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研制出可从空气中提取碳进行自我修复的新型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6
  •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师设计出一种材料,它可以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然后生长、自我增强、甚至自我修复。 这种聚合物可能会被用作建筑材料或修补材料或保护涂层,它不断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基材料,从而强化自身。

    目前的新材料是一种合成凝胶状物质,其化学反应过程类似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长的过程。例如,将该材料制成轻质面板材料,然后运输到建筑工地,让它们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中发生硬化和固化,从而节省能量和运输成本。

    Michael Strano教授,博士后Seon-Yeong Kwak和其他八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员发现了这一材料,并将其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化学工程的Carbon C. Dubbs教授斯特拉诺说:“这是材料科学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所说的碳固碳材料目前应该属于生物领域,因为碳材料只需要阳光就能够将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态、稳定的材料,就像植物一样。

    研究人员指出,开发这类碳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还能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环境和气候都有益。斯特拉诺说:“这碳材料可以像树一样生长,从二氧化碳中吸收碳,并将其固化到材料中”。

    研究小组在这些最初的验证实验中确实使用过了一种生物成分 - 叶绿体,即植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工厂,研究人员从菠菜叶中获得叶绿体,剥离后叶绿体并不能存活,而是催化二氧化碳与葡萄糖的反应,剥离的叶绿体非常不稳定,所以它们在从植物中移出几小时后就会死亡。 在论文中,斯特拉诺和他的同事介绍了提高叶绿体催化寿命的提取方法。 Strano解释说,在目前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叶绿体正在被非生物催化剂取代。

    研究人员使用的材料是由氨基丙烯酰胺(APMA)、葡萄糖(一种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和叶绿体组成的凝胶基质,加入碳时变得更坚硬。 研究人员说,虽然它能起到裂缝填充或涂层材料的作用,但强度还不足以用作建筑材料。

    该团队已经制定了制备此类材料的方法,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优化材料的性能。他们说,短期内可以实现自修复涂层和裂缝填充等商业应用,但如果要应用到建筑材料和高强度复合材料,还需要在材料骨架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斯特拉诺说,这种材料最关键优势是,它们可以在阳光下或室内照明时进行自我修复。如果表面被刮伤或破裂,受影响的区域会长大然后填补间隙,达到修复损坏的目的而无需任何外部操作。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人们已经在大力研发能模仿生物有机体自我修复的自我修复材料,但这些材料都需要额外施加激活能才能发挥作用,如用加热,紫外线,机械应力或化学处理来激活该过程。相比之下,新研发的材料除了需要环境光和无处不在的碳之外,其他什么也不需要就能自我修复,而且结合了大气中的碳的质量。

    Kwak说:“这种材料最初是一种液体,然后开始生长并聚集成一个坚实的形状。”

    斯特拉诺说:“材料科学领域从未产生过这样的东西,这些材料虽然没有复制出生物一样的功能,但可以模仿生物的某些功能。” 由于这一发现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道路,为了以进一步发展它,美国能源部正在赞助由斯特拉诺指导的新计划。

    斯特拉诺说:“我们的工作表明,二氧化碳不一定纯粹是人类的负担和废弃品,它可以是一种资源,到处都是碳,世界的组成缺少不了碳,人类也是由碳组成的,充分利用我们周围丰富的碳是材料科学重要的机会。我们不仅要达到碳中和,也要创造碳负性。”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03643
相关报告
  • 《新型材料让太阳能发电成本更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06
    •   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即利用太阳能作为热能,可以更有效地发电。   除了在阴天和夜间使用发电和电源存储,太阳能发电是成本较低的一种能源方案,然而太阳能发电仅占美国电力来源的2%。美国普渡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研制了一种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使利用太阳能(即热能)发电的方法变得更加高效可行。   这一技术创新是太阳能发电与化石燃料发电直接抗衡的重要环节,目前化石燃料发电占美国发电总量的60%以上。普渡大学材料工程系教授Kenneth Sandhage说:“以热能的形式储存太阳能,比以电池的方式储存能量的成本更低,因此下一步是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项研究是普渡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完成的,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不仅是通过农场或者屋顶的太阳能板获得热能发电,人们还可以利用太阳热能集中发电。集中式太阳能发电站通过使用镜面或者透镜将大量光线聚集在一个小区域,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热量被转移到熔盐中。熔盐的热量随后被转移到一种“工作流体”——超临界二氧化碳,该流体会膨胀,工作过程中使得涡轮机旋转发电。   为了有效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涡轮发动机需要以同样的热量产生更多的电能,这意味着它运行时温度更高。该过程的技术瓶颈是热交换器,它是将热熔盐的热量转移到“工作流体”,目前热交换器是由不锈钢或者镍合金材料制成,在理想高温条件和超临界二氧化碳高压下,这些材料将变软。   据了解,Kenneth Sandhage设计灵感来自于之前与同事制造的“合成材料”,该材料用作制造固体燃料火箭喷嘴,它可承受高温高压。目前,Kenneth Sandhage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Asegun Henry合作,设计一种类似的合成材料,制造更硬的热交换器。   陶瓷碳化锆和金属钨,这两种材料结合为复杂材料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普渡大学研究人员制作了陶瓷金属复合材料板材,基于佐治亚理工学院Devesh Ranjan带领研究小组设计的模拟通道,显示该复合材料板材可用于定制通道,实现热量转换。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Edgar Lara-Curzio研究团队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机械测试,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Mark Anderson研究团队进行了腐蚀测试,这些测试表明,这种新型复合材料可定制化适应超临界二氧化碳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从而比当前热交换器更有效地产生电能。   佐治亚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分析表明,与不锈钢或者镍合金热交换器相比,使用新型材料制造的热交换器能以同等或者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制造。   Kenneth Sandhage表示,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该技术将从大规模可再生太阳能向电网领域延伸渗透,这意味着电力生产中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大幅减少。
  • 《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去除水中99.8%微塑料的新型材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4
    • 新华社武汉12月2日电(记者熊翔鹤、侯文坤)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 “由于环境中存在大量塑料垃圾,在数百年内进入陆地和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将持续增加。”论文通讯作者邓红兵介绍,该团队研制的一种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由废弃乌贼骨提取的甲壳素和棉花制成,具有多孔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可以吸附来自食品包装、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中的多种常见微塑料。 研究团队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种实际水源的样本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这种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无机颗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确定了其在实际水域中的稳定性。研究显示,这种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在第一次吸附循环中可以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五个循环后,仍保持了超过95%的去除率,表明它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 “生物质材料是解决水中微塑料污染这一复杂问题有效、经济的方案,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制备方式简单,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大规模水处理或家用净水器内。”邓红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