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在逐渐改变圈层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加剧了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灾害链效应增强。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育、形成和演化规律,揭示气候变化对圈层过程的影响及其致灾机制,构建贯穿防灾减灾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框架,已成为当前防灾减灾研究的核心任务。
崔鹏院士等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出现的新常态与新挑战,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成效与局限。面对灾害风险的新态势与新挑战,为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5个关键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对圈层过程的影响及致灾机制、极端天气驱动的巨灾预测与风险演化、巨灾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机制与风险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灾害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社会建设理论。
同时,极端天气事件的加剧使巨灾的预测与风险演化研究面临新的挑战,亟需发展多灾种、多时空尺度的风险评估方法,解析巨灾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冲击及其传播机制,提升巨灾的预警与应对能力。此外,为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风险,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社会至关重要,包括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等。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灾害风险,亟需发展灾害风险应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针对性地研发应对新风险的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支撑水平,满足应对气候变化下灾害风险的迫切需求。