体亚基化学计量的分子基础。 该研究不仅首次展示了昆虫OR-Orco异源复合物在独立(封闭通道)和配体结合(开放通道)两种状态下的独特结构,而且深入揭示了昆虫气味识别通道门控的分子机制。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为基于靶标结构的先导化合物筛选提供了宝贵的分子基础,为高效、特异性绿色昆虫行为调控剂的创制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科学合理地开发蚜虫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Nature | 甲基水杨酸介导的植物空气防御的分子基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6
    • 2023年9月13日,清华大学刘玉乐团队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methyl salicylate-mediated plant airborne defense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鉴定了识别气态MeSA的植物受体,揭示了MeSA介导的植物气传性免疫的分子机制及其植物病毒的反防御机制,为防治病虫害提供了突破点和研究方向。 刘玉乐团队还发现一些蚜虫传病毒比如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能够编码含有解旋酶结构域的蛋白质与NAC2蛋白相互作用,改变NAC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促进NAC2在细胞质中被26S蛋白酶体降解,从而负调控NAC2-SAMT1通路,抑制蚜虫叮咬植物中MeSA的合成和挥发,阻断植物间“预警”通讯,促进蚜虫对临近植物的侵染和对病毒的传播。这一发现揭示了植物气传免疫的详细分子机制及病毒的反防御机制,揭示了全新的蚜虫-病毒共进化互惠方式。 本文内容转载自“ BioArt植物”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yzbh896R3aBFdJTCxhk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