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发量分布及水资源总量获揭示_中国气象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7-07
  • 青藏高原75个大型湖泊的面积、湖表温度、非结冰期长度、波文比、净辐射通量和蒸发量空间分布图。王宾宾供图   6 月26日,《科学—进展》刊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马耀明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发量空间分布及其水资源总量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蒸发水资源总量为每年517±21亿吨,其中75个大型湖泊的蒸发水资源总量为每年294±12亿吨。   “研究论文结果不仅可以有效减小湖泊蒸发引起的高海拔大型湖泊水量平衡研究的不确定性,而且研究方法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双季对流湖泊的湖面蒸发估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马耀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青藏高原被称作“亚洲水塔”,高原面上分布着数量众多的高海拔内陆湖泊群。由于青藏高原湖泊湖-气相互作用观测较少,以往研究针对同一湖泊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湖泊蒸发量结果差异明显,并且青藏高原湖泊蒸发量的空间分布及其蒸发水资源总量仍未可知。   研究团队结合MODIS卫星遥感资料、中国气象驱动数据集(CMFD)资料、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TORP)观测资料得到了青藏高原75个大型湖泊冰物候、湖泊蒸发量空间分布以及湖泊蒸发水资源总量。   该研究基于青藏高原湖泊湖气相互作用的涡动相关观测,简化估算了湖泊冬季冰面升华水资源量,发现其约占湖泊年蒸发水资源量的12.3%-23.5%;研究得到的湖气界面波文比及湖泊蒸发量与观测结果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并发现湖泊湖表温度、非结冰期长度、波文比、净辐射通量和蒸发量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青藏高原南部湖泊(北纬31°附近)的非结冰期长度和湖泊蒸发量显著高于北部湖泊(北纬35°附近)。   据悉,该成果属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任务“地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专题。   该研究获得第二次青藏科考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揭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08
    • 媒体:西宁晚报 作者:黄兴 发布:青海湿地2017/3/6 15:38:48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揭示 青海新闻网讯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探明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湖面蒸发对高原湖泊水量的相对贡献,揭示出近年来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类延斌与其合作者,通过对5年的湖泊水位监测和卫星测高数据分析了高原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降水和冰川消融如何影响湖泊变化。 研究发现高原湖泊对降水和冰川融水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响应模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以夏季湖水水位升高和冬季湖水水位下降为主要特征,表明夏季季风降水和蒸发是控制湖泊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高原西北部湖泊则表现出夏季和冬季湖水水位均显著上升,说明夏季冰川消融和春季积雪对该区域湖泊水量平衡具有重要贡献。 类延斌表示,上述结果说明高原湖泊近期快速扩张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驱动机制,即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的快速扩张主要与夏季降水显著增加有关,而西北部湖泊的快速扩张除夏季降水增加外,还与冰川消融和春节积雪增加变化有密切关系。 湖泊变化是区域水循环的指示器。近年来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快速扩张,过去20年间面积增幅高达26%,显示了气候变暖背景区域水循环出现显著变化。据介绍,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对湖泊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的研究,对湖水季节变化过程的研究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如何识别各个分量(如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湖面蒸发)对湖泊水量平衡的相对贡献。
  • 《144.79米!我国获青藏高原湖泊最长岩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8-07
    •  8月3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首次在青藏高原纳木错中心湖区近百米水下成功获取144.79米岩芯,钻探深度达153.44米,超过此前我国高原湖泊的最大钻探深度(114.9米),此次钻取的岩芯有望重建近15万年连续气候环境记录。   研究人员介绍,通过湖泊岩芯指标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旋回及特征事件,对理解长时间尺度下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湖面海拔约4730米,在此区域开展岩芯钻取工作,天气是最大的挑战。   钻探工作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启动,钻取近20米岩芯,由于天气技术等多种原因被迫暂停。今年7月1日,钻探工作再次启动,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联合钻探公司进行技术攻关,面对纳木错水深浪大的环境,逐一解决了水上钻探平台不稳定、套管难固定等关键技术难题。通过4个200多公斤的加重锚和卷扬机拉紧锚绳,最终将81平方米的大型钻探平台在湖面牢牢固定。2020年8月3日下午18点45分,本次纳木错钻探成功完成既定目标,表明我国已经能够利用自主研发技术在深水区域获得长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岩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负责人朱立平研究员表示,本次144.79米岩芯的成功获取,为实施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积累了成功经验,不仅从技术上提高了钻探水平,为今后高水平研究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中国科学家在合作项目中的话语权。   纳木错钻探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王君波研究员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团队以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的深水大湖为主要研究区域,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湖泊观测资料,开展了亚洲水塔水资源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背景下亚洲水塔变化趋势及古环境变化等观测和研究,本次纳木错长岩芯钻探是我们的重点攻关课题。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两江两湖”区域重要的科考基地。该观测研究站已对纳木错持续开展15年观测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联合德国等多国科学家共同申请的纳木错ICDP项目于2020年6月正式获批,该项目计划在纳木错钻取5个点位共计2250米长的沉积物(其中单孔设计最深为700米),用于研究过去一百万年以来第三极地区的气候环境状况。 纳木错中心湖区水上钻探平台 8月3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在青藏高原湖泊钻取最长岩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