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益生菌竟可显著增强新冠疫苗效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1-11
  • 年关渐进,但小波疫情仍此起彼伏,打工人能不能顺利回家过年也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新冠病毒不是孙悟空却拥有七十二变的本领,十二月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扰乱了大众心绪,如今法国又再次检测出变异毒株B.1.640.2,被命名为“IHU”。至此,新冠病毒已经出现如此多的变异毒株,那接种新冠疫苗究竟还有无防疫效果,对此,很多人存疑。而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一种益生菌竟能够增强小鼠接种新冠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或许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建青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合作研究,最终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植物乳杆菌冠克菌株GUANKE(LPG)可以显着增强新冠疫苗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以“Boosting Vaccine-Elicited Respiratory Mucosal and Systemic COVID-19Immunity in Mice With the Oral 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题,在线发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

    这项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GUANKE(LPG)可以通过增强干扰素信号传导、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通路,促进接种疫苗后小鼠体内的SARS-CoV-2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接种新冠疫苗后给予小鼠LPG,可以促进并且维持其体内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通过试验确定了LPG能否能够在新冠疫苗接种模型中增强疫苗诱导的有效免疫反应。研究人员发现,在接种新冠疫苗24周后,小鼠口服植物乳杆菌GUANKE(LPG),可显着增强并延长新冠病毒特异性的记忆性抗体反应。

    接着,研究人员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给小鼠接种新冠疫苗之后,立即给予其口服植物乳杆菌GUANKE(LPG),同时设置对照组。七天后,相比对照组,在LPG组观察到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和血清中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显着增加。

    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LPG诱导了小鼠体内的T细胞反应。这说明,接种新冠疫苗后口服LPG能够显着增强小鼠对新冠病毒的体液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

    那接种新冠疫苗后口服LPG究竟是如何增强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呢?带着这个疑问,研究人员对LPG组小鼠的脾细胞、纵隔、肠系膜、小肠和结肠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他们发现,口服LPG促进了小鼠体内的干扰素应答,抑制了凋亡通路及炎症应答。这表明,口服LPG可以通过肠-肺和肠-脾免疫轴影响免疫反应。

    以上免疫微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适应性免疫反应。对T细胞和B细胞相关基因的RNA测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LPG组中小鼠体内与B细胞、T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上调,表明口服LPG促进了B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分化,进而增强对抗病毒的免疫反应。另外,他们还发现LPG组小鼠体内脾脏中CCR7减少、S1PR增加,而这些变化都与T细胞的迁移有关。研究人员认为,CD8+效应T细胞的迁移可能会保护抗原呈递细胞免受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并防止免疫反应过早下降,进而延长T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在接种新冠疫苗后口服植物乳杆菌GUANKE(LPG)能够显着增强疫苗对抗病毒的效果,一方面显着增加机体内部的中和抗体滴度,另一方面通过促进T细胞、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进而促进免疫反应。

    在全球各地仍然弥散着新冠疫情的情况下,这项研究成果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希望能够尽快开展人体试验,使植物乳杆菌GUANKE能够作为一种佐剂与新冠疫苗联用,以增加新冠疫苗的防疫效果。期盼我们能早日战胜新冠病毒,在阳光下拥抱彼此。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4799.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流感疫苗竟可降低90%的新冠重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25
    • Nature发文表示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新冠感染风险,特别是在新冠重症防护方面,具有90%的效力(图1)[1]。如果我们提前知道流感或者其他疾病的疫苗可以提供针对新冠病毒的防护,那么即使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前知道,也可以降低未来新冠大流行造成的死伤,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开发新冠疫苗留出时间。 2022年5月9日,多哈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研究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发表题为“Effectiveness of influenza vaccination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Qatar”的研究成果(图2)[2]。研究发现与最近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相比,接种流感疫苗的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患新冠重症的可能性降低了近90%。 此项研究由传染病流行病学家Laith Jamal Abu-Raddad领导,并分析了2020年9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之间(新冠疫苗接种之前,流感疫苗接种之后的时期),卡塔尔30774名医务人员的健康记录。数据样本的中位年龄为36岁,对照组中位年龄为35岁,流感疫苗接种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之间的中位持续时间为43天(图3)。 通过对数据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接种流感疫苗14天后对新冠病毒的防护有效性为29.7%; 2、 流感疫苗对任何严重、危急或致命新冠症状的有效性为88.9%; 3、 流感疫苗接种与SARS-CoV-2感染风险和COVID-19严重程度的显著降低有关; 4、 流感疫苗对新冠的防护效力时间约为六周。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流行病学家Günther Fink表示:“我们之前在巴西的研究结果表明,流感疫苗接种与COVID-19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有关。卡塔尔的此项分析降低了其他发现相同联系的研究只是侥幸的可能性。” 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的传染病专家Mihai Netea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证据,流感疫苗不仅与减少SARS-CoV-2感染有关,而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这一观察强烈表明这种保护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不认为流感疫苗对新冠的防护效力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也就持续六个月到两年。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为什么由灭活流感病毒组成的流感疫苗也能预防新冠肺炎。疫苗训练免疫系统以识别特定病原体,但它们也增强了广泛作用的抗病毒防御能力,Laith Jamal Abu-Raddad在流感疫苗接种者身上发现了这种反应的迹象。” 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有何异同? 病毒是一种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不同病毒侵入细胞的方式不同,但大都需要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蛋白或脂质结构来实现细胞内化,从而启动入侵程序和感染宿主细胞。因此揭示病毒结合和内化侵入细胞的具体过程及机制有助于从源头上开发靶向药物或疫苗。 流感病毒按照核蛋白的抗原性,可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型。人流感主要是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C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D型流感病毒的宿主主要是牛。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是一种包膜病毒,膜上镶嵌着3类膜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和膜蛋白M2(Membrane protein 2,M2)。HA以同源三聚体的形式存在。 HA水解后形成轻链和重链两部分,其中重链负责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而轻链则协助病毒膜与内吞体膜的半融合。NA是蘑菇状的四聚体糖蛋白,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能帮助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膜蛋白M2具有离子通道和调节膜内pH的作用。此外,基质蛋白M1构成病毒的外壳骨架,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密结合,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和维持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与核蛋白折叠在一起形成的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图4)。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最早是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的。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为60-220 nm,表面有3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膜糖蛋白,少数还含有血凝素糖蛋白(图5)。冠状病毒的核酸为线性单股正链RNA,5’端具有甲基化帽状结构,3’端具有polyA尾,类似于真核mRNA,自身就可以发挥翻译模版作用,基因组全长27-32 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分为4个属,即α、β、γ及新假定的δ冠状病毒属。新冠病毒是一种β属冠状病毒,有很强的传染能力。目前已经检测出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及病毒与细胞结合的蛋白等,但对于它通过何种路径侵入并感染细胞的机制尚不清楚。 流感病毒与SARS-CoV-2都是通过配体受体相结合的方式吸附至细胞表面,经细胞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将HA和S蛋白活化形成两个亚基,分别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及介导膜融合过程。流感病毒结合至细胞受体后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才能实现内吞,而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同样可能利用细胞内的某些促吸附因子,例如与细胞糖蛋白的结合,来增强其感染性。 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在对细胞作用的机理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利用流感病毒的研究方法开展对新冠病毒与细胞作用的研究是一条潜在的途径,流感疫苗对新冠的防护也就不难理解。
  • 《最新的二价新冠疫苗数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8-21
    • 2023年8月1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题为“Omicron neutralisation: RBD-dimer booster versus BF.7 and BA.5.2 breakthrough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与原型疫苗增强剂相比,使用含有omicron的RBD异源二聚体(ZF2202)作为增强剂来对抗新出现的omicron(奥密克戎)亚变体具有更好的效果。 另外,2023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等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在线发表题为“Neutralization of BQ.1, BQ.1.1, and XBB with RBD-Dimer Vacci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蛋白亚单位新冠疫苗ZF2001更新版异型嵌合RBD二聚体(delta–BA.1 RBD和delta–BA.2 RBD)疫苗(二价疫苗)诱导产生的针对近期流行的亚变异株BF.7、BQ.1、BQ.1.1和XBB的抗体中和能力显著高于原始毒株同源二聚体、原始毒株-beta异源二聚体,但低于BA.2同源二聚体。了更好地保护和控制大流行,需要下一代和更新的Covid-19疫苗。最新更新的delta-omicron BA.1和BA.2 RBD异源二聚体对新出现的omicron亚变体具有很高的中和活性。 COVID-19灭活疫苗(CoronaVac[中国北京科兴生物技术公司]、BBIBP-CorV[中国国药集团,北京])和蛋白亚单位疫苗ZF2001(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合肥)-使用二聚体受体结合域(RBD)二聚体作为抗原-被设计用于对抗祖先SARS-CoV-2,并在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广泛使用。2022年12月,中国出现了omicron亚变体BF.7和BA.5.2的激增,由于免疫力下降和omicron亚变体对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的抵抗力增强,造成了全国性的突破性感染。包括BQ.1、BQ.1.1、XBB和XBB.1.5在内的omicron亚变异体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由于刺突蛋白突变增加,进一步的免疫逃避。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异型δ (B.1.617.2) -omicron(BA.1)嵌合RBD-二聚体疫苗(ZF2202),该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作为增强剂进行测试(NCT05616754和NCT05574985)。在此,该研究报告了在接受原型疫苗(灭活疫苗或ZF2001)或ZF2202增强剂后,或在omicron B1 .7或BA.5.2突破感染后,参与者血清样本的SARS-CoV-2中和谱的分析结果。 该研究获得了175名参与者的血清样本,根据他们是否接种过两剂或三剂灭活疫苗或ZF2001,然后再接种加强疫苗,或在2022年12月中国北京最新的BF.7和BA.5.2波期间出现突破性感染,将他们分为七组(每组25名参与者):第1-3组接种了两剂灭活疫苗,并接种了第三剂灭活疫苗(第1组)、ZF2001(第2组)或ZF2202(第3组)。第4-5组接种了三剂灭活疫苗(第4组)或ZF2001(第5组),并接种了第四剂ZF2202。第6-7组均接种了3剂灭活疫苗(6组)或ZF2001(7组),均出现突破性感染。 三剂灭活疫苗或者在两剂灭活疫苗后注射异源ZF2001加强剂,对祖先型和δ型假病毒的中和几何平均滴度(GMTs)在203 (95% CI 105-394)和1247(614-2530)之间;对BA.1和 (BA.2.75, BA.5 or BA.5.2及BF.7) omicron的中和几何平均滴度(GMTs)在13[95% CI 6–26]和97[51–185]) 之间;当检测新出现的亚变体BQ.1、BQ.1.1、XBB和XBB.1.5时,滴度接近检测极限。相比之下,异源二聚体增强剂ZF2202在两剂灭活疫苗后诱导(与1组和2组相比)对所有假病毒的中和性GMTs增加。超过50%的样本对目前新出现的BQ.1 (60%, 95% CI 41-77)、BQ.1.1(52%, 33-70)、XBB(60%, 41-77)和XBB.1.5(52%, 33-70)亚变体的中和抗体呈阳性。这些数据表明,二价疫苗ZF2202增强剂的中和作用比灭活疫苗或ZF2001增强剂更广泛。 三剂灭活疫苗加异源二聚体增强剂ZF2202比接受两剂灭活疫苗加异源二聚体增强剂ZF2202对所有假病毒的中和抗体较高。针对目前出现的BQ.1、BQ.1.1、XBB和XBB.1.5亚变体的中和阳性血清样本比例在第4组的68% (95% CI 48-83)和76%(57-89)之间。对于接受三剂ZF2001加异源二聚体增强剂ZF2202的参与者,对所有假病毒的中和GMTs比第4组进一步增加了1·1-2·1倍。80-84%的样本对目前新出现的BQ.1、BQ.1.1、XBB和XBB.1.5亚变体呈中和阳性。这些数据表明,在二价疫苗ZF2202增强后,广泛的血清样本具有中和作用。 对于在三剂灭活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参与者,他们对所有假病毒的中和GMTs低于ZF2202增强组(第4组)。然而,对于那些在三剂ZF2001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人来说,在对祖先和δ型假病毒进行测试时,血清样本中和GMTs与ZF2202增强组(第5组)相似,但在对所有omicron亚变体进行测试时更高。针对目前新出现的BQ.1、BQ.1.1、XBB和XBB.1.5亚变体的中和GMTs在142 (95% CI 91-221)和251(155-406)之间,中和阳性血清样本的比例在96%(80-100)和100%(87-100)之间。 这些数据表明,与原型疫苗增强剂相比,使用含有omicron的RBD异源二聚体作为增强剂来对抗新出现的omicron亚变体有好处。由omicron亚变体引起的突破性感染也会引起大量血清样本对新出现的亚变体(包括BQ.1、BQ.1.1和XBB.1.5)的交叉中和。然而,由于抽样限制,在增强剂之前或最后一次剂量与突破感染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差异可能是本描述性研究中的一个混淆因素。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至少对于蛋白质亚单位疫苗,根据亚变体更新疫苗成分对于持续控制COVID-19大流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