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充电宝”能给城市充电 长兴雉城储能电站并网调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07
  •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型‘城市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满足用电需求。”8月27日,长兴县雉城街道的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内,相关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电站并网前的调试。据悉,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项目为我省首批4个在建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之一,下月中旬正式并网运行后将成为全省首座电网侧储能电站。

    在雉城储能电站蓄电池室内,由天能集团生产的铅酸蓄电池一组组整齐地放置于电池架上。 通讯员 汤天承 摄

    这座巨型“城市充电宝”长什么样?当天,在国网长兴县供电公司雉城储能项目负责人陆剑的带领下,记者在该项目核心设备——蓄电池室内看到,由天能集团生产的12V200Ah铅酸蓄电池一组组整齐地放置于电池架上。据介绍,两个蓄电池室内分别放有21个电池架,每个电池架8层,每层装有60个单体,共有20160个铅酸蓄电池。这段时间,调试人员正对电池电压、温度等关键参数逐一进行调整和检查,这些信息由电池管理系统实时传送至二楼监控平台。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运维人员会根据系统实时告警到现场核查处理。

    “旁边运行的变流器装置室和10千伏开关室,让蓄电池和附近的金陵变电站相连,得以实现电能的双向转换流通。”陆剑介绍,作为一种新的供电方式,储能电站可在晚上用电低谷时“插在”电网上充电,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释能填补电力缺口,以“削峰填谷”,实现供用电平衡。

    据了解,离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不远处的110千伏金陵变电站位于该县中心城区,承担着区域内一半以上的用电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长兴的用电量与日俱增。为改善用电高峰期间供电能力,雉城储能电站规划储能功率为12兆瓦,最终储能电量为24兆瓦时,可以满功率连续放电两个小时。正式并网上线后,一旦城市电网突发故障,这座“充电宝”可以替补上场,为区域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供电保障。

相关报告
  • 《浙北最大储能电站并网调试 城市“巨型充电宝”上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8月7日,在浙江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内,随着变电运维班工作人员顺利完成测试接线工作,储能电站并网测试工作正式启动,这也是全国首座电网侧储能电站。 监控平台前,工作人员正对并网后的10080个蓄电池当前容量、温度等,进行数据监控。随着测试接线工作的完成,储能电站并网测试工作正式启动,长兴电网“城市充电宝”并网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整个测试周期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电网适应性、通讯功能还有功率调节方面的指标进行验证。验证完成,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投产并网。”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项目咨询经理杨昀说。 雉城储能电站是在2018年8月正式立项,2020年4月进行储能蓄电池安装,建成后不仅成为全省首座电网侧储能电站,也是全国首座电网侧储能电站,电站规划储能功率为12兆瓦,最终储能电量为24兆。 “我们电站是从110千伏的金陵变把电送过来。在用电低谷时刻,也就是晚上。把多余的电储存到蓄电池里面,用电高峰时刻再把电能发出去,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杨昀介绍。 据了解,雉城储能电站为配电网提供了一种新的供电方式储能电站供电,可以充当应急发电车的角色,一旦金陵变突发故障,可以毫秒级的速度“替补”上场,为区域内行政中心、人民医院等功能区提供更加稳定可靠供电保障。  
  •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公司:全球首座“绿色超级充电宝”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5
    • 1月9日,由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的“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全容量并网发电,70万立方米储气库全部投运,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以及6个行业示范、数十项国际首创,实现关键核心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填补多项国际空白,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共计200余项。这标志着中国压气储能技术率先进入300兆瓦级工程化新时代,登上新型储能世界之巅。 该工程由中国能建主体投资,是中国能建盐穴型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生动实践,也是“能储一号”代表性工程。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该工程以来,历经三年时间,在湖北这座应置之城开创了绿色创新之举,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注入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的创新元素。 价值为纲,使命必达 2022年4月23日,在湖北省孝感市2022年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上,中国能建数科集团所属湖北楚韵储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应城市政府签订了世界首台、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投资协议,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该工程除盐穴储气子系统外的所有建筑安装部分施工及调试。 该项目定位为示范工程,所谓示范工程,就是一个兼有摸索、研发、改进性质的新技术应用工程。300兆瓦级压空储能项目,其设计、设备和施工均是能源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成为项目实施的常态。“最困难的是换热器和管道安装有8000多吨的工程量,要在2个月内完工。”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应城项目经理龙航回忆道。项目部主动联系设计单位,了解施工意图及各项参数,重新编制施工方案,优化现场布局和施工工序;另一方面,着手拟定采购清单,提前签订采购协议。为了充分了解设备属性,项目部先大量收集资料,内部进行反复研究,然后带着问题走访调研设备厂家,摸透设备的安装及技术特点,早做施工策划,以缩短施工前的准备时间。针对施工场地狭小,反复沙盘推演设备和材料进场顺序,不断优化方案。在施工工艺工序上,采用手工焊和自动埋弧焊相结合,提高焊接效率,并优化焊接检验检测方案,加快检验速度。 项目开工以来,2023年2月1日主厂房开挖,2024年4月9日成功实现首次并网,2025年1月9日全容量并网发电。 诚信为本,高效履约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承担首台套300兆瓦压气储能项目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围绕“保行优、创国优”目标,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培养了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在施工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设备调试及运维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专业技术,抢占压气储能产业链工程建设制高点。结合积累的大型转动设备安装经验,策划和实施了多个科技项目,为压缩机和空气透平机等设备安装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依托该公司七十余年的技术储备,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对重要主机设备安装全程指导,重点对储能项目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储能施工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工法、技术规范等成果,在压气储能项目施工全过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倡导绿色施工,实施节能减排,深度融合“四节一环保”。多方对比精心选择VOC涂料、低辐射地板等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PLC精准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低碳排放的设备和机具,现场使用高效节能、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智能照明、智能空调、智能监控等设备,实施建筑节水设计优化,施工中合理规划和使用节水设备,对项目扬尘、噪音、光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垃圾等进行预测监测,做好绿色能源示范工程保障支撑。 通过采用项目管理系统、进度管控平台、智慧工地等科技手段,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应城项目履约跑出“加速度”:77天完成工程量接近百万机组的主厂房结构到顶;38天完成48套换热器吊装找正;90天内采购4000吨非标管道及管件至现场;60天完成吹扫系统管道安装;对工程关键线路有效管控,重要里程碑节点按期实现,确保了项目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16天。 创新为赢,敢为人先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采用“研投建营数”一体化模式,开创了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绿色、零碳、高效、经济的新路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能建湖南火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专注于技术难题的攻克,与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成功孕育出一系列技术科研成果:制造了适用于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的吹管消音器及靶板;策划和实施了《300MW级压缩空气透平机安装关键技术》等3个科技项目;形成了《300MW级轴流式空气压缩机安装工法》等3项工法;开展《提高大口径厚壁压缩空气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等QC课题攻关;利用自动焊和相控阵检测技术提高焊口检测准确率;主编《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主机安装技术规范》,为压气储能项目提供了施工工艺标准及技术支撑。 在施工现场,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项目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全面开展BIM技术的应用,施工工程量精准计算、三维动态可视化展示、模拟碰撞等手段,助力现场施工精准高效;在25吨塔吊安装防碰撞系统、吊钩可视化系统以及操作人脸识别系统,在管道预制加工场20吨龙门吊和32吨龙门吊安装红外线感应防碰撞系统,确保机械作业安全;统筹智慧工地顶层设计,将项目监控统一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施工现场进度、质量、安全的在线监控,让智慧工地真正“智慧”起来。 湖北应城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集“深、大、长、绿”突出特点于一体,最深处达600米,单机功率达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地下储气库达70万立方米,相当于260个标准游泳池;绿色全流程,全程无化石燃料参与,实现零碳排放,预计年发电量接近5亿千瓦时,相当于可以满足25万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将节约标煤1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1万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超级充电宝”。 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的胜利建成投产发电,为全面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